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择校热潮高 新法考政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7:2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新学年开始恰逢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校与非重点校,校内不得分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这“意味着给政府出了张试卷”。

  年复一年,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中小学择校;各地也陆续采取种种措施限制择校。但是,择校热潮仍然一浪高过一浪。今后,择校困局能否会因为新法的实施而纾解呢?

  “禁择”:政府之手艰难发力

  新学期一开学,沈阳市城区254所中小学1977名教师将完成沈阳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改革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如此“折腾”,目标只有一个:通过3年至6年的优质师资“大流动”,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杜绝择校现象。

  但是,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对这一做法表示担心:名教师的成长和培养,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如相对稳定的教研团队、相对延续的学校文化等,流动轮岗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名教师的培养和成长。

  杭州近年来大力推行名校集团化建设,实施名校连锁办学,将复制、培训后的名校先进管理经验、优秀师资等教育资源扩散到新校,满足学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但是这一做法的后遗症也很明显:名校这杯“牛奶”可能被“稀释”;名校集团化加剧了文化趋同,很可能使得一批学校丧失个性;多种体制、多种融投资方式并存的教育集团,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北京、上海等地,则采取强制推行“电脑派位”等措施抑制择校。其结果则是:家长依然择校,只是择校门槛更高了,择校的手段更隐蔽了。

  “教师轮岗、名校连锁、电脑派位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风。但从根本上来讲,教育资源均衡的‘制度瓶颈’不解除,择校风就不能从根本上刹住。”教育问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

  “制度瓶颈”:拉大教育差距之“根”

  教育差距日益拉大,即使在同一城市,一条马路之隔的两所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也可能会有天壤之别。是什么造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鸿沟?

  杨小微分析,首先是教育投入政策。我国的教育财政制度是“教育投入与地方财力挂钩”,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学校间的差距自然加大。其次是示范学校政策,造成教育差距的扩大。再次是民办公助政策。许多家长抱怨: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改制政策实际上是弱化了教育的公益性,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公平。

  北京宏志中学校长冯洪荣说,改制学校集中了优质资源,通过高收费手段,获得了发展资金,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差距。此外,有些地方为了扶持改制学校发展,政府允许他们提前招生,好学校把好生源挑走了,进一步加大了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

  熊丙奇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调节器,使各种人都有公平晋升的台阶。教育的不公平实际上加大了社会的不公平,如果农民永远只能是农民,农民工永远只能是农民工,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困局求解:给政府出张“试卷”

  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得分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熊丙奇教授说,这“意味着给政府出了张试卷”。一方面是政府必须承担公平教育的义务,一方面是部分高收入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

  专家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办学校都是平民学校,家长择校的对象主要是民办和私立学校,而我国的择校却“倒挂”,家长择的大多是公办学校。其根子在公办学校之间在经费、师资等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

  熊丙奇表示,要根治择校,关键在于均衡学校之间经费、师资等资源配置,保证公办学校收费透明;建立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的教育财务制度,明确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财政权限和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财政专家王善迈认为,义务教育财政机制应改革以县为主的教育拨款制度,“重心上移”,并建立从中央到县的四级“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委员会”。成员由人大代表、各类学校代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审核、批准本级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方案并将其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据新华社(短信代码:4217020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