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庐山牯岭镇将迁出万余居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2:25 新闻晚报
□柯学东 曾向荣

  据广州日报报道 8月23日,九江市房管局发布公告称,位于庐山脚下的威家镇芳兰村一片2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完成拆迁工作。到2008年10月份,一座新城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新城建成后,1.2万名牯岭镇的庐山居民将从山上搬到这里。

  牯岭镇始建于1895年,是庐山的中心,也是庐山的标志。

  自然承受力到了极限

  对于庐山景区来说,游客与居民“抢地盘”,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丰厚收入外,却给景区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牯岭镇纪委书记陈励全说,人口的增多,造成的最直接的压力就是生活垃圾增多了,景区防火压力增大了;另外,人口增多,车辆也多了,这也直接导致牯岭空气质量下降。

  近些年来,由于牯岭街的建设规模一再扩大,造成资源管理、游客接待、居民生活和交通枢纽等诸多功能相互干扰,难堪重负。

  7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政府发布消息,称“庐山将在山下建一座庐山文明新城,山上现在居住的1.2万居民3年内将分批迁下山”。

  但此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了诸多质疑声音。有评论认为,“居民下山会破坏庐山原有的人文气息。”

  针对这些质疑,7月25日,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将搬迁下山的“不是全部庐山居民,而是4000余名行政管理机构的干部职工”。

  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数字变化,实际上暗含了这项工程的艰巨性。

  下山本质是补房改

  虽然庐山居民对搬迁有不同看法,但都没有表现出激烈的反对意见。“毕竟是政府统一要搬迁的,这也是为庐山好,要是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还得下山呀。”一位42岁女出租车司机的想法代表了不少庐山居民的态度。

  针对网上庐山“大移民”下山的传言,牯岭镇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4000家庭下山,本质上是住房问题,与移民无关,下山后的庐山居民仍持庐山户口,继续享受管理局所有的福利。

  “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区域,庐山几乎没有私房,所有住房产权都属国家,至今还有很多庐山工作人员住在老别墅改造的房屋内。可以说,庐山人是全国唯一没有享受房改福利的群体。庐山文明新城的建设本质上是补上这份福利。”

  一位不愿透露其工作单位的牯岭镇居民称,他们听得较多的版本是,“比如一栋上百平方米的房子,算上装修,市场价20多万,自己大概只需掏上10多万元吧”。对此,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的有关人士称,“一切都刚刚启动,细化的方案还没出来。”

  据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干部职工退出的别墅房,将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逐步改造为旅游接待用的宾馆。

  保护环境还是破坏人文气息

  此次“万名庐山居民大搬迁”的消息公布后不久,就有人在网上发表了尖锐的批评意见。一位名为“lx109”的网友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其核心内容就是保护原生态不被破坏,‘物竞天择’,几百年都能存在的牯岭镇,其能存在就有他的道理,当地政府为什么要将其改造呢?”

  但是,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破坏人文气息”的说法,牯岭镇纪委书记陈励全不以为然,他说,“牯岭”,来源于英文“cooling”一词,意为“凉爽”,是1895年英国人李德立在此建别墅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牯岭镇本身就是庐山避暑、旅游的结果。现在的牯岭居民,绝大多数是从事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原居民只有寥寥几百人。

  陈励全还说,即便这几百名庐山原居民,也是近100年来,从九江市、星子县迁居到这里的,他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民俗和文化。因此,居民下山,不会破坏当地文化和人文,相反,它还会缓减庐山的人口和环境压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