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7:50 民族魂网站

  刘国华

  毛泽东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必须加以继承的精神遗产。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如何科学评 价毛泽东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助于推进当前的教 育改革。

  

  一、毛泽东提倡人民教育,但他所理解的人民教育具有人为地划分阶级和进行阶级斗争的印记。在全国人民享有平等 教育权利的条件下,人为地在教育领域贯彻阶级路线和进行阶级斗争,产生了严重的历史后果。

  毛泽东是人民教育的提倡者。1951年5月1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毛泽东为该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 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毛泽东所理解的人民主要指工农群众,因而他所讲的人民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工农群众及其子 女的教育。1952年6月14日,毛泽东在致周恩来的一封信中说:“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 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学校合一。请酌办。”[1]这充分地表明了毛泽东的平民意识。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我国人民群众已经享有了平等的教育权利。然而毛泽东沿用革命战争年代阶级分析的思维惯性,还要在教育领域贯彻阶级路 线。1957年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说:“我们高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 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百分之二十。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2]195 8年8月,他在修改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时,在加写的段落中提出:“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 。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但是就教育史的主要方面说来,几千年来的教育,确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而社 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3]毛泽东要为工农群众及其子女争取受教育的机会。事实上,建国以后,教育部 门一直在贯彻毛泽东的人民教育思想。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 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方针。自此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工农子女在大学中的比例较低的原因,主要 是他们因为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原因而丧失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并非教育部门故意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但对于工农子弟入 学比例偏低的客观现实,毛泽东是非常不满意的。

  毛泽东认为,教育战线存在着阶级斗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指出:“在教育工作这条战线上,工 人阶级思想同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斗争是不断地进行着的。这个斗争,按其性质来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 斗争。”[4]在1964年7月14日《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的文章中,毛泽东提出了“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认为在科学、文化、艺术、教育队伍中,兴无产阶级思想, 灭资产阶级思想,也是长期的激烈的阶级斗争。提出我们要经过文化革命,经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革命实践, 建立一支广大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同年9月,根据毛泽东对教育问题的指示,中共 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通知指出:“我国高等学校文科脱离实际的倾向十分 严重,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思想影响相当普遍。有些单位的领导权不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不少资产阶级专家正在同我们 争夺青年学生。……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1966年,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发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 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战斗号令。随后,在江青、康生、陈伯达的鼓噪和导演 之下,“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通过考试录取的招生办法被否定,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被提出来。教育部党组的有 关文件提出,高级中学的“现行的招生考试办法,是资产阶级的办法,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是业务第一,分数挂帅”。而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利 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入高等学校。这种考试制度,必须彻底改革”。并提出了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工 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士子女及其他劳动人民子女”享有优先升入高中的权利,“工农兵革命青年”享 有优先升入大学的权利。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强调教材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以此为标 准,重新编写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强调中小学学生都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大搞“阶级斗争” ,一大批教授、专家、教师被诬为“牛鬼蛇神”,遭到批斗和迫害。毛泽东在教育领域贯彻阶级路线和进行阶级斗争,进行“ 教育革命”,虽然增加了工农兵青年的入学比例,但没有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相反, “教育革命”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从1966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6年之久,全国停止 研究生招生达12年之久。从1970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然而这些工农兵学员在 入学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员的实际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初中以下。针对教育质量大幅度滑坡的客观实际,周恩 来等人试图扭转这一局面,提出要加强学校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但是他们的努力遭到了江青、张春桥及其追随者的 严重干扰。江青、张春桥及其追随者叫嚣“反击右倾复辟势力”,“反击修正主义回潮”,先后制造了“张铁生事件”、“黄 帅事件”和“马振抚公社中学事件”,批判“智育第一”,批判所谓“师道尊严”,宣传“朝农经验”,鼓吹开门办学,进行 所谓“教育革命大辨论”,将“教育革命”推到教师不敢教书,学生无心读书的荒谬境地。从1966年开始进行“教育革命 ”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整整一代人被耽误了,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事业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毛泽东强调教育要与生产相结合,但是他把这一科学的内容片面地理解为一边读书一边劳动,即所谓的半工半读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两 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对生产劳动而言的。在大机器工业时代,科学的进步已成为技术进步和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科学已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变成脱离直接经验的独立的知识体系。为使现代生产过程达到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所要求的高 度,需要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学到现代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所以,现代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 作用,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手段,它已成为连结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中间环节。离开了教育,就不可能有现 代化的生产。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 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5]可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这个纽带,使科学技术和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相结合,促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的生 产力,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另一个方面的意义,是对受教育者而言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社会生产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马克思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当成为生产工 作者,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社会每个成员都能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使人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充分的 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预示: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成为劳动过程的主人后,未来的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 就能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 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的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理组织起来的社会,将是自己的成员能够全 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而同时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就必然消失。”[6]

  毛泽东一贯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是,他所理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 问题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途径是半工半读。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工作方 法六十条(草案)》中系统地提出了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高等工业学校,农业学校,农村里的中小学,大学校和城市里 的中等学校,都要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行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不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学到 现代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而是要实现另外两个目的,一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 ,二是要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

