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从新的高度大力推进海峡西岸建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5:28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本报讯(记者 高建进) 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支持海峡西岸及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被正式写入中央全会文件。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初考察福建时要求:“福建要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峡西岸发展的高度重视,给海西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概念,更是新的理念。福建省委副书记王三运认为,中央提出建设海西,是对全国经济格局与布局的完善,它不仅是福建本身发展的战略定位,更是福建服务两岸交流合作的战略布局。 寻找战略定位 福建的简称“闽”字,由“门”和“虫”二字合成,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对“闽”字作了新解:“福建人是破门而出,成冲天之龙;冲门而进,成翔海之龙,双龙腾起,你可以感受到其焕发出来的强烈的震撼力。今后,这个‘闽’字可以看作是‘福建龙’的简写、缩写。” 爱拼才会赢,是闽南地区最流行的一首歌的歌名,同时也成为了福建人精神面貌的写照。正是凭着这股精神,福建人一直渴望着经济的腾飞,不懈地探索适合自己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不断探索并提出适合自己当时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大念“山海经”到建设闽南金三角,从发挥闽东南地区优势到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从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到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探索经济发展战略的脚步从未停止。 与此同时,对于福建的探索以及福建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定位,国家也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国家“十五”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 新战略水到渠成 早在2004年1月8日,经过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通过认真缜密的研究和论证,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卢展工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地理位置、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同音共俗的传统文化,使福建成为扩大两岸合作交流的前沿。对台优势也成为福建最大的发展优势。海西战略的提出,正是为了使这一优势得以最充分地发挥。 与此同时,福建的区域位置处于东南沿海的中间地带,是重要出海口,具有连接台港澳和两个三角洲的区位优势。通过建设海西,可以承北接南、东拓西联,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对接,促进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使之发展成为一个实力更为强大的经济体。 机遇不负有心人。随着两岸局势趋于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新潮流,这些都为建设海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海西经济建设初显成效。于是,当“海峡西岸”这沉甸甸的4个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被中央报告所肯定,消息传来,八闽儿女无不为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腾飞应有时 “海峡西岸”写入中央文件,有力地提升了福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坚定了福建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前进方向。面对这一历史机遇,福建牢牢地把握,以求把“海峡西岸”的各方面优势发挥足、发挥好。 福建省委先后出台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六大举措。在刚刚结束的福建省委七届十一次全会上,又出台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的两个文件,成为福建推动海西建设所推出的最新举措。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对海西建设给予了多方面支持。周边地区也与福建省加强了协调联系,促进产业、交通、旅游、港口等方面的合作,区域发展形成新的态势,海西效应正在呈现。 风正气顺,人和业兴。上半年,福建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157.18亿元,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按历史可比口径增长16.2%,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0%,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建设海西新战略给福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视野 自身最大的发展优势就是对台合作与交流,这是实施海西的战略龙头。通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捷的交通网,带动经济的延伸与扩散,促进区域经济的整合与成形。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圈与产业集群,构建完整与繁荣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做大经济规模,以此成为海西建设的最亮点。这一清晰合理的思路,给福建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突破。 从对台交流寻找新突破 今年4月17日晚,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福州会见并宴请赴福州“祖地行”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卢展工以“五缘六求”概括了闽台之间历史及未来的发展。他说:闽台两地自古就拥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的“五缘”;目前形势下,福建对台交流合作更有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这“六求”。这一精辟概括,凸显了福建在海峡两岸关系中的战略先锋地位。 一直以来,中央对处在对台工作最前沿的福建赋予了特殊政策和措施,使闽台交流合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海西战略提出后,对台交流合作不断取得突破,更成为推进海西建设的战略龙头。2005年7月,经中央同意,有关部门批准,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设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中央公布对台15项优惠政策后,福建省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建成厦门中浦台湾水果集散中心。5月底,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 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突破 当记者来到福州新港、泉州新港、厦门新港采访时,眼前的港口泊位与设施建设,无不让人震撼。站在得天独厚的港口边,往东看是广阔的海外市场,往西看是辽阔的经济腹地,此情此景,立刻就让人感受到了海西建设澎湃的脉搏。 交通等基础设施正是制约福建发展区域经济的拦路虎。而今天,福建就是要从这里突围。卢展工因此提出了“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的交通精神。福建让交通先行,通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捷的交通网,带动经济的延伸与扩散,促进区域经济的整合与成形。 福建的努力与决心得到了交通部的肯定。交通部提出要率先支持海西交通建设,并出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公路水路交通设施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据此,福建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在港口建设方面,要建设深水泊位156个,新增90个。在铁路建设方面,要建设温福、福厦、厦深等五条干线铁路。在高速公路方面,着力推进以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宁德港为龙头的四条通道建设,规划建设2061公里,到“十一五”末通车总里程达2450公里,基本建成“两纵四横”主骨架,在海峡西岸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与此同时,电网建设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推进。 从构建港口经济圈与产业集群中突破 在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友达光电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向记者描绘了一幅蓝图:随着首期投资1.5亿美元的友达项目在明年春节投产,将形成近400亿元的产能。到“十一五”末,厦门市在光电产业集群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上,可各新增1000亿元的工业产值,将奠定厦门“第二个翻番”的骨架。 在福州市,以外资为重要主体的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冶金、塑胶等一批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出现了福清百亿电子城、马尾百亿电子城等一批特色产业隆起带。 在泉州市,石化产业优势凸现。目前,泉港区已有福建炼化公司、泰山石化等16家产值超亿元的石化企业。将于2008年全面建成投产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可在东南沿海带动形成上千亿元的石化产业链经济群。 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福建省将把海西建设推向全新的高度。一方面,全力依托六大港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另一方面,加快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 今天,当海西的春风吹来,众多的新项目宛如一串串硕果,挂满八闽大地的枝头,焕发着诱人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