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富地烦恼:民众心理让政府如履薄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0:16 公益时报

  毫无疑问,相对中国内地很多地区而言,山东青岛城阳区是一个富裕的地方,但富裕的地方也有富裕的烦恼,在城阳 区政府的官员看来,社会总体富裕带来的最大问题,除了公平,就是社区的和谐。这位官员说:“千万不要以为富裕了就万事 大吉,相反,越是经济上去了,越要考虑民众的心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政府可以说是如履薄冰。”

  -本报记者胡丽波

  通讯员乔先华

  在互联网浏览器地址栏里键入www.chengyang.gov.cn回车,首先映入网民眼帘的不是网页上的 内容,而是“打造优美环境,建设和谐城阳”的飞动式标语。如同这种先后顺序一样,在青岛市城阳区,“和谐”的理念成为 统领全盘工作的指针,和谐社区建设已经成为这个地方最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

  从祀神到敬民

  《汉书》记载,“西汉武帝太初四年幸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意思是说汉武帝曾经来到一个叫做“不其山”的 地方祭拜神灵。此处所称“不其山”,就是现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的属地。

  城阳区位于青岛市北部,成立于1994年,总面积553.2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234个社区(村 ),46.4万人口,人均年收入7358元,全区国民生产总值249.5亿元,财税总收入达到21.2亿元,外贸出口 也突破了26亿美元。

  毫无疑问,相对中国内地很多地区而言,这是一个富裕的地方,但富裕的地方也有富裕的烦恼,在城阳区政府的官员 看来,社会总体富裕带来的最大问题,除了公平,就是社区的和谐。这位官员说:“千万不要以为富裕了就万事大吉,相反, 越是经济上去了,越要考虑民众的心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政府可以说是如履薄冰。”

  政府这种对民众的谨慎和恭敬,首先就表现在对公民参与社区建设自主权和积极性的维护。

  作为一个老区,城阳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区改造任务不轻。近年来,城阳区将改造重点放在旧村的城市化方面,光是在 2006年,全区就有39个社区启动了改造,包括拆迁民房9370户,企业77家,经营业户188家,拆迁面积超过1 00万平方米。

  “从某种意义上讲,拆迁工作是最危险的工作,每一户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新的矛盾的载体,所以,对于这项工作,我 们除了依法办事,还要注意细节上的工作,特别是尊重居民和村民的合理意愿。”城阳区一位负责拆迁事务的官员告诉记者, 在改造过程中,政府坚持“以民为本”,从心底里打动居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首先是“让群众对比”。针对一些人小富即安和惜地恋旧的心态,政府不是粗暴命令这些人迁移,而是带着他们去参 观,与先进地区进行对比,看人家的市容市貌,感受人家的生活条件。很多人因此转变了观念,积极支持改造。

  其次是注重改造前后的对比,在改造前公布前景和方案的基础上,让群众进行前后对比,同时在改造中注重发展产业 。“如果没有产业,仅仅是一片看起来很美的社区,这样的社区再美也无法长久。”城阳区的指导方针是,“不仅要改出一片 新居、改出一片环境,更要改出一片产业,以更广阔、更美好的发展前景鼓舞人,坚定广大居民支持旧村改造的信心。”现在 ,旧村改造已经从过去的政府行为真正变成了居民的自觉行动。

  旧城改造最大问题是滋生腐败和侵犯民众合法利益,对此,城阳似乎积累了防范的经验。

  城阳区民政局负责人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在改造过程中,政府注重还权于民,选派威信高、办事公道的居民代表 加入改造指挥部,无论是改造方案的制定,还是居民利益的维护,这些代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阳区河套街道办事处一位名叫刘青丰的居民听说记者前往采访城阳区的社区建设工作,热情地拉着记者的手,一定 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满意”,他说:“过去听说改造总是居民吃亏,我一开始就有抵制情绪,后来看到政府的确是为了帮我们 做事,并且我们的合理建议总能及时通过代表转达上去,还有很好的效果,就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现在,我不仅早早地搬入了 新家,还是政府的义务宣传员呢。”

  “真正的主人是居民”

  城市管理经验告诉人们,旧城改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如何促进新社区的健康发展,使新社区真正融入居民的心里, 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城阳采访,记者在和政府官员打交道时,一提到社区建设工作,所能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 真正的主人是居民,政府不应该越俎代庖。”城阳区政府的官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4年8月,一位居民跑到城阳区政府办公室,抱怨刚住进去的新社区“像个钢筋水泥笼子”,没什么人性感觉 。这引起了区政府官员的重视,他们意识到,社区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在硬件建设之外,打造社区的软文化基础,让新社区 成为真正的“宜居之地”。

