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邻里关系”从“恳谈”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3:18 新晚报

  

“新邻里关系”从“恳谈”开始
更多新闻图片 >>>

  文、摄影/本报记者周雪莉

  进入8月份以来,道外区的各个社区充满了欢声笑语,楼上楼下的居民不再形同陌路,见面打招呼,有事帮把手,邻里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源于道外区开展的“沟通邻里感
情,拉近邻里距离”活动。

  让“新邻里关系”重拾和谐

  提起道外区居民和谐的邻居关系,道外区文明办的周贵全副主任说,按照中国人传统说法,邻居应该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跟亲人相比。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老道外,大杂院多,邻里之间如亲人般相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邻居们对院子里的孩子就像自己的一样,大人不在家的孩子到邻居家吃顿饭很平常;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在院中央喊上一声,准会有一大帮人来帮忙;要是临时有急事出门,不用锁门,只要和邻居打一声招呼,他们就替你看门,有陌生人来访,他们一准问个究竟;如果东西丢在院子被邻居捡到后,他们一定挨家挨户地找失主,那时院子里的治安真能达到“夜不关窗,路不拾遗”,在这种环境生活让人感到安全、温馨。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平房拆了,老邻居走,新邻居来,高阁楼宇又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加之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相继建立,传统的互助性的邻里关系慢慢被淡化了,也就造成了很多人相邻多年却素不相识的尴尬局面。过去邻居间时常走动、串门,遇到困难帮一把,逢喜事也请大家来分享,那种其乐融融氛围成了人们美好的回忆。就连很多外来打工者来到哈尔滨无不感慨地说,大城市里什么都好,就是邻居间不相往来很不习惯,家里有事儿都不知道求谁。

  邻里关系是否和睦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素质和社区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社区应该为居民搭建了一个加强沟通、增强了解、联络感情的平台,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生活的新邻里关系。基于这种想法,于是,道外区以“沟通邻里感情,拉近邻里距离”为主题的活动诞生了。

  “楼长”挨家跑 邻居走动开

  活动开始后,各小区楼长成了大忙人,他们要深入到每家与居民谈心,宣传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要是遇上谁家有难事儿,楼长趁“家访”的机会,动员大家帮把手,有时,楼长还要充当“传话筒”,邻居间出现隔阂了,楼长一家家地劝解,而这些工作都是义务的。

  据黎华街道办华北社区主任于金娥介绍,华北社区共有21名楼长,活动开展以后,楼长们每天晚上都要“家访”、“恳谈”,然后鼓励引导邻居们走动起来,唠起来。他们走访几十户人家,谁家有几口人,都叫什么名、谁家电话多少号、谁家从事哪些职业、谁家有什么特长、谁家有什么困难等,他们都了如指掌。为了掌握这些情况,楼长们唠哑了嗓子、跑疼了腿,晚上回家都是腰酸背痛、口舌发干。“恳谈”后,于主任发现,几乎所有居民渴望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希望了解左邻右舍,对有困难的邻居都能热心地帮把手。

  8月初,华北社区的王大爷和老伴把本单元的邻居们请到家中做客,老两口买水果、沏茶水,忙得不亦乐乎。王大爷说:“好久没有这么多邻居来家里串门,家里有了人气,我们以后就不再孤寂了。”临走时,王大爷还请人照了一张单元全家福,他要裱起来挂在墙上。

  沿江社区退休教师常艳秋抽出周末休息时间,把社区孩子们组织起来,免费为他们补课。每个周末早上,常老师都要到早市采购一批新鲜的水果,洗干净后专等孩子们来。常老师说,她与这些孩子在一起住了近十年,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虽说是邻居,但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孙子、亲孙女一样,能帮忙照顾一下他们的学业,她很开心。

  每月10日是楼长、党员见面日,大家将需要帮助的家庭向社区汇报。唐志斌正是有了大家的帮助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唐志斌患有胃腺癌,妻子肢残,儿子又刚刚考上大学,一时间家里的生活陷入困境。居民们知道后,纷纷送来鸡蛋、米面等生活用品,又为他的儿子捐款凑学费,唐志斌根本没想到这些平时连招呼都不打的邻居能给他无私的帮助,看着摆满屋子的捐赠品,唐志斌热泪盈眶。

  “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一家有难众人相帮”。靖宇街道办事处开通了邻里电话、向困难家庭发放联系卡,卡片上大多是邻居家的电话,这些邻居有律师、医生、水暖工、老师……只要邻居的一个求助电话,他们全力以赴。

  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助身心健康

  一项调查显示,哈尔滨市能够与邻居经常往来的家庭只占24%,有近一半的人不知道邻居的名字和职业,而90%以上的居民表示愿意与邻居认识和交往,建立良好互助的关系。“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很多人在购房时,邻居的修养、社区的人文成为主要因素,正如有他们所说,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身心健康,特别是中年人工作压力大,与邻居调侃、说笑能缓解压力。

  和谐的邻里关系更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个长辈们讲法律、守公德,能够友好往来,能以互帮互助、互谅互让的态度处理邻里关系的环境里,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更多地受到正面的教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邻里关系,可以提高人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从而带动全社会道德和文明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道外区做了有益的偿试。

  --稿件来自《哈尔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