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福建名祠之朱子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18:05 央视《海峡西岸行》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晦翁,晚号遁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生于尤溪,宁宗庆元六年(1200)卒于建阳考亭。

  朱熹自幼聪颖,庄重,曾先后师从刘子▲、李侗、胡宪等儒学名家,深得其阃奥,学业大有进益,尤其是他四度从学李侗,渐以儒学统一佛、老之学,其学术已初具“以经为本”之理学规模。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朱熹以养亲请祠,差监南岳庙以后,便专意从事著作和讲学,并有意于干政议政,先后知南康军、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有“兴举南康”、“浙东荒政”之举,颇有建树,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应用、体现。淳熙间又任江西提刑,授朝奉郎,直室文阁,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十六年(1189)知漳州,力主“正经界”,整顿吏治,蠲免赋税,并尊儒排佛,宣扬“礼教”,首次刊刻四经(《书》、《易》、《诗》、《春秋》)与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提倡经世致用。绍熙三年(1192)知潭州,次年抵任,受到士民盛大欢迎,朱熹干政多年,由于力主经学,痛砭弊端,为人耿直,故屡为朝权所忌,至庆元三年(1197)落职,其学说亦被诬之为“伪学”遭到查禁。然朱熹处变不惊,坚持讲论,足迹遍及闽北各地及古田、霞浦、连江、闽清、福州等地。

  朱熹平生研学不辍,即使干政,亦不废学术。曾创“寒泉精舍”,建“白鹿洞书院”、立学宫,筑室“竹林精舍”于考亭,后改为“沧州精舍”等等,孜孜研学,侃侃讲论,从学者不绝如缕。因其长期讲学治论多在闽北,他也曾自谓“建人”。

  朱熹生平著作十分丰富,计有《周易本义》、《诗经集传》等三十几种;朱熹编次之书《二程遗书》、《近思录》等十八种;注释之书如《周易参同契异考》、《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等十五种;朱熹著述而经后人编次成书者有《朱子五经大全》、《朱子语类》等六十四种,总计其生平著述达一百四十二种之多,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朱熹辞世时,千名学者齐集建阳西唐石里九峰山下大林谷,为之送葬。嘉定二年(1209),庆元党禁解驰,朱熹被去一切罪名,赐谥“文”,自此被尊为“朱文公”,历代数朝,其地位亦屡受擢升,绵延七个世纪。

  嘉定五年(1212),朱熹《四书集注》被列为国学必读教本;淳▲元年(1241),理宗下诏学官将朱熹从祀庙堂;元至元元年(1335),惠宗下诏建朱熹文庙,次年封为齐国公;明永乐十三年(1415),由明成祖作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于天下,并把它为科举取士之制;景泰、嘉靖二朝,朝廷推行祭朱制度,一如祭孔一般,每年享春秋二祀;清康熙五十年(1712),下诏升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列,入大成殿立牌,继之,康熙又命李光地等编撰《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并亲自作序,颁行全国。

  朱熹的学说,不仅成为中国的国学,而且从十四世纪始,就已相继传布于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国从德川幕府时代起,就以朱熹的学说为官学了。如今,朱熹的学说已为国际学者所重视。朱熹的集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这两疗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朱子学”成为国际学术上所关注的课题,研究朱熹已从地区性,发展到全国性、世界性。

  八闽大地,拥有崇祀朱熹的祠宇、书院及纪念馆就有数十座之多,举起要者,有尤溪朱子故里、武夷山朱熹纪念馆以及建阳考亭书院。

  尤溪是朱熹诞生地,这里拥有朱子遗迹甚多,南溪书院:朱熹诞生于此,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祀朱熹及其父朱松,宝▲元年(1253)理宗帝赐额御题“南溪书院”。元代至正年间褒题“海滨邹鲁”;明弘治十一年(1498)又予以扩大浚深。书院一似祀祠,临衢为华表大门,正中有“活水亭”,边上有“半亩方塘”,右侧为“毓秀亭”,亭上有康熙御题“文山毓哲”匾额。

  建阳考亭书院,今圮,只存有“考亭书院”石牌坊一座,造型雄伟,雕镂精工,庄严屹立于广▲平畴之上,供后人瞻仰凭吊。

  武夷山既是道教名山,同时也是一座理学名山,北宋末年,杨时、游酢自洛阳师事二程归来,迳入武夷,授传讲学,开启一代学风,武夷山遂为闽学发源地之一。传至朱熹,乃集大成,在山中筑有武夷精舍,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此后,朱熹就在这里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四方学者纷至沓来,如蔡元定、游九言、刘▲、黄干、真德秀、叶味道等,都曾受业于朱熹门下。有些人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相继在九曲沿岸择地筑室,读书讲学,诸如游九言“水云寮”、刘▲“云庄山房”、“徐几“静可书堂”、熊禾“洪源书堂”等等山中多有朱熹等人的铭刻手迹,武夷山俨然成为祖国东南的一座文化名山,后人将之比于孔庙泰山,谓之“道南理窟”。精舍于南宋末重修后改名为“紫阳书院”,设“山长”教职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长”为“教授”明正统十三年(1448)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并以黄干、蔡元定、刘▲、真德秀配祀。清康熙年间,又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加创修。今存旧址,乃康熙五十六年(1708)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迄今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00)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阳朱氏活字本《紫阳堂朱氏族谱》以及清乾隆十六年(1751)白田草堂刻本《朱子年谱》等等多部谱牒。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