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观察:信息产业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突破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0:0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冯晓芳  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渗透,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面貌。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三部门在8月29日举行的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上表示,把信息产业列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突破口,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在此次会议上,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表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许多国家都把强化信息技术创新放在国家战略位置,大幅增加研发投入,超前部署和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1.3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7.2%,电话用户总数、互联网上网人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但是,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坦言,目前中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信息产业的重大使命。面临五大“掣肘”

  有关人士指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优秀拔尖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国信息产业目前面临的五大“掣肘”。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手机、个人电脑、彩电、显示器、激光视盘机等3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10%,多数仍为“贴牌”生产,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

  对此,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自主品牌不足,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同时,要加大国家财政预算对信息产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重大专项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地方政府也按照相应比例安排专项研发经费。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进一步拓宽信息产业投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在重大项目中要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加强人才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做好人才发展的规划、储备、培训和再教育。集中攻关13个重大项目

  8月29日发布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显示,中国将对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网络和信息安全、家庭网络及智能终端、汽车计算平台工程、农业信息化平台、智能交通系统、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及服务体系重大项目进行集中攻关。

  据信息产业部科技司负责人介绍,在这13项信息产业重大项目中,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是制约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科技领域。在这一领域设立重大项目进行集中攻关,是为了实现阶段性突破,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专利与标准,全面增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基本形成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构建先进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需要,并考虑到自身潜在的产业规模,设立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网络和信息安全、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等重大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面向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设立汽车计算平台、农业信息化平台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为促进汽车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提供技术动力。

  此外,还充分考虑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共性要求,设立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及服务体系等重大项目,为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国际合作

  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自我”创新,而是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特别指出,中国要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和地区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

  王旭东说,要以多种有效形式,扩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要继续推动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交流合作,加快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企业间转移,促进国内企业研发水平提高。

  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对企业当前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密切跟踪研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动企业、科研院所与海外研发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有更多国内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在谈到技术设备引进时,王旭东认为,当前尤其要加快完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花大力气做好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切实避免为了引进而引进,更不能出现第一代引进,第二、三代仍然引进,形成对技术引进依赖的局面。(据新华社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