  毛泽东对于学校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十分反感。他批评“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 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 人不浅。”[7]但是,毛泽东过分夸大了实践对于知识积累的作用。毛泽东历来认为:“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 的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 ”毛泽东认为,学生只拥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他说:“学生们的书本知识是什么知识呢?假定他们的知识都是真理,也是他 们的前人总结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经验写成的理论,不是他们亲身得来的知识。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必须知 道,就一定情况来说,这种知识对于他们还是片面性的,这种知识是人家证明了,而在他们则还没有证明的。”而教育的目的 ,是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知识,而不是片面性的不完全的知识。为了克服书本知识的片面性,毛泽东提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毛泽东1958年视察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时说:要讲实际,科学是反映实际,是讲实际的道理。不知道实际,老 讲书本上的道理怎么成?刘子厚向毛主席汇报说,有些人有顾虑,怕搞勤工俭学影响了教学质量,实际上搞了勤工俭学,学习 才更好。主席笑着说,河南省的长葛县已经有了证明,那里的学校有的搞了勤工俭学,学习成绩好,升学的多;有的没有搞勤 工俭学,学生学的不好,升学的少。[8]科学虽然反映了实际,但是科学又独立于实际。毛泽东仅仅把现代科学知识看成是 客观实际中产生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以为经验就是知识,这无疑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固然是经验的概括和 总结,但是它已经超出了经验的层次。现代科学知识是丰富而深奥的理论体系,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获得这些知识。一个 人主要是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固然能够获得一些知识,但是由于人们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去加以体验证明 (也没有这个必要),因而人们不可能通过实践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社会实践虽然对理论知识有加深理解的作用,但它对人 们获得科学知识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毛泽东过分夸大实践对于学习的作用,总是要求学生投身社会实践。1964年8月 ,毛泽东指出:“清华大学有工厂。它是一所理工科学校,学生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但是,大学文科不 好设工厂,不好设什么文学工厂、历史学工厂、经济学工厂,或者小说工厂。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师生应该接 触农民和城市工人,接触工业和农业。不然,学生毕业,用处不大。如学法律的,如果不到社会中去了解犯罪情况,法律是学 不好的。不可能有什么法律工厂,要以社会为工厂。”[9]1965年12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说:“现在这种教育制 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 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10]他甚至提出文科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阶级斗争。他 说:“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a pos;。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 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11]

  与夸大实践的作用相联系,毛泽东总是贬低系统的理论学习对于知识积累的作用。他反对课程设置太多,反对学生花 费太长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他说:“课程讲得太多,是繁琐哲学。……书不一定读得太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 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12]“高中毕业后,就要先 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大学如果是五年的话 ,在下面搞三年。”[13]课程不要设置太多,以致超出学生能够承受的程度,这是对的。但是,书不要读得太多的提法就 显得绝对化。确实,在历史上,出现过读书太多,食古不化的例子。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国青年学生来说,主要的问题不是读 书太多的问题,而是读书太少的问题。毛泽东读书不要太多的提法可能造成疏于读书学习的后果。同时,毛泽东的理论知识学 习的时间不要太长的观点,实际上是将他个人的经验绝对化。毛泽东治国安邦的本领主要是在革命和战争中学习的,但是他的 个人经验具有特殊性,它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知识超出了经验的层次,通过个人的实践不可 能获得这些知识。如果说,教育仅仅是为了提高一般民众的文化素质,强调实践对于知识学习的作用,可能具有相当的意义。 但是,对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言,过分地强调实践的作用,则不能达到目的。当然,毛泽东没有根本否定科学理论学习的作 用,他还是承认科学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只是科学理论学习的作用在他那里也是相当有限的。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 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 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毛泽东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消除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消除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的现代化操作。在生产力 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但是,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除了不能 生产和不能学习的以外,人人都生产,人人都学习。要使我国工农群众知识化,同时使我国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群众和知 识分子双方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才能彻底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情况,消灭两方面的落后现象,即消灭工农群众 缺乏文化的现象,也消灭知识分子中的资产阶级思想。”[14]在人民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就希望通过教育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消灭社会分工的方式消除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不能不 具有空想的性质。

  从实际效果看,毛泽东所倡导的以半工半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做法,由于学生进行的主要地是简 单的原始的体力劳动,除了能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外,并不能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实际上,半工 半读教育没有真正与现代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没有使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学到现代生产科学知识,也没有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 动的差别、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三、毛泽东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他的素质教育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偏颇。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毛泽东在批评这些弊端的过程中提出了自 己的素质教育思想。从毛泽东的批评中,我们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张知识的广博性,但忽视客观历史条件,对学生提出成为多面手的要求,忽视专业学习 的必要性。

