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 扩大民主是良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8:44 新华网
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扩大民主是良药

协调一致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扩大民主是良药

试点地区新气象


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扩大民主是良药

管理民主


  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扩大民主是良药

  当前干部"带病提拔"问题已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廉政建设的难点。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恰恰是防止"带病上岗"的一剂良药。

  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魏宏告诉记者,在防止"带病提拔"上,四川突出了四个方面的措
施:一是高度重视民主测评中廉政自律指标走低的情况,从中发现问题迹象。二是重视发挥面上谈话圈定重点"知情人"的功能,并与他们深入交谈,挖掘问题线索。对这些个别知情人的意见一定要重视,很可能个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就隐含着一条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三是注意听取纪检监察机关、审计部门、巡视组等方面的意见,掌握问题信息。四是对性质比较严重、线索比较具体、影响提拔使用的问题,应组织专项考察形成明确结论,不要急于做出任用建议。

  在四川综合考核评价试点中,在干部工作民主的途径和方式上有很多创新,这些创新往往体现在细节中。例如,针对过去民主测评因时间紧无法填写具体意见的不足,提前发放民主评议表,民主测评会上收回。仅在四川

宜宾市对市级干部进行测评时就收集到4.8万字、1000多条书面意见。再如,考核中注意把各环节形成的结果在适当范围公开,注意反馈考核工作的结果,较好地调动了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在干部工作中扩大党内民主,既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参与热情,更是对干部工作的一种正确导向。不少采访对象均谈到,在这种考核中,作为一名干部必须时刻警示自己,社会方方面面都在监督你,必须要管好自己和亲属,要管好队伍,管好一班人,不能心存任何侥幸和幻想。因为现在的考核、民意调查、走访座谈面宽量大,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最引人注目的创新,是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引入民意调查机制。过去,干部考核主要在其"工作圈"内进行,采取的是"两民主一谈话"的方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传统考核方式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地方,比如主要领导左右升迁提拔的"绝对权威"问题、一般干部怕得罪人丢票的"好人主义"问题、考核材料雷同的"千人一面"问题等。引入民意调查方法对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进行印证,是着重从"工作圈"外了解被考核对象的群众公认度。这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起到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民调"走进干部考察

  "现任镇领导干部家里怎样操办红白喜事?"

  "你对本区内群众子女入学和教育收费情况满意吗?"

  "近年来你找县(市、区)机关干部办事送过礼吗?"

  ……

  这些话题如果在一般情况下问一问倒是没什么要紧,但如果放在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当口提出来,分量就不一般了。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进入基层党委换届的考察工作中。提问的是组织干部,而回答的是群众代表。

  "对习惯了传统考察方式的组工干部而言,组织民意调查的压力不亚于被调查的领导干部。"江苏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袁功民说,民意调查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崭新的,而且又事关干部的政治前途,组织部门几乎调动了所有的资源,请统计部门、环保部门、专家学者一起商量题型,反复推敲问卷。这样下来,干部考察的工作量比以前多了十几倍。

  江苏并非是前两批试点省份,但也启动了民意调查机制,这表明中央的决策与基层的愿望高度契合。"组织考察从单向、体制内到多向、体制外的转变,抹去了考察工作的神秘色彩,打破干部工作的封闭性,这肯定是一大进步。"袁功民说。

  "民意"边界逐渐清晰

  "在干部考察中,民意怎样被发现和表达,这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中央在四级党委换届中,强调倾听来自民众的声音,表明民心、民意、民愿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奇说。

  在四川绵阳的换届考核中,在民意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注重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在市级机关和9个区市县组织804人对被考核对象进行了民意调查,其中,生产工作一线的党代表、非中共党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他群众代表分别占半数以上,进一步拓宽了"民"的范围。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四川、江西等试点地方都按照中组部要求,将民意调查的范围限定在"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过,也有部分地方突破这个范围的。如扬州市邗江区对乡镇班子的民意调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向村民代表调查,二是向企业发放问卷,三是镇村干部调查。南京市六合区在对11名区委领导人选的考察中,共组成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村和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390名调查对象,以无记名的方式现场填写并收回书面调查问卷。

  "确切地说,目前的民意调查是'官意'+'民意'",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王世谊对记者说,因为拟选拔干部上下左右的人是当然的调查对象,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干部。另外,无论是党代表还是人大代表,领导干部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严格意义上的"民意",就是指来自普通群众的意见。不过,这样的对象设计是积极稳妥的,因为只有相对知情的人才能表达真实的意见。

  "即便把调查的范围界定为'两代表一委员'范围内,也是一大突破。"王世谊说,民意调查让组织干部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开放民主的体系内,用人上的组织意愿与群众意愿、干部意愿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扩大了干部工作的公信度。

  "民意"分量凸显

  民意的收集、整理、运用,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干部使用中的民意调查,最令外界关注的是调查结果的运用。

  "民意调查肯定不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其结果都要运用到考察中去,有加分的可能,也有减分的可能,但必须是综合运用,不会是决定性因素。"南京市委组织部长王奇肯定地说,从实际情况看,民意调查的结果与民主测评的结果基本上一致,但这并不是说民意调查没有必要搞,相反民意调查可以起到补充、印证的作用,特别在扩大群众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上有创造性的价值。

  目前,在干部升迁去留中,民意的分量正迅速上升。江苏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袁功民介绍,扬州市邗江区有个副镇长在组织考察时,得分一般,但民意调查结果他却是名列前茅。组织部门后来综合多方意见,把这个干部提拔到另外一个乡镇当了镇长。

  王奇说,中央制定这套考察办法,目的是要把群众信得过、工作有实绩、政治较成熟、作风很清廉的干部选出来、用上去。在这样一个"民意调查加民主测评再加上多轮推荐"的选人机制下,议论纷纷、"病态百出"的干部肯定出不来。

  学会直面"民意"

  长期以来,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不统一,这与以往干部考核的工作方式有直接关系。现在,群众在干部的升迁去留上有了说话的机会,有了监督的权利,这对基层干部形成强大的压力:必须学会尊重群众的意愿,在其任期内多为群众办实事。

  "过去,工作作风、工作成效往往由组织部的考察干部在小范围了解后几句话一带而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而现在强调倾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这个变化对干部的震动很大,每个经历者都会在心里盘算一下,自己有没有在群众中说过什么过头的话,有没有做过以权压人的霸道事,有没有搞形式主义等等。如果没有民意调查这个制度,干部们恐怕就没有必要想这么多了。"

  "民主、公开、公正、公平,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原则,但必须有序推进,民意调查进入干部考察程序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过,方向是明确的,就是给群众更大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王奇说。半月谈 记者 杨三军 周伟 王阿敏 周之江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