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心系西线工程 八旬教授抱病考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5:35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林老今年已经81岁了,他是抱病来参加会议的,所以我请他到座位上讲。”昨日在成都蜀兰大酒店举行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上,75岁的会议主持人中科院院士刘宝珺从演讲台上搀扶着刚刚开始发言的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回到他的座位上。两位广受尊敬的老者无意间流露出的惺惺相惜的友谊
,令在座的听众唏嘘不已。他们在首发式上还介绍了一些编纂这本《备忘录》前前后后的故事。

  研究经济的鲁家果:

  决策建议曾送国务院领导

  “我在2000年前后第一次听到有人提出引雅鲁藏布江水入天津的消息,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便开始寻找这方面的资料,但直到2004年我才从黄河水利委员会看到这本早在2001年就经水利部审查通过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鲁家果研究员说。据悉,大部分其余的四川学者,是在2005年3月水利部在成都召开的西线工程座谈会上,才第一次看到规划的“庐山真面目”。

  “我在研究中发现,根据中科院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的《川西滇北地区水文地理》和当时的四川省水利电力厅的《四川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初步成果》这两本权威资料所载的数据,长期以来水文资料表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一般以5月、10月为平水期,6月至9月为丰水期,11月到来年4月为枯水期。由于引水河流年内枯水期长,常年稳定的径流量只有年径流总量的37.7%,加之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实际年可调水量可能低于100亿立方米。因此在2004年七八月间,我通过清华校友会的渠道向国务院领导同志呈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决策要慎重》一文,得到了批示。”

  80岁的林老:

  抱病考察,只为“万无一失”

  鲁家果的研究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加速了四川学者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研究问题的进程,一批学术成果、学术论文相继出现。也就在这个时候,以林凌教授为首的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和以刘宝珺院士为首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不谋而合地聚在一起,开始自筹经费、自发编纂这本书。

  “这些论文汇集起来就是八个方面的问题,如重大地质问题,引水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要修筑180多米的高坝、70多公里长的穿山大隧洞,带来地质灾害威胁;如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西电东送工程发电的影响问题等等。我们编书的目的,是希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决策能借鉴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做到万无一失。”林凌说。《备忘录》副主编、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长马怀新补充说:“我们提出问题,也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方案,譬如如何调水、如何确定调水量、调什么时候的水等。”

  当时年已80岁的林凌教授,为获得第一手资料,还抱病亲自前往甘孜、阿坝等调水地区现场考察。“我才60多岁,今年去金沙江、雅砻江流域考察时已感觉吃不消了。林老80岁了还抱病前去,我发自内心地敬佩他。”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长马怀新说。

  地质学泰斗刘宝珺:

  解决北方缺水有四种途径

  从事地质工作50多年的中科院院士刘宝珺是《备忘录》作者群中自然科学的“领军人物”。昨日他提出了解决北方缺水的四种途径:“全世界人均淡水拥有量1万立方米,中国只有2300立方米,北方更少,如北京只有400多立方米。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北方缺水可以有四种途径:一是调整工业布局,避免水资源浪费;其次是全社会节约用水;还有就是改变目前黄灌区农业漫灌的方式,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最后就是南水北调。”

  “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结果则不外乎三种——救了黄河不毁长江、救了黄河毁了长江和既没救了黄河又毁了长江。在这个工程面前,为了避免后面两种结果的出现,我认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确保不要破坏水的源头、不破坏水的生态环境。”老院士补充道。

  学者们的下一步工作将是什么呢?林凌教授告诉记者,一方面他们会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相关情况普及,确保公众知情权;另一方面也会继续进行重点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西线工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有就是补偿机制的问题”。另外,学者们准备将《备忘录》呈送国务院领导。

  本报记者 李微敖 王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