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是易地安置还是原址保护 名人故居保护遭遇新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4:04 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雷小琴 实习生阮晓静

  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青砖黛瓦的四进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宅子呈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南宁市河堤路雷屋16号雷沛鸿故居,南宁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12月27日将其立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但近日,居住在故居里的雷姓后人向记者反映,故居第四进的两根主木柱遭到白蚁咬食,居民们都为故居的安危而担忧。有市民提出建议,可否请
居民搬离故居,以便对故居进行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可产权人却不同意,他们认为,拥有故居房产证却不能享有居住权,这有损产权人利益。

  房屋木柱遭白蚁啃食

  昨日,记者越过已被踩成半月形的木门槛,走进雷沛鸿故居。这是一座四进三井的民居式建筑,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清水墙,总占地面积520平方米。

  天井地面由青砖铺就,青苔爬满了砖缝,透出古朴的气息。但左侧搭建的红砖澡房显得很突兀,居民用红砖把每一进分割成4间厢房,每间厢房最小的不过10平方米,最大的也只有20多平方米。

  在旧居四进处的主柱前,记者发现,左右两侧的主木柱上端都有不同程度的破裂,用手敲击木柱,还会传出“咚咚”的空洞声响。

  居民指着木柱对记者说,这是清代的枧木,如果是实木,是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的,只有被白蚁蛀空了,才会发出现在这样的“咚咚”声。由于担心木柱、主梁都遭到白蚁蛀食,所以阁楼右侧的房间已无人居住,一些白蚁的粪便零星散落在木柱、竹竿上。

  10多户居民共有故居

  雷沛鸿的曾孙媳妇梁肖玲告诉记者,她与丈夫拥有故居里的两间厢房。看到老宅子遭白蚁咬,心里特别着急。记者探问梁肖玲及几位产权人,是否愿意无偿搬出故居,以便政府能对其进行彻底修缮。梁肖玲摇了摇头,说:“手上拿着一本房产证却不能居住,那不是名不副实?我们希望政府能易地安置产权人,然后将故居整修,以全新面貌开放。”据了解,由于历史变迁,故居的产权已不单只雷沛鸿后人所有。目前故居里的房屋产权分属10多人,其中产权人有“城中村”村民、有本地居民,还有两间属于津头村集体共有。

  一位产权人还透露,修建江北大道时,政府曾为每位村民划分过22平方米的安置地。由于他们在故居中享有一定的房屋面积,因此政府在减去这些房屋面积后,再分配安置地给村民。所以,让产权人放弃居住权无偿搬出是不可能的。此外,除修缮经费筹集是一大难题外,故居归10多位产权人所有,这也导致在故居修缮问题上很难取得一致意见。

  产权人修缮经费不足可申请

  记者将雷沛鸿故居遭遇白蚁啃蛀的情况向南宁市文化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反映,该负责人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二十一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所有人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负担。通俗地说,按照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故居的10多位产权人有责任维修故居,如果产权人资金有限,可向南宁市政府申请维修资金。

  保护故居易地安置是良策

  仅作维修,而不作彻底修缮,雷沛鸿故居将难以得到很好保护与开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紧挨着雷沛鸿故居的雷经天故居因产权人较少,且后人大力支持修缮事宜。如今的雷经天故居朱门黛瓦,三进大宅保护得甚好。目前,一户雷家后人居住在雷经天故居里,担任起日常的守卫、保洁、维护工作。

  据文物工作者介绍,在雷经天故居不宜作为文化景点收费开放前,以一户雷姓后人或产权人居住在故居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雷沛鸿故居未来发展的趋势也可参照雷经天故居的方式,让一户有责任心、有文化的产权人居住在故居里。此举不但能让故居屹立不倒,更能让更多市民、游客免费进入故居中游览,了解名人的历史及民居特色。

  但仅给一户产权人居住,很难平衡其他产权人的利益。南宁市博物馆办公室负责人蒲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最好是易地安置居民,使故居得到彻底修缮,以便进行更好地保护。但易地安置需要大笔资金,因此难度较大。最好的办法是,居民、特别是雷沛鸿后人从大局出发,自行解决居住问题,或是由经济条件较好的亲属、族人为其提供住房,让雷沛鸿故居也能像雷经天故居一样,经过修缮展露新姿。

  据了解,南宁市(包括六县)共有133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的有3处,省级的有14处,其他是市级、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南宁还有很多像雷沛鸿故居一样的古民居,同样存在如何保护及开发的问题。一边是故居的产权人利益,一边是全民众共享文物的权益,如何平衡值得人们深思。

  附:雷沛鸿生平

  雷沛鸿1888年生于广西南宁市,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后赴英美留学,学成后毅然归国,通过办教育来提高民众的素质和爱国热情。他曾在国内多所著名大学执教。在广西,他积极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为改变中等教育结构,他创建了国民中学。

  为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他创办了国民大学的雏形——西江学院。编辑:韦怡作者:雷小琴 阮晓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