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化疗损伤肿瘤病人“肠屏障” 感染多源于肠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16:47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一直以来,医学界对“化疗”有非议。近日,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在黎介寿院士的领导下,经过十余年的研究揭示,化疗导致的肠道并发症不仅限于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对肠屏障功能也产生影响。化疗直接影响肠屏障功能及对细菌的阻挡功能。

  实验:化疗后,肠内细菌扩散到内脏

  军区总院普外研究所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菌技术进行了大鼠实验。结果发现,吃了荧光蛋白标记细菌的大鼠经过化疗后,细菌居然从肠道跑到了内脏。

  进行实验的大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体重在200g-250g,经过适应性24小时喂养后,让大鼠们食入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细菌,部分大鼠进行化疗,不过化疗中仅用一种化疗药品。结果发现,化疗时大白鼠内脏中到处是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细菌,其中淋巴结最多、接下来分别是肝、脾、肾。而未进行化疗的大鼠,肠内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细菌仍然在肠内,其他内脏内并未发现绿色荧光。也就是说,化疗时,肠道内细菌移位到淋巴结、肝、脾、肾等肠外组织,移位的菌群就是肠内的菌群。化疗后的肠屏障受到了很大的损伤。

  结论:肿瘤病人化疗后感染多源于肠道

  南京军区总院普外研究所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李幼生说,如今,肿瘤病人化疗以后的环境越来越好,但是化疗后感染死亡率却居高不下。当然周围的环境是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更多的感染来自肠道细菌。正常情况下,肠屏障可有效地阻挡肠腔内500多种、浓度高达1012/g的肠道内寄生菌及其毒素侵害。但化疗却损害了这一功能,很多毒素及寄生菌到了其他器官,引起感染。

  化疗对肠黏膜的损伤组织学主要表现为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更新降低,绒毛不同程度的萎缩,吸收面积减少使小肠吸收功能降低,出现腹泻。肠黏膜形成微小溃疡,微小溃疡融合形成大溃疡,细胞间紧密连接中断,使细菌和毒素自肠腔内穿透肠壁,产生细胞易位。

  出路:对化疗进行干预

  前一段时间,军区总院普外研究所对39例胃癌、肠癌及乳腺癌病人进行了干预对比实验,给其中一部分病人吃一种氨基酸——谷氨酰胺,这种氨基酸有助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吃了此种氨基酸的病人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了,每天4次以上的腹泻减少到了1.5次。当然如果化疗第一次没有反应,就不需要进行干预。

  释疑:损伤肠屏障不等于不要化疗

  那么是不是化疗真的不能进行?对此,李幼生说,肿瘤治疗强调的是综合治疗,化疗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但很多肿瘤专家关注的是化疗对肝脏等重要器官的影响,很少人对肠加以重视,所以,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在黎介寿院士的领导下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并不是否认化疗,而是想呼吁在化疗的同时对肠道,特别是肠障碍功能进行保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