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师抱一抱 入学先学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5:27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昨天是成都市中小学秋季开学的第一天,成都市百余万中小学生走进校园,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武侯区磨子桥小学的262名一年级新生更是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入学礼物——校长和老师们在校门口用一个个温暖的拥抱欢迎每个孩子的到来。

  262次拥抱,消除了孩子们走进陌生校园的紧张感,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和鼓励。262次拥抱,汇成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爱心传递。“成长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爱。”爱心教育,从跨进校门的那一刻已经开始。

  现场:

  校长抱一抱 孩子不怕了

  6岁半的高夕雅是磨子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面对即将来临的小学生活,高夕雅既兴奋又紧张。昨日一大早,因为害怕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被妈妈早早叫起床的高夕雅话特别少。走到校门口,高夕雅却仍然贴在妈妈腿边,紧抓着妈妈的衣角不肯进校。

  “你看,新学校多漂亮啊,老师也一定会特别欢迎可爱的新学生的!”就在这时,磨子桥小学校长刁荣普微笑着走过来,蹲下、双手伸向高夕雅,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面对老师热情的拥抱,原本紧张害羞的高夕雅也不再害怕了,紧紧回抱着这位和蔼可亲的阿姨。“上学真好玩,我喜欢这里。”一个拥抱后,高夕雅很快融入了学校。

  和高夕雅一样,该校其他261名新生在走进校门后都得到了老师温暖的拥抱。大多数学生也乐呵呵地搂住了老师。不过,当刁荣普双手再次伸向一个小女孩时,得到的却依然是慌张的小脸。“老师很爱你,你爱不爱老师?”小女孩看着校长的微笑,想了想说:“爱!”两人这才拥抱在一起。蹲下、伸手、拥抱、起身……拥抱完262个孩子,刁荣普和老师们已经出了一身的汗。

  家长:

  爱心教育让人感动

  在老师们拥抱孩子的同时,高夕雅的妈妈蔡正华和其他家长正微笑地看着这一幕,有的家长还掏出相机留下珍贵的一瞬。“感动,真是前所未闻!”蔡正华说,因为看到这样的拥抱,家长和孩子都感受到了学校的爱心。孩子来到新环境前很紧张,感受到老师的微笑和拥抱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更容易接受和信任老师。“没想到,孩子进学校的第一堂课是由老师身体力行的爱心教育。”这是家长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老师的拥抱不同于我们日常给予孩子的,这个拥抱尽管看起来很简单,但却给了孩子充分的信心和鼓励。”家长们表示,孩子们从幼儿园过渡到相对独立的小学生活,学校的每一个举措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反应。“对大多数孩子而言,相信这个拥抱会让他们很久都忘不掉。”

  让孩子学会爱 先要让他们感受爱

  教育专家表示,拥抱是体现爱的最好方式之一

  “‘我是受欢迎的,老师是友好的’,这是我们想传递给孩子们的一个信息。”磨子桥小学校长刁荣普说,老师通过肢体语言表示对学生的爱,这是对他们个体的关注,让孩子更有自信。从幼儿园初次走进小学大门的新生会紧张,有陌生感。而有的家长也总喜欢对孩子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学校去,这样也渐渐造成了孩子对学校的畏惧。“初次面对陌生人拥抱的孩子,有一部分是拒绝的。”刁荣普说,面对老师的微笑,孩子一脸漠然,面对老师的拥抱,孩子的身体是僵硬的。刁荣普感慨,“6岁的孩子,起步教育很关键,尽管接受这种爱心还需要时间,但这么做却非常有必要!”

  刁荣普认为,拥抱的过程,是要让老师们明白,要拥抱孩子,你要蹲下来,要给孩子付出爱心。其他高年级的孩子也可以看到新生在老师怀里是多么小,所以应该受关照,不能以大欺小。家长也要见证这一幕,因为素质教育需要家庭参与,光靠学校是不行的。“我想这个入学仪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成长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爱。”刁荣普感叹地对记者说,让孩子健康成长,首先要学会去爱。要让只有6岁的孩子学会爱,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爱,老师们的肢体语言就是最好的教课方法。

  成都市教育学院陈大伟副教授表示,仅仅用语言很难完全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朋友,而拥抱是体现爱的最好方式。陈大伟还表示,老师们用拥抱可以向孩子们传递“老师是爱你、关心你”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传递就像父母用拥抱传递爱的信息一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才能学着去爱,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张瑞琴 本报记者 余文龙 郭晶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