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称三峡水库对气候影响不超10公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7:28 重庆商报

  今年入夏以来,重庆、四川盆地出现极端高温伏旱,有人怀疑,这种严重的高温伏旱天气与三峡大坝蓄水有关。近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博士从全球气候变暖、川渝历史气候变化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这次高温伏旱天气的成因,认为将今年高温伏旱的成因直接归咎于三峡工程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

  董文杰说,从全球来看,今年重庆、四川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个例之一。

  例如,2003年夏季,欧洲大部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造成3万多人死亡。今年7月,欧洲大部分国家和美国许多地区又遭受了持续近3周的高温热浪袭击,美国60%的国土出现本世纪以来罕见的旱情。特别是2005年,号称“世界绿肺”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也遭受了6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而上述地区近年来并没有大规模的人工筑坝工程。

  重庆今年高温非史上最极端的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火炉”,是我国高温伏旱的主要频发区之一。董文杰介绍说,重庆市从1924年开始进行气温的仪器观测,其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大致经历了“暖—冷—暖”三个时期。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为偏暖期,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90年代中期以来又进入一个新的偏暖期。进入21世纪以来,重庆年平均气温持续偏高。

  重庆地区历来是伏旱的高发区。在近五百年中,重庆市平均十年有四年旱;19世纪以后,严重伏旱出现频繁。据史料记载,1814-1815年,重庆、巴县大旱,饥民食树皮。1884年江津、永川、綦江夏秋连月皆旱,百谷无收,饥民多饿死者。1935-1936年,重庆地区5月至8月大旱,田禾枯萎,颗粒无收,灾民以树根、芭蕉头为食,旱情之惨,灾区之广,为百年所仅见。上世纪80年代,由于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干旱显著减轻。但90年代之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重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没有显著增加,干旱发生的频率又增加了。

  因此,历史地看,今年重庆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也不是最极端的,是重庆自身典型气候特征所决定的。

  三峡水库对气候影响不超10公里

  三峡水库对周边气候究竟有多大影响呢?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其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各气候要素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

  董文杰引用研究数据说,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范围很小,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年平均气温增加幅度只有0.2摄氏度左右,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摄氏度,三峡水库流域内的年均降水量约增加3毫米左右,将三峡水库与今年的高温伏旱联系在一起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据新华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