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简论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7:49 民族魂网站

  高文武

  

  军事辩证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在毛泽东的战争观、军事认识论、战略战术思想和人民战争 思想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是在毛泽东思
想的哺育下,运用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打败国内外反动军队的。在当 今高科技战争的条件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对我们克敌制胜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毛泽东始终认为,研究军事问题,战争理论和战略理论是重中之重。任何军事 辩证法都不可能脱离战争观而独立存在。由于毛泽东研究战争时主要运用的是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这就不但使他的战 争观有效地发挥了对军事辩证法的统帅作用,也使他的战争观成了他的军事辩证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战争的政治本质。毛泽东曾从政治和军事这两个方面分别界定过战争的本质。关于战争的政治本质,毛泽东在德 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和列宁关于“战争是这个或那个阶级的政治的继续” 等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为,任何战争都是政治矛盾激化的产物。政治矛盾的演变,会使昔 日的盟友成为战场上的对手,也会使战场上的对手变为盟友。任何把战争与政治脱离开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但是, 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而是流血的政治。政治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用其它方法无法消除,才爆发了战争。障碍消除,政治 目的达到,战争就结束了,不然战争仍要继续进行。正是基于战争的特殊性,才使战争有了一套特殊的组织和方法,成了一种 特殊矛盾运动的过程。“这组织,就是军队及其附随的一些东西。这方法,就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这过程,就是敌对的军 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480 页)

  关于战争的性质和对待战争的态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明确宣告:“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 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同上,第174页)他还进一步指出:一切侵略战争、民族 压迫战争、落后阶级对先进阶级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反之,则是正义战争。共产党人坚决反对一切阻碍历史进步的 非正义战争,但不反对推动历史进步的正义战争。要坚信,从长远看,正义而进步的战争不论经历多少曲折和艰难困苦,终究 是会取得胜利的。即使不能取胜,也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要使正义战争取得胜利,必须有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 利的勇气,有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战争不是一种永久的现象,它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私有 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共产党人研究战争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特别是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是出于要消灭一切战争 的意愿,是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服务的。

  关于战争的军事本质。所谓战争的军事本质,就是进行战争的一般目的和原则。毛泽东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 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的目的 ,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 83页)毛泽东认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要想在战争中消灭敌人,自己就必然要做出牺牲,无 法完全保存自己;只有大量消灭敌人,使自己在战争中发展壮大,才能最终保存自己。但是,从战争的全体和总过程来说,消 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此,作为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和保存自己的辅助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作为保存自 己的主要手段和消灭敌人的辅助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要正确处理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辩证关系,必须讲究战略战术,在 力量弱小时,尤其要采用积极防御的策略方法。

  对制约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的分析。毛泽东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综合效应决定的。他首先指 明,战争的胜负主要是由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决定的,企图超过这些条件许可的范围去争取战争的胜利是不 可能的。坚持这一点,就坚持了战争胜负观上的唯物论,避免了唯心论。其次,他强调,客观的物质条件只提供了胜负的可能 性,要把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离不开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坚持了战争胜负观上的辩证法,避免了形而上学。综合毛 泽东的有关言论,他所说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努力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把握战争的可能走向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用以指导战争,以便克敌制胜。

  毛泽东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辩证看待和正确处理人与武器的关系。毛泽东的核心观点是:“武器是战争 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同上,第469页)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没有片面性的。在人与武装的关系中,人永远是矛 盾的主要方面。战争不仅仅是双方武器装备的较量,也是智慧和勇气的较量、人心向背的较量。在战争中,正确的战略战术和 有效的政治鼓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武器装备方面的不足。历史上所有“以劣胜强”的战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

  毛泽东的军事认识论是他的军事辩证法的基础。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般原理,紧紧抓住一般与个别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深入研究并正确回答了如何认识中国革命战争、它的规律是什么等根本问题。

  首先,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既然是客观条件和双方主观能动性的综合效应,是双方依赖于既定的客观条件斗智斗 勇的产物,那么,战争现象较之别的任何现象便更难捉摸,更少确定性,更有“盖然性”。但是,战争不是神物,而是世界的 一种必然运动,它是有规律的,是可以捉摸的。要掌握战争的规律,必须注重特点,注重发展,注重全局。

  所谓注重特点,就是首先要考虑到,我们进行的是革命战争,不能照搬一般战争特别是反革命战争的做法;其次要考 虑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近代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革命处在帝国主 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下,这些都必须给予特别的注意。中国革命战争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其它国家革命战争的做法 。

  所谓注重发展,就是既要认识到,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都会给它以深刻 的影响,不能照搬过去的即使成功的做法;又要认识到,在中国革命战争中,随着战争的进展、力量的消长、阶段的演变,敌 我双方的技术、战术、战略都会发生改变,一个高明的指挥员必须努力使自己迅速适应这些变化。