  通过考察学习,城阳区结合实际确定了“八室两站两栏一校一场所”的社区办公和服务基础设施标准,明确要求各社 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前往采访的记者看到,现在,多数社区已完成了办公服务设施的配置建设,其中有 20余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超过了2000平方米,而在城阳村、王家村等社区,这种用房甚至超过了5000平方米, 后田社区的居民则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建设的10000多平方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才是最棒的”。

  综合服务设施只是城阳区社区建设的一个方面,城阳区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各社区环境建设非常好,同时 还完善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卫生综合服务功能,而中心敬老院、幼儿园 和社区大学等的建成,则可以让居民足不出区,可以尽享现代社会生活。

  除了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城阳区更注重“还权于民”,借鉴自治模式,让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并成为社区 管理的第一主人。

  为了提高管理的民主性和管理水平,城阳区设立了四种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大会、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小组长会议制度,健全了以社区成员会议 为决策层,以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健全了决策、公开、知情、监督、听证、评议、议事等制度;

  二是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凡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事务,都必须广泛听取社区成员的意见,充分调动社区各阶层 成员积极参与,使每一项社区工作的落实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都真正体现民意、合乎民情、顺从民心;

  三是完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议事委员会议事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民主议事委员会作用,疏通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 理工作的渠道。

  四是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组织居民有序开展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工作的监督评价活动,保障了居民的监 督权。

  在日前于青岛举行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典型研究与宣传工作座谈会”上,城阳区的这些经验引起了与会人士的极大 兴趣,有的还成为与会者效仿的基础。

  “弱者状况

  才是社区水平的标杆”

  如果说,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是针对全体民众的,那么,社区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服务,则需要特殊的保护政策。城阳区 的官员明白这一点,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常说:“弱者的生存状况才是社区水平的标杆。”

  区民政局副局长陈旭光告诉记者,在城阳区的近50万人口中,年人均收入低于1180元的低保户就有406户, “如何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维护弱者权益,促进弱者健康融入社区大家庭,城阳区开展了“千户扶贫”工程。为此,政府采取“一户一策、 千户扶贫,上下联动、常抓不懈”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城阳区河套街道孙哥庄西社区的居民李正端曾经有过发财梦。2000年,李借款与他人合伙,投资130万元买了 一艘渔船,想过现代渔民生活。把全部家当都押在这上面的李正端没想到,2004年3月底的一场狂风暴雨打碎了他的梦。 那一次,渔船触礁沉没,李从日进百元变成了债台高筑。

  沉重的打击和随后纷至沓来的讨债者,让李正端的爱人精神失常,正在读书的两个孩子的生活也成了问题。就在这时 候,村支书刘芳宝找上门来,建议李正端做点小生意。此后,李学了两个月电脑打字和制作技术,试图回家开打印店,资金不 够的他再次找到了刘支书,借来6000元现金添置电脑和打印机。现在的李正端对未来似乎充满了信心:“现在我每个月能 赚2000元,相信这个店面会越开越大,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1993年10月,一场车祸使城阳区棘洪滩街道港北社区的居民张某失去了左臂,全家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靠每 年1200元的低保金过活。直到2003年,张在家腾出了10平方米的地方做木工,给厂商提供木制货物底座,但资金有 限,赚的钱也只能维持生活。

  2004年,村里干部为租到了好场地的张某送来了近2万元,用这笔资金新添置了设备,张某一下子聘请了7个帮 手。“去年收入有3万多,今年如果顺利,年收入达到10万元没有问题。”

  实际上,李正端和张某所借的那6000元和2万元,正是来源于城阳区“千户扶贫济困工程”的贷款计划。

  城阳区民政局副局长杜坎峰对《公益时报》记者详细介绍了这项扶贫济困工程的主要内容是:

  从2004年到2007年,政府从全区年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中选出1000户有脱贫能力和脱贫 愿望的进行帮扶。区、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按2:2:1的比例共投入800万元,为每户提供5000元以上的扶贫项 目资金支持,使其中90%以上的贫困户实现脱贫。为了使这项工作取得实效,城阳区还规定了脱贫标准,即2004年人均 纯收入达到1600元以上,每推进一年要增加200元。

  3年来,在这项工程的扶持下,已有855户贫困家庭得到了帮扶,2610人实现了脱贫目标,目标脱贫率罕见地 达到了98.6%,其中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就有272户。“现在看来,我们这不叫扶贫工程,应该换个 名,叫致富工程了。”区民政局一位科长打趣地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