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催生"侯鸟人才" 人才小高地引人才带来产业新气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2:42 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陈坤

  小高地催生“候鸟人才”

  2004年,自治区启动首批13个人才小高地以来,柔性引进了291名高级人才,其中院士24名。这些高级人才定期来到广西,完成自己的项目后,像候鸟一样悄然“飞&rdq
uo;走。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候鸟人才”。

  2004年,中科院院士肖培根受聘于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人才小高地建设载体。作为我国中药材领域的权威,肖培根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被聘为该园名誉主任。他的到来也使得广西药用植物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4位院士和几十个国内外著名专家为广西中药材良种繁育事业出谋划策,同时还引来了马小军博导担任植物园技术总监和植物园副主任。一支高层次的学术研发团队和一支高精尖技术的专家顾问团队初步成型。而作为名誉顾问的肖培根院士,每年在广西工作时间为3-4个月。他就像候鸟一样,当有项目需要时,就来到广西;项目做完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2004、2005年两年间,广西制糖生态工业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柔性引进了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EMCP)发展项目官员、世界最著名的制糖权威——美国国际制糖研究院院长周重吉博士、澳大利亚制糖专家覃亮举博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宁博士、造纸学科带头人王双飞教授、生物工程的学术带头人魏远安教授、制糖专家卢家炯教授等,他们定期到公司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

  去年,广西作物学科人才小高地建设载体广西农科院引进了美籍华人科学家卢江武。他每年来广西工作2-3个月,项目做完后飞回美国。

  这类案例在我区首批13个小高地建设过程中具有普遍性。比如,广西特种新材料研发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柔性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和陈毓川以及中科院院士蒋民华和邹广田。广西工程机械制造人才小高地建设载体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以柔性引进的方式,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6名(其中外国专家3名)担任公司科技研发项目或从事课题研究。

  “候鸟人才”效应凸显

  “候鸟人才”,也就是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核心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引进这类人才的指导方针。两年的实践证明,“候鸟人才”为广西的主导产业带来了巨大活力,有的主导产业甚至因为一个核心人才带动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候鸟人才”带来的效应,首先体现在科研上:两年来,广西首批13个人才小高地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科研项目累计达662项,其中已经开展的国家级项目115项,省部级247项,国际合作14项。一位科技系统的权威人士认为,这种速度在实施人才小高地政策以前是无法想像的。

  在产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候鸟人才”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肖培根院士虽然每年在广西工作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然而他的到来,不但为广西带来了一支学术研发团队和一支高精尖技术的专家顾问团队,促进我区中药材良种繁育领域的科研水平,还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为广西引来一批高层次、影响大的项目,如由国家发改委资助1000万元,总投资1.18亿元的《广西大宗地道及濒危稀缺药材GAP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国家科技部资助的“十五”国家攻关课题项目、国家科技部资助100万元的“广西八角深加工及系列产品关键技术开发”等20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项目。这些项目不但大大提高了广西中药材产业的科研水平,还大大提升了这项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

  卢江武的到来,为广西葡萄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为他的到来,广西成立了南方葡萄研究中心。

  他带来了一大批葡萄品种资源,他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把这些资源与广西的毛葡萄资源结合,进行品种改良,使原来亩产250公斤的本土葡萄亩产翻了两番达1000公斤。这一革命性的突破,带动了我区葡萄酒业的发展。

  在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周重吉博士、覃亮举博士、段宁博士、王双飞教授等“候鸟人才”的加盟,给该人才小高地带来了巨大效益。在这些“候鸟人才”的主持下,公司先后开展了“喷淋蔗渣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的研究”、“制糖生态工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研究”等项目。其中,“喷淋蔗渣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的研究”列入了中央、广西及贵港市三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计划并获得资金支持,处理技术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厌氧好氧技术,回收沼气代替煤发电,具有很好的生态经济效应。通过两年的努力,该项目已经建成,计划于2006年8月下旬开始投料试运行,项目实施后预计产生经济效益103万元/年。“制糖生态工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研究”的开展使公司全面实现了甘蔗种植、制糖、蔗渣造纸整个生态产业链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管控一体化;建立了以贵糖为中心的需求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信息化生态制糖产业链群体。该项目已列入2004年广西第三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该项目研究使公司网络系统得到了大幅改造,各项业务的工作流程得到了优化。

  如果把目光投向其他人才小高地,类似的“候鸟人才”为我们带来了同样的惊喜。如广西特种新材料研发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先后引进了黄伯云等四位院士和他们的弟子。这些“候鸟人才”主持完成的“高档金刚石工具开发及应用”项目和“彩色刚玉宝石晶体工程化研究”项目分别获得2005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5年度广西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辑:韦怡作者:陈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