  所谓注重全局,就是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战争。毛泽东强调,注重全局决不是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 要在注重全局基本走向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足以影响全局的关键环节。全局是由局部组成的,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局部是看得 见摸得着的感性的东西,全局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性的东西,“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7页)为了把握全局,必须坚决地反对主观片面的方法。

  其次,毛泽东充分地论证了,要掌握战争的学问,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的原则。毛泽东指出,战争的学问尽 管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许多人讲得头头是道,但真正打起仗来却不一定能取胜。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他们讲的道理和实际 是脱节的,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战争。毛泽东指出,在军事斗争中,认识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 计划建立之后。这对战略、战役和战术都适用。在建立军事计划时,指挥员应当使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手段侦察敌方的情况, 并对情况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进去,在对比中形成判断,定下决心 ,做出计划。不这样做,把军事计划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在实行中就必然要失败。即便这样做了,在执行军事计划时, 也要自始至终地把它当作一个检验和深化已有认识的过程。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或者不完全相符,就必须按照新的情况,做出 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改变已有的计划。只知照章办事而不知或不会改变,也必然要失败。

  再次,毛泽东深刻地阐发了形成正确的战略战术的逻辑机制。毛泽东认为,在战争中,任何一方的战略战术所要回答 的,都是“怎样做”和“不怎样做”这一类问题。只有正确地回答这一类问题,才能将战争引向胜利。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总 思路是,一定要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他指出,在这个大原则下,形成正确的战略战术的逻辑顺序是:弄清战 争的情况和性质,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所揭示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的逻辑道路,内在地包含着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把战争放在作战双方所处的历史 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考察影响战争的全部因素,分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哪些是本质的 、哪些是非本质的,等等。这个环节的核心是进行“事实认识”。二是弄清战争的性质。这个环节的核心是进行“价值判断” ,以决定自己在战争中采取什么样的立场,站在哪一方。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毛泽东坚决反对那种把这一环节与前一环节截然 分开的想法和做法。因为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也是一种客观事实,忽视了这一点,对战争的认识就是片面的。三是在前两个环 节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念”,具体回答“怎样做”、“不怎样做”这类问题,即制定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这一环 节中,必须努力做到重全局、抓重点和促发展的统一。

  三

  战略战术原则中的辩证法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一直强调,掌握军事辩证法的目的,就是要能动地指导 战争,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明确指出,“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 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8 页)毛泽东有关战略战术的论著中所表达的军事辩证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对战略战术原则所涉及到的诸多矛盾的辩证分析。毛泽东是精通辩证法的。他围绕“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军事 斗争的基本矛盾,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和范畴,对军事领域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所涉及 的种种矛盾,诸如进攻与防御、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内线与外线、持久战与速决战、阵地战 与运动战等,都做了辩证的分析。既实事求是地说明了每对矛盾中一方如何以另一方为自己的存在条件,在何种条件下向自己 的对立面转化,又实事求是地剖析了这些矛盾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如整体防御中的局部进攻,整体持久中的局部速决,等等 。上述分析和结论,在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中,是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东西。它们为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提供了必要的思 维框架,为准确地表达这些战略战术原则提供了相应的概念。

  战略原则中的辩证法。“积极防御”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战争制定的总的战略原则。其中所包含的主要策略思想是: 只有通过进攻消灭敌人,才能最终战胜敌人;但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只会被敌人所消灭;因此,正 确的战略原则只能是,先在总体防御中通过局部进攻,不断壮大自己,一旦力量的对比允许,就用战略反攻或者战略进攻彻底 打败敌人。“积极防御”这一战略原则所依据的方法论,就是通过“为达目的先创造条件”来促使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 化。毛泽东强调,要贯彻这一战略原则,在战略上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把局部的进攻与全局的防御结合起来,以量变 促质变;二是把战役战斗中的速决与战略上的持久结合起来,为以量变促质变争取充足的时间;三是把局部的战役战斗的外线 作战与全局的战略的内线作战结合起来,以空间换取时间。毛泽东分别把以上三点称为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 、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以凸显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法。他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这样做,就不会犯原则的错误。

  作战原则中的辩证法。毛泽东为我军制定的对敌作战的总原则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为了有效贯彻这一总原 则,毛泽东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具体作战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集中优势兵 力,各个歼灭敌人;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充分利用敌之失误;审慎初战,适时决战,等等。上述作战原则中的辩证法,可归结 为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反映了战略原则统帅战术原则、战术原则支撑战略原则这一辩证思想。二是全面体现了消灭敌人是为了 保存自己、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相比是第一位的等重要思想。三是深刻把握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 关系。他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论采用何种作战形式,都必须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战术原则办事 。四是鲜明地突出了只有不断取得胜利、才能夺取最后胜利的思想。任何军队都经受不起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打击,在敌强我弱 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因此,采取审慎态度,做好充分准备,力争每一仗都打胜,就不仅是推动战场形势不断转变的必由之路 ,而且也是鼓舞士气、不断坚定必胜信念的必由之路。

