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义务教育法能否解决择校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9:16 每日新报

  据新华社上海9月2日电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教育差距日益拉大,即使在同一城市,一条马路之隔的两所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也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是什么造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鸿沟?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分析,首先是教育投入政策,其次是示范学校政策,再次是民办公助政策。

  新学年开始恰逢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择校困局能否获得解决?

  教育不公:是谁在享用名校资源?多年来,这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每到招生时节,家长想方设法托关系、找门路,拿着条子、票子敲重点学校的门。

  温州一所名校的老师在择校生的资料中无意发现一个滑稽的事实:班里竟有15位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的同一个厕所。原因很简单:“就近入学”。

  某省一位主管教育工作的省领导秘书坦言,自己的公文包里几乎没有断过通过各种关系送来要求择校的条子;而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在开学前收到的要求入学的条子竟然重达1公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初中校长表示:在择校生中,大多是权力择校,有的名校招生名额甚至成了一种潜在的“公关工具”。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已经强烈地影响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当前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靠权力、金钱择校的比例较高,示范学校中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子女占了相当比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调节器,使各种人都有公平晋升的台阶。教育的不公平实际上加大了社会的不公平,如果农民永远只能是农民,农民工永远只能是农民工,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困局求解:给政府出张“试卷”9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得分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其主旨在强调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这里,凸显的是“公平”二字。

  但这并非一日之功。熊丙奇教授说,这“意味着给政府出了张试卷”。

  一方面是政府必须承担公平教育的义务,一方面是部分高收入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这是新法实施后必须面对的这两个现实问题。

  专家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办学校都是平民学校,家长择校的对象主要是民办和私立学校,而我国的择校却“倒挂”,家长择的大多是公办学校。其根子在公办学校之间在经费、师资等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

  熊丙奇表示,要根治择校,关键在于均衡学校之间经费、师资等资源配置,保证公办学校收费透明;建立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的教育财务制度,明确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财政权限和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财政专家王善迈认为,义务教育财政机制应改革以县为主的教育拨款制度,“重心上移”,并建立从中央到县的四级“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委员会”。成员由人大代表、各类学校代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审核、批准本级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方案并将其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

  <责任编辑:孙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