  毛泽东从马克思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共产主义原理出发,强调在社会主义时期教育的方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早在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中就表现出来了。这篇文章提出:“我们共产党人 ,对于全面发展的了解,同资产阶级学者的了解是根本不同的。全面发展,包含着这样一个根本内容,就是使学生们有比较广 博的知识,成为多面手,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apo s;(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我们主张工人在工业生产中成为多面手,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成为 多面手,并且主张工人兼农民,农民兼工人,主张公民服兵役,军人退伍又成为生产者,主张干部参加劳动,生产者参加管理 ,这些主张已经在逐步实行。”1966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五七指示”,重新阐述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 文中的有关全面发展的思想。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提出:学生也要像解放军那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 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如果学生在校时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多面手,能够根 据社会的需要或自己的爱好轮流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甚至既能够当工人又能够当农民,还能够拿枪打仗, 这当然是很好的事情。实际上,我们的现实社会并不需要这样的多面手,因为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有足够的生产者,不会因为缺 乏工人而要求一个从事农业的多面手转到工业行业来,也不会因为缺乏农民而要求一个从事农业的多面手转到农业行业来。将 学生培养成多面手的思想违背了社会分工的基本原则。从社会生产的观点看,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门类。教育要根据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分工的程度,技术复杂的程度,来设计培养劳动力的复杂程度,确定教育的提高与普及的水平。在大机 器工业时代,与手工业时代相比,劳动过程中脑力劳动的比重加大了,教育必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有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专门 劳动者,也必须按专业部门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为继承生产力服务,才能完成自己的 社会职能。毛泽东虽然知道国家建设需要专业人才,特别是科学技术专家,但是他没有把培养专业人才看作是教育的中心任务 。

  第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却贬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却 贬低课堂教学的作用。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对现行学校教育中一些弊端提出批评,强调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他指出了学生负担重的问题,说:“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他提出了考试中可能存 在的问题,说:“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 他提出了现行教育中过于重分数而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的问题。“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他 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够的问题。“你们的教学就是天天灌,天天上课,有 那么多可讲的?”毛泽东指出的这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同时他也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例如在考试的问题 上,即便是老师突然举行考试,也决不是什么突然袭击,更不是把学生当作敌人。

  毛泽东强调学生学习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他说: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 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 ,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美国的富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 。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15]毛泽东也特别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他说 :“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 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 有主动性。”[16]然而,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改革的建议往往有将问题绝对化的倾向。例如,他提出:“教员应该把讲稿印 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 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 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17]毛泽东的这一讲法是对大学生而言的。但即使是对大学 生,印发教员的讲稿,让教员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固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任何问题都让学生去研究一番,却是不现实的。因为研究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显然这是不 可能做到的。毛泽东因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提出考试可以抄袭的主张。他说:“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 做。……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 。可以试试点。”[18]提出带研究性的考试方法,这确实是考试改革的一个方向。可是,考试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抄一遍 的主张显然是偏激的。如果在考试问题上采取放任态度,势必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 过程中确实发挥着重大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毛泽东列举这些自学成才的事 例并不具有普遍性。对于少数自学能力和意志品质极强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作用比较小。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需 要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没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没有教师的管理,学生就会产生松懈情绪。片面强 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合乎实际的。同时,学习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前提。没有系统的基 础知识,就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二者不是对立的。毛泽东把现代科学教育与传统的科举教育相类比是不适当 的。状元之所以没有真才实学,不是因为他是状元,而是因为科举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经典,它既不是自然知识体系, 也不是社会知识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现行教育模式确实以注入式教学法为主,这里也确实存在 着缺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弊端。教学改革有其必要性。但是,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系统知识的传授还是教学的主导方面, 主要地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的条件还是缺乏的。适量地让学生去研究一些问题,是教改的方向。毛泽东对现行教育模式(主 要是传授基础知识教育的模式)的否定,必然会造成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轻视。

  第三,强调德育,却将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化。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社会、国家、民族都是极其重要的。毛泽东非常重视德育。他把德育放在教育的第一 位,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毛泽东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他所理解的德育,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1957年,毛泽东针对当时青年学生的思想倾向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他说:“在知识 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 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 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 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 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是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提出 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他在教育方针中突出了”社会主义觉悟“,显然这是德育的主要内容。1958年他在《工作方法六十 条(草案)》中说:”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1968年9月 10日,《红旗》杂志第三期的一篇调查报告引述了毛泽东的指示:”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过去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学校 毕业生早已从事工作及现在正在从事工作的人们,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在另一篇调查报告中 ,又引述了毛泽东的另一个批示:”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相结合的,有些人并有所发明、创造 ,不过要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同期《红旗》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关于知识分 子再教育问题》指出:”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教育知识分子,使他们改变过去从资产阶级教育中接受的资产阶级思想,这就是再 教育的内容。同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则是再教育的根本途径。“

  德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人生观的教育,道德规范、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等等的教育,而不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为 德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它是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弱化乃至取消了德育。毛 泽东对德育理解的偏差,造成了两大消极后果。其一是使整整一代人没有受到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的教育, 其二是因为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解上的”左“的色彩,使得不只一代人受到严重的”左“的思想影响,从而对中国社 会的进步产生了长期的消极作用。

  注释:

  [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7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33页。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4]《列宁全集》第2卷,第41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23页。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8页。

  [7]《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5页。

  [8][9][10][11][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4 9-150、492-493、98、23、492页。

  [13]陆定一:《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红旗》1958年第7期,第9页。

  [14][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6页。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6-97、22页。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6-97、22页。

  [1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摘自:《党史研究资料》2002第4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