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越历史,越真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0:41 新世纪周刊

  越历史,越真实

  -本刊记者/张凡

  不能神化也不能妖魔化毛泽东, 我们需要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寻找答案,还原成人的重新评价

  张素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主要从事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至今已有27年。参与编辑过《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本),撰写过《毛泽东年谱》,出版过《毛泽东画传》、《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等。对于如何研究毛泽东,颇有己见。

  不应纠缠于个人品质

  新世纪:关于毛泽东的热度最近几年一直在持续,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素华:近几年来,我几乎每天都要拿出一点时间来上网。我有一个明确的感觉,毛泽东虽然逝世30周年了,国人对他还是相当关注的。

  毛泽东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地关注?我想大体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他的特殊地位,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在宪法和党章里都记载着要坚持毛泽东思想,虽然那个毛泽东思想强调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有着这样显赫地位的人物,自然会受到关注。二是由于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从功业上来说,他既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又犯有严重的错误,这样一个功过俱存的人物,如何评价,自然众说纷纭;三是他曾经是一个被神化的人,如何把他还原成人,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又会产生很多争论;四是毛泽东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功和失误对今天都有借鉴意义,他的经验和教训都是今天的财富。从这几个方面来讲,我想对毛泽东的评价,恐怕还要继续下去。

  新世纪:在一些激烈的争论中,关于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教训很多纠缠在毛泽东个人身上,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素华:在争论当中,我发现有些问题大家应该取得共识。在总结毛泽东的历史经验教训时,要尽量少从个人的品质上来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比如在整人问题上,仅仅放在中国看,可能是毛泽东本人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放在国际共运这个大范围来看,就会发现,这不仅是中国一个党的问题,许多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难道那些党的第一把手人品都有问题,事情有那么巧合吗?

  1956年,一个兄弟党内有四个人因为受迫害,逃到中国,还有两个人在苏联不敢回国。原因是他们在中央全会上批评了中央的领导。对此事毛泽东十分有看法。他对米高扬说,这不是正常的党内生活。在党内要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他还让米高扬告诉那个党说:你那套打倒的办法不行,这只能引起党内矛盾的尖锐化。今天你打倒了他们,也许明天他们又打倒了你,这样下去你们的党、你们的事业就危险了!他还说,不要搞得你死我活嘛!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起来把你打倒,明天你起来又把我打倒。这样不好。资产阶级还有两党制度呢,美国就有两个党,艾森豪威尔上台,杜鲁门并没有坐班房啊!

  在中共八大期间,毛泽东在会见那个党的代表团时,还专门谈了这个问题。那个党的同志说,美国人最近散发传单反对我们的领袖,那些被开除逃跑的人也反对我们的领袖,可见是特务,他们反党,反政府。毛泽东说,赫鲁晓夫批评了你们的领袖,也是美国人的特务?今天,我、刘少奇、王稼祥、彭德怀也批评了你们的领袖,也该是特务了。帝国主义分子批评斯大林,赫鲁晓夫现在也批评斯大林,那么,赫鲁晓夫也该是帝国主义分子了?这些都是无原则的联系。

  从这些谈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毛泽东很清醒。可是仅仅一年以后,他就来了一个反右,1959年又在党内反右,从此就很少消停,直至文化大革命。由清醒到不清醒,由坚决反对打压不同意见,到大肆打压不同意见,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仅仅从个人品质上找原因,那么换个品行好的人就行了。行吗?事实证明是不行的。

  新世纪:现在来看,这些变化的原因比较复杂。

  张素华:所以我们党拨乱反正以后,做出了实行领导任期制的制度,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还是拿毛泽东来说,如果实行任期制,毛泽东1949年任党的主席,按任期10年算,到1959年他就到期了,对于一个1959年就要到期的领导来说,他可能再发动一次庐山会议的反右吗?肯定不会。因为他发动不起来呀!当时的彭德怀就不服嘛,很多的人不服嘛。你就要成为明日黄花了,真理又不在你的手里,谁还会跟你走呢?如果在毛泽东任期内不可能发动反右,新上来的同志肯定也不会。

  我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斯大林事件出现以后,赫鲁晓夫在总结斯大林的经验教训时,也主要是在人品上找原因,没有在制度上找原因,结果没有走出那个怪圈。赫鲁晓夫呢,还是搞终身制,做了11年的总书记被别人给政变了。当时的毛泽东在总结斯大林的经验教训时,应该说,他注意到了制度上的原因,所以,中共八大他有了退的想法,在党内出现了一线二线的问题。

