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教育公平,能否从此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4:05 大众网-生活日报

  

教育公平,能否从此开始?

  9月1日,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女展示自己的《义务教育证》。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9月1日是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的第一天。

  “新华视点”记者在新学年开学第一天进行了采访,体验着与教育公平这一热点话题相关的喜与忧。

  “重点校”“重点班”名亡实存

  董女士的孩子是天津市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就近入学”的受益者,因其户口所在地恰恰有“好学校”,入学不但不用花钱,还省去了不少麻烦。今天一大早,她满意地带着孩子去报到了。

  但同是一项政策,有的家长却很不“领情”。在天津某政府部门工作的李女士说:“我家附近的那所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都快撤销了,现在却要求我们就近入学,上这样的学校,孩子怎么能受到好的教育?小学阶段就比别的孩子起点低,将来何谈竞争?”

  新义务教育法要求不得分“重点校”和“重点班”,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市的某些著名中学,仍然保留了以往按照成绩对新入学的初中生进行分班的惯例,实际上还存在着“实验班”、“重点班”。

  感言: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王忠民表示,重点学校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教育差距客观存在,要想取消重点与非重点的差别并非一日之功。他说:“教育均衡并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把教育资源包括优秀师资更多地向薄弱学校倾斜,以保证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

  农村学校还是为钱犯愁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问题。

  但河南省舞阳县姜店乡中心小学校长王书娟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该校有180多名学生,其中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70人,一个学期学杂费加公用经费总共1000元左右,水电费一个月就要支出100多元,剩下的钱买扫帚、粉笔、墨水都得精打细算。

  经费问题同样困扰着山东省巨野县农村的某所小学。朱校长告诉记者,去年上级拨给“两免一补”资金一共才1600多元,只有14个孩子得到补助,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得不到补助。“今年‘两免一补’资金还没有到位。”朱校长说。

  感言:曾参与新义务教育法制定工作的河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洪成说:“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但农村教育投入仍需要完善的机制来保障,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加强监督,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农村师资匮乏已成校长“心病”

  2001年以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有约200名初中老师、150名小学老师,离开农村教师队伍流向县城学校。这种状况在新义务教育法出台后,仍然没有得到改观。

  河南省安阳县磊口乡的师资队伍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这个乡一共119名中小学教师,其中69名是由原民办教师转正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

  感言: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特殊教育教师、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这个规定很好,但在我们这个地方不知何时才能兑现。”高保军说。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喜中有忧”

  李艳一大早就背着书包来到山东省济南市汇波小学,这是一所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定点学校。

  李艳的妈妈告诉记者,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来济南打工,还没办理暂住证、没签用工合同,按说不符合入学条件,但学校还是先让孩子入了学。“更想不到的是,孩子在这里上学,不用多拿一分钱。”

  目前,济南有19所类似的定点学校,符合条件的外来工子女入学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9月1日,记者在杭州、乌鲁木齐、西宁、沈阳、郑州等地采访时了解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问题,得到了当地政府不同程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感言:对于用这种方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不无担忧。他说,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难以掌握,“一味开放公办校的办学资源,没有相应限制,可能会对城市的接纳能力、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