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属于特权泛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5:34 中国青年报 | |||||||||
吴湘韩 令人难以想象,高校降分录取本校教职工子女作为潜规则的历史如此“悠久”,而且是在有“天下最公平”之称的高考领域。随着高校的合并、升格、扩大规模,受惠的利益集团日益庞大,其力量到今天已经不可小视,即使一些地方或高校想对这一潜规则做一些改良,也遇到了重重阻力。
从本报对一些高校的调查中,不难理出特权日益泛化的路径:高校合并之前,高校教职工队伍没有现在这么庞大,每年通过这一潜规则实际受益的只是一小部分利益群体,因为每年参加高考的教职工子女就那么多,因此,也没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一些高校甚至作出规定:为本校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人士的子女也可享受这一优惠政策。什么是“对本校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士”?据笔者观察,他们不是给学校捐了巨资助学的企业家,就是掌控学校发展命运的关键人物。他们如果有需要,也可从这种特权中“分一杯羹”。这意味着,低分上大学的特权扩大到了高校教职工这一特权集团以外的成员。 而这几年,高校的规模一直在扩大,特别是一些名牌高校为成为综合性院校,有的合并了医学院,附属的医院都有好几所,加上庞大的后勤员工队伍,有的高校教职工达数千人甚至上万人,每年参加高考的教职工子女也相应大量增加。加上寻找关系享受特权的“外围人员”的子女,其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对高考公平的伤害日益严重。 按照有关规定,各省招生办对高校录取负有监督之责。按照录取流程,是否投档到高校,由省招生办控制。高校能成功降分录取本校子弟,省招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自明。有了省招办的配合,特权泛化才成为现实。说不定,有的人也分到了其中的一杯羹。 当特殊权利被泛化,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平等权利的时候,自然引发了社会上普遍的特权崇拜。一些高校即使只是将“降分录取”潜规则缩水,也引起了强烈的抗议。他们的理由无非是:其他行业有特权;别的高校有特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特权意识在国人头脑中如此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平时挺反对特权的人,一旦触及到自身利益,在自身特权面临消失时,就会跳出来坚决维护特权,“谁不想特权一把?” 高招录取存在特权,这是中国社会特权乏化的一个例证。因为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是最不应该存在特权的领域。这一领域存在特权,是对社会公平最大的伤害。治理特权泛化现象,当从高招录取始。 可喜的是,教育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尽管任重而道远,但坚持就是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