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徽黟县古村落兴起“艺术经济”热 浙皖赣边界地区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9:38 云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许群、潘君耀、王立武

  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支着画架、凝神挥笔的学生。安徽黟县境内的西递、宏村自6年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这两个罕见的古村落就逐渐成为艺术爱好者的流连之所。

  据当地政府粗略统计,来自全国各地200余所大专院校的师生每年有30余万人次背起画夹走进西递、宏村写生,约占当地旅游总人次的50%以上。大批师生的进入,在黟县境内掀起了一股“艺术经济”热潮。

  这个暑期,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艺术系的钱华根老师带着83名大二学生背起画夹走进皖南黟县,他们将在西递、宏村呆上两个星期。“我们四年前就将这里作为艺术系学生的实习基地。这里的风景就像一幅幅‘中国画’,很适合学生写生。”

  “这里的饭店提供了‘一条龙’服务,每位学生每天只需25-30元的食宿费用。”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孙家钰带了60多名大一学生来此写生,他觉得这里的食宿费用较低,服务也比较周到,高校师生很乐意将这里作为写生基地。

  在宏村,记者在小宾馆大厅的墙上都能看到“某某大学写生基地”的牌子。一家宾馆少则挂10多块牌子,多的超过40块。牌子是挂了,生意如何呢?“生意一直都很好呀。”宏村南湖酒店经理曹和英笑着说,她这里有23个教学实习基地的铜牌,从2001年开业以来客房率很高,现在她正准备开分店。

  大批艺术院校学生的涌入使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呈现出勃勃生机。夜晚,村里的小道成了热闹非凡的“夜市”,长达1公里左右。进“夜市”设摊的绝大多数是当地农民。“摆小摊的收入远远超过我种田的收入。”一位姓胡的村民满面笑容地说。

  一些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也看到了“艺术经济”的商机。谢淑琴、谢月飞姐弟俩是双胞胎,雕刻世家出身。姐弟俩同上艺术学校,毕业后在西递租了一间小屋,做起了雕刻生意。姐姐专刻阳文,弟弟专刻阴文。姐弟俩言语不多,生意却很好,两人每年净收入有四五万元。

  西递、宏村弯弯曲曲的小巷内随处可见小画廊和艺术作坊。其作品题材大都是当地古村风景,用的材料大都是当地的特产,如毛竹、树根、树片等。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艺术品的加工者大都是当地的农民。除了农田里有限的收入,“艺术经济”成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支柱。

  独特的古民居给了艺术家们无数创作的灵感。30多岁的章超是景德镇人,却在西递呆了十多年,他独创树片油画,自成一体。1999年,他曾举办明清古民居个人油画展,并且成了中原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个小小的油画工作室,为章超带来了每年十余万元的收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