  但这个思想不彻底,还是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毛泽东在同米高扬谈到斯大林的问题时,就说他太任性,但同时也怪罪赫鲁晓夫等人当时不提醒斯大林,现在批判斯大林。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事件的出现,确实使毛泽东在观察他身边的人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毛泽东从斯大林身上也没有能够正确地吸取经验教训。

  在真实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新世纪:那么这个问题的正确解读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素华:总结毛泽东的历史经验教训,要注意从历史过程、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上来分析他,研究他,一种说法是“历史还原法”。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他们说什么、做什么很难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不能现在回过头去看,说应该这么着,而他却那么着。

  比如有人对毛泽东提出的“枪杆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进行批判。如果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恐怕就很难这么说了。共产党当时恰恰是不屑于抓枪杆子的。是一个论党内地位还没有毛泽东高的蒋介石,先是发动了中山舰事件,接着是“四·一二”事变,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然后在南京自立中央政府。这边的

国民党中央,虽然对蒋介石三令五申,共产党又发通电,蒋介石根本不理你,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原因是什么呢?他手里有枪。不但蒋介石不理你,这边国民党中央的人后来也跟着蒋介石走了,全都清共。

  湖南的唐生智算什么呢?起初毛泽东也没有太在意他,孰料他后来也成了左右武汉政权的关键力量,成了扑灭湖南农民运动关键的力量,所以,毛泽东悟到,蒋、唐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都是拿枪杆子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出来的。

  事实就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枪杆子不会有说话的权力,更不用说要夺取政权了。很多的事情都是事出有因,都需要用历史的还原法来细致、认真地梳理出来。

  再比如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你傻不傻呀,干吗不实行全方位外交?不同美国搞好关系?至少可以实行中间路线嘛。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如果深入研究那一段历史,就会发现,既不像西方说的,当时的中央内部有亲苏、亲美派之分,毛泽东是从巩固自己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出发去制定了“一边倒”的政策,也不是毛泽东对什么高岗与斯大林的亲密关系不安等等,而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决定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审慎做出的。总之,它恰好实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意识形态的统一。

  还原成人的重新评价

  新世纪:现在网络上这种重塑毛泽东的过程还在继续,怎么看待这种重塑?

  张素华:网上现在的这种重塑,有自己合理想象的地方。我感觉如果真正要总结历史经验,要评说毛泽东,恐怕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不能神化他,现在神化他的文章也有一些,但很难成为气候;第二是不能妖魔化,把他说得像魔鬼,我认为这是不顾历史事实的一种表现。

  我觉得在总结毛泽东的历史经验教训时,要注意把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他所犯的错误区分开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主要是从苏联来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比较狭隘。现在人们讲社会主义有几个支流,一个是西方的社会主义;一个是东方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以列宁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当然还有别的社会主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1956年英国工党代表团到中国来,他们就和毛泽东辩论,他们坚持的也是社会主义,并且劝毛泽东不要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搞的和苏联一样,那样不好,苏联的社会主义有问题。毛泽东坚持说,我们和苏联是一致的。当时是谁也没有说服谁。

  从毛泽东来说,他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否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虽然怀疑,但在根本问题上没有怀疑,所以建国后的毛泽东,没有走出苏联的模式;相反有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总是想建立一个工农当家作主的国家,比如提干、上学、当兵,处处都要优先工农子弟。他甚至提拔工人、农民的代表到中央任职。他不认为这对非工农出身的人是一种不平等,是对另外一些人的歧视。他更没有认识到要改变工农的地位,首先要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要提高工农的经济地位,就得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也就是说,他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同他追求的理想社会主义有关。

  总的来讲,我感觉要正确看待毛泽东,尤其在指出他的错误的时候,需要分清哪些是制度造成的;哪些是他对社会主义的狭隘理解造成的;哪些是对形势的判断失误造成的;哪些是他个人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在评价他的时候,既不要神化他,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以理性的态度,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他,评价他,这对毛泽东是公正的,对我们的社会也是有好处的。我们无论对谁,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家评论一个人,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为了总结经验,为了使我们不再重复他人或前人的错误,为了使我们走得更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