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知青再回阳高当农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2:57 山西晚报

  

北京知青再回阳高当农民(图)

  单延明(左)和武利(右)同住在一处小院里

  年轻时,单延明曾在大同阳高县的纪家庄村插队,并和该村一位残疾农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回京后,他一直牵挂着纪家庄村的父老乡亲,不断给村里的五保户寄钱和衣服。今
年4月,他做出一个惊人举动:举家搬到纪家庄

  长城、红柳、青纱帐……在北京知青单延明的记忆中,阳高县北徐屯乡纪家庄村永远是美好的。8月26日下午,记者在村民武利家见到了单延明。他乐呵呵地说:“又找到年轻时当农民的感觉啦!”

  69岁的残疾人武利拄着拐棍站在院里说:“老单回来后,一天也没闲着。除了每天做饭侍候我,还种了10亩地,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来修房铺院。”记者环顾小院,50余只鸡鸭和十几头猪把个小院烘得热热闹闹,院内既有厕所,又有假山,俨然一户新式农家小院。

  十年插队记忆

  纪家庄村位于长城脚下,村庄四周广植红柳。1968年夏天,在田野升起青纱帐的时候,北京三十八中的单延明和21位同学,满怀激情,来到纪家庄村插队落户。

  初到农村,单延明和同学们每天除了经受强体力劳动的考验,还要经受饥饿的折磨。有时饿得头昏眼黑,锄地时连禾苗都看不清。除夕夜,正当这些知青们思念亲人时,村里的残疾人武利拄着拐棍给他们送来了热腾腾的馒头:“今年大队分给我5斤白面,我没舍得吃,给你们蒸成馒头,吃饱吃好不想家。”单延明说,那年月,知青们和村民们一样吃粗粮,还吃不饱,突然看到馒头,那份感激无以言表。

  单延明和爱人苏凤祥原来是同班同学,一起来到纪家庄插队。纪家庄地处塞外,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村里人穿着皮袄皮裤到地里推土垫地,北京知青却穿着薄棉袄干活。几天下来,苏凤祥便得了气管炎,村里的赤脚医生乔进喜免费为她扎了三个月针,治好了她的病。

  1978年10月,单延明要回北京了。当他从县里和公社办好手续,再到村里办准迁证时,大队会计说他欠队里130元口粮款,按规定,凡欠队里口粮款的一律不准迁走。就在身无分文的单延明毫无办法时,武利赶来了,他跟大队会计说:“把我挣的工分钱给单延明抵顶上。”会计这才办了过账手续,给单延明开了准迁证明。看着这一切都办理妥当了,单延明望着武利,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在纪家庄村插队的10年里,武利和众乡亲们无私地帮助着这些北京知青,那份情、那份意,知青们牢牢刻在心中。

  情牵村中父老

  回到北京后,单延明被安排到北京重型电机厂工作,每月工资34.16元。头三个月的工资,他一分没花,又向同学们借了点,凑齐了给武利寄去130元钱。

  人离开了纪家庄,钱也还了,但残疾人武利和善慈祥的面容经常浮现在他眼前。单延明心里琢磨着怎样帮一帮好心人武利。

  1979年10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单延明回到纪家庄村,把武利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看腿病。武利在北京住了7天,白天单延明陪他到医院治疗,晚上接他回家。临走那天,单延明夫妇还专门和武利到天安门前照了相。

  1980年,纪家庄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靠给队里编斗子、簸箕挣点工分过日子的武利,生活便没了着落。单延明给武利写信说:“老哥,不要为生活发愁。你无儿无女,一方面政府会按五保户照顾你,另一方面我会不断寄钱接济你的。”武利说:“打从1980年起,老单每隔两三个月给我寄一次钱,有时50元,有时100元。我身上穿的衣服和鞋也是老单寄来的。”

  1989年春天,乔进喜的弟弟结婚时,单延明和爱人苏凤祥领着儿子专程从北京赶回纪家庄村参加婚礼。

  回村重当农民

  单延明经常对人讲,纪家庄村是他的第二故乡,那里人亲、土亲。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思念纪家庄村,从1995年开始,他每年要回纪家庄村两次,看望那里的乡亲们。

  2004年,单延明退休后,更加思念纪家庄。他说,纪家庄在他的一生中特别重要,他每天想着如何回报村里的父老乡亲,“有时想得很天真,自己能不能抓个福利彩票大奖,把钱都捐给纪家庄的乡亲们”。

  单延明对纪家庄难以割舍的情思终于化作惊人的举动。今年1月,单延明对爱人说,他想回到纪家庄村再当农民。爱人望着58岁的丈夫,不无担心地问:“你年岁已高,当农民的苦,能吃得下去吗?”单延明坚定地说:“我一定要回去!”

  4月份,一辆130汽车拉着老单的家当从北京出发,向着阳高县纪家庄村出发。当汽车驶进纪家庄村口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迎接。单延明和武利商量好,住在一个院子里,单延明住东房,武利住西房。

  采访中,武利告诉记者,单延明搬来之前,自家的土房低矮破旧,一到下雨天,院子里的水能流进屋里;单延明搬来之后,起早贪黑干了一个多月,把整个院子和每间房屋都重新修葺一新。因为单延明的退休工资并不多,为了提高“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单延明又喂养了五十多只鸡、鸭和十几头猪。单延明不仅关心照顾武利,对纪家庄村的其他人也都如此。他有一手装潢手艺,村里人谁家装潢房子都来找他,他不仅不收一分钱,连一顿饭也不吃。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单延明将记者送出纪家庄村。他说这次下决心搬回村里,主要是想回报这里的父老乡亲。他准备花几万元钱把村里的文化室装修一下,农闲时让村里人也有个休闲娱乐的地方。另外,单延明告诉记者,他听当地老人讲,纪家庄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所以他计划利用农闲时间写一部《村史》,也算是对纪家庄村的一点贡献。

  本报记者 刘俊卿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