  指挥艺术中的辩证法。毛泽东主张,指挥艺术的根本原则就是“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指挥艺术的完 美境界就是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的高度统一。

  “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形象表述。在指挥艺术上,它体现 的是敢于斗争与善于斗争的统一,是从实际出发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毛泽东指出,军队行动的自主权是军队的命脉 ,失去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被打败或被消灭。所谓主动性,就是指挥员要努力争到这种自主权。所谓灵活性,就是灵活地 指挥,主要是灵活地使用兵力。这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所谓计划性,就是任何军事行动,无论是战 略的、战役的还是战术的,都要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并且和后几步棋有机衔接起来,有通盘的考虑。所谓三者的高度统一指的 是,自主性、灵活性和计划性都是为“进攻”这一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作战方式服务的,它们统一于进攻。因为“ 主动地位只有在进攻胜利之后,才能最后地取得。一切进攻战也都要主动地组织之,不要被迫地采取进攻。灵活地使用兵力, 环绕于为着进攻战这个中心;计划性的必要,主要地也是为了进攻的胜利”。(《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5页)在主动 性、灵活性、计划性这三者之中,力争主动、避免被动是指挥艺术所追求的直接目的。灵活性、计划性都是为主动性服务的, 是它的表现形式。

  四

  毛泽东多次指出,我军的战略战术原则,通过战场上的反复较量,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敌人一般也都摸熟了我们的脾 气,也在研究我们的战略战术,想从中找到对付我们的办法。但是,敌人并不能因此取消我们的胜利,避免他们的失败,更不 能用我们的战略战术为他们服务。原因何在?原因之一当然是,敌人不可能晓得我们何时何地如何运用这些战略战术。更重要 的是,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人民的全力支持是任何反动军队都不可能具有的。这说明,人民战争 是毛泽东为我军制定的战略战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为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指导,为打赢人民战争服务,是毛泽东研究 军事辩证法的根本立足点。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全面理解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

  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是他一贯主张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为什么要打人民战争。毛泽东一贯认为,战争伟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支持战争,就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武器等方面的缺陷,为克服战争中的其它困难提供可靠的前提。这是他主张打人民战争的主要立论依据。 二是如何打人民战争。通过不断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教训,毛泽东概括出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的主要原则,包括 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武 装斗争为主把各种斗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等。

  毛泽东强调,要打赢人民战争,关键是处理好无产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的辩证关系。为此,一是要坚持无 产阶级政党是领导人民战争的核心力量。他指出,这种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通过正确的领导争取来的。要通过做好深入 普及的政治动员、制定并贯彻正确的战略战术、把军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军事斗争为主协调各种斗争形式等方面的工作, 使自己真正成为领导核心。二是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党和军队都要深刻理解“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6页)这个根本道理。要通过自 己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代表他们利益的,从而接受自己的政治号召,踊跃地参加到人民战争中去。 三是要牢牢抓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这个争取人民战争胜利的关键。正是基于这一点,毛泽东才反复强调,“没有一支人民的军 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在思考和指导人民军队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把重点放在装备技术、战略战术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三个方面。他一 贯主张,把军队的装备技术增强起来,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使军队灵活机动地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是建设人 民军队最主要的三项工作。正因为如此,他一贯重视我军的武器装备建设。在建国以前,在他的指挥下,我军主要是通过在战 场上缴获敌人的武器来装备自己的。建国以后,他及时提出建设现代化的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和其它技术兵种)和发 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并逐步使之变成现实的威慑力量。在这三项工作中,毛泽东思考最多的, 还是在装备技术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抓政治思想建设和战略战术建设来打败敌人。关于毛泽东对我军战略战术建 设的贡献,前面已做过分析。在政治思想建设方面,毛泽东的突出贡献是: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规 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军民一致、官 兵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从而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可以说,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人民军 队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必须着重指出,由于毛泽东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为一身的历史人物,他对军事辩证法的研究,具 有相当开阔的视野,他的军事辩证法是他的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得到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这带给 我们的启示应当是:没有开阔的视野,不真正了解当今世界的新变化,不注重军事理论的变革,不坚持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 教训,是无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的。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

  

  注释:

  《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198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

  《毛泽东选集》,1991年,人民出版社。

  摘自:《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