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泛关注———中国媒体界的指标性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9:07 每日新报

  该事件一出,旋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该事件进行报道。许多媒体还专门开设专栏对该案件进行评论。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总编秦朔接受了新浪网网友的访谈。

  他说:“对于整个中国新闻界来讲,这的确是一个指标性的事件,需要我们去思考
,一个新闻媒体面对的报道对象,面对的监督对象,他们现在已经强势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如果记者都纷纷退却,我就不知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谁去发挥一个社会风气的作用,去报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伤及社会成本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共同的底线。我认为用这种诉前保全针对记者个人的事情,非常令人气愤。如果通过合法的司法途径,你还担心这个记者会逃之夭夭吗?而且记者在正常的工作单位里,不可能逃跑的。我觉得这不是正常的司法逻辑概念,带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和恐吓的意义。这里面需要你们去思考,你们下次如果再这样的话,可能是什么样的处境。”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起诉记者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显然,这起诉讼的目的不在于维护自身的名誉权,而是要通过诉讼来打压记者,用经费巨大和旷日持久的诉讼拖垮记者,让记者经受不起诉讼的高成本,从而作出有利于他们的让步。”

  《北京青年报》的北青时评《富士康起诉记者背后劳工权益博弈》。“以名誉侵权为由对新闻工作者的个人资产进行冻结,堪称我国司法实践上的一大败笔,如果对此做法不加以纠正,不仅会削弱法律的公信力,也会从实质上对舆论监督带来损害”;“富士康绕过报社,起诉记者和编委,显示出他们对国情的‘吃透’,地方法院在财产保全环节的不遗余力,也为富士康的打压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不难看出,在这场博弈中,企业占了上风,劳动者落了下风,舆论监督处于窘境,地方政府和法律则失去了正确的‘站位’。”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名为《一个凸显“媒体监督窘境”的典型标本》的评论。“这道‘逆公民扶弱济贫思维’的闪电之恣意目的,不外乎是欲绕开新闻出版单位的正义锋芒,以强大的财力和‘绑架公权’作‘矛’,去刺单个弱势记者身前的‘盾’,以图赔他个倾家荡产,万念俱灰,整垮敢于铁肩担正义的记者,从而对其他媒体产生一种寒蝉效应,上演一场其圈内的‘以儆效尤’之剧,以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像新浪,搜狐的门户网站都开设了有关该案件的专题,请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该案件进行讨论,并将这些内容都放在首页的显著位置。

  《广州日报》供本报专稿

  <责任编辑:刘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