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浣纱小学今安在?中科院院士想找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1:32 都市快报

  了心悟性:

  快报帮帮忙,帮我查查解放前的浣纱小学现在在哪呀?

  都市快报:

  浣纱小学?现在好像没这所小学了?你查这个有什么用呢?

  了心悟性:

  中国科学院的一位院士解放前在浣纱小学读书的,不过现在解放前的资料都没有了,我在帮老人完成一个心愿。

  都市快报:

  会不会是改名了?

  了心悟性:

  不知道呀。是不是天长小学?

  都市快报:

  应该不是。请问这位院士想完成什么心愿呢?

  了心悟性:

  回母校看看,现在我找遍档案,没有找到。

  都市快报:

  嗯,那里好像有所娃哈哈小学,我帮你打个电话问问,你稍等啊。

  了心悟性:

  多谢。都市快报:

  我问了,娃哈哈小学以前叫劳动路小学,浣纱路附近以前还有个开元小学,但是很多年前已经拆掉了,一部分学生被并到定安路小学了,好像都不是你要找的,要不你咨询教育局试试?

  记者冯云浓:

  要寻找母校的这位中科院院士叫汪忠镐。汪教授是我国首席血管外科专家,我国血管外科的创始人,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创始主席。先后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浙医一院血管外科研究所等多家临床科研机构,有“血管王”的美誉,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目前在北京工作。

  汪忠镐是萧山瓜沥人,1937年9月出生时,正值日寇全面侵华;1940年,萧山沦陷。汪忠镐与家人一起,历经几个月的艰难跋涉,逃难到了闽北浦城,在这座群山屏障的小山城住了下来。抗战胜利后,汪忠镐才回到家乡,就读于杭州市立浣纱小学和杭州市高级中学。之后,汪忠镐再次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医学之旅。

  “老师每次回杭州,总要说起浣纱小学,说他曾经获得过学校毛笔字比赛的第二名呢。现在找不到这所小学,都快成心病了。”

  “了心悟性”姓潘,是汪教授的学生。“我们去过档案馆,也到附近的小学打听过,都没问到线索,很多人甚至没听说过浣纱小学。

  “在老师的印象中,浣纱小学坐落在浣纱河旁,靠近龙翔桥。规模在城区数一数二。但现在不要说校舍,就连浣纱河也早不见了。”

  编辑插嘴:

  晚上编稿时,冯云浓打来电话,说稿子可能要很晚,因为晓得浣纱小学历史的那位老师要晚上10点才回家;不过晚上8:00多,冯云浓又来电话说,还好,提前问到了,浣纱小学就是以前的长生路小学。

  记者先去杭州市教育局打听这件事,初教处的同志也没有听说过浣纱小学,建议去找上城区教育局。一通电话打下来后,教育局的同志都说,工会的陈星汉老师资格较老,对上城区教育史了解得比较多。

  听说汪教授在寻找自己母校的下落,陈老师很热情,答应去找找资料。昨天晚上8点,陈老师给记者打来电话,终于从《上城区教育志》上查到了浣纱小学的下落:

  “浣纱小学的正式名称叫浣纱路中心国民学校,位于北浣纱路26号,也就是现在龙翔桥附近,靠近长生路的地方。1948年,学校设有7个班,规模还是比较大的。1954年,浣纱路中心国民学校更名为长生路小学。文革时,浣纱河被填平,北浣纱路这个地名没了,长生路小学的老校舍也被拆了,但在原址不远处新建了校舍。七八年前,长生路小学更名为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上城区教育志》上记载的浣纱路中心国民学校创建于1946年,是一所公办学校,但实际的创办时间应该更早些,因为浣纱路中心国民学校是抗战后政府接办的,之前,很可能是一所私立学校,这所私立学校的名字叫什么,资料上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汪教授当时就读的就是浣纱路中心国民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天地实验小学。”陈老师说。

  编辑再插嘴:

  我看了,一阵激动,一阵惭愧,长生路小学,我的母校,我却不知道她前身就是浣纱小学。

  不知道汪教授离开学校是哪一年,当时的学校是什么样的。我是1978年入学的,校门开在长生路和延安路十字路口的南面不远;说是校门,其实是条小弄堂,真正的校门在弄堂尽头,正门左边是个木头小门,是传达室,进小门左手边是食堂,当时老师、学生中午可以在那里蒸饭。

  再往里走,是片空地,记得我们上自然课时,在那里种过蓖麻,养过兔子,1984年我毕业时,那里做了一个水池,养了金鱼;空地正对面就是一幢绿色的砖木的教学楼(几层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小学生的教学楼,楼下一圈是水泥地,体育课的400米测验就是绕楼跑的。

  这幢教学楼后面,东北角是厕所和几间仓库房,正北是学校的大礼堂(平时做乒乓球室),再往北去就是学校的小操场。学校有两个操场,都是泥地,大操场在大礼堂西面,正中有个很大水泥台(有一年快6月时,我在上面玩“抓抓儿”的游戏时,摔了下来,腿上被灌木戳了个大洞)。

  大操场后面是一幢灰色的水泥教学楼,是中学部的;这楼当时算高级的了,记得那时我们小学生偷偷溜进去玩,常常遭到高年级学生的白眼;后来中学部撤了,到五六年级时,我们也搬了进去。

  整个学校就是这样,当时应该算一所比较大的小校了,学生大都是住在湖滨这一块的———往西到华侨饭店、往东到延安路上、往南到东坡路。

  记得我读书时,长生路小学的乒乓球很厉害,很多同学,尤其是女同学的水平很高,教练姓裘,他住在东坡路那里,不过现在房子早没了,成了湖滨步行街了。

  汪教授在浣纱小学读书时,浣纱路还是河———春深的时候,两岸杨柳在水面上轻拂。1950年10月中旬,浣纱河疏浚工程开工,疏浚后的浣纱河,水深1.2米以上,河上可通船只。1973年,填河筑路,现在的很多中年市民,应该还有深刻的印象。

  我在这里给汪教授找了一张“杭城浣纱河未填前之景”的老速写,这是2003年8月,我写《浣纱路边小弄堂昨夜大敲瓦爿儿》时,家住复兴街的读者胡先生提供给报社的,不知何人所画。

  此外,有关浣纱小学和浣纱路的历史我就知道不多了,欢迎知情的读者也来给汪教授讲讲。

  联系电话:0571-85100000 传真:0571-85101853

  Email:wangzhenhhh@vip.sina.com

  QQ:100185100、100185101 MSN:kb85100000@hotmail.comkb185100000@hotmail.com

  (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