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报特派记者秘鲁专稿陶醉在一个名叫秘鲁的国家 本报记者 朱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13:55 生活报
本报记者 朱桐

  2006年6月19日,以中国记协李秉新同志为团长的中国新闻记者访问团一行五人从北京出发前往秘鲁参观访问。我有幸成为这个团的成员之一。

  “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有一个神秘的国度———秘鲁,她那优美壮丽的自然风景和那神秘悠久的千年古印加文明,使她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思议的旅游胜地。秘鲁幅员辽阔,拥有着3000公里的漫长的海岸线,拥有安第斯山脉高耸入云的海拔6000米的
雪山,还有那茂密繁盛的亚马逊雨林,这一切将使旅行者与大自然和历史有一次亲密接触。”世界上公认的117种生态区,秘鲁有48种;全球32种气候,秘鲁有28种;秘鲁的鱼类与蝴蝶种类世界排名第一……所以有人说她是包罗万象的资源园。能有幸与她亲密接触,我喜欢。

  “寒冬”抵利马

  享受任何美好之前一定都得经历痛苦———坐了25个小时的飞机之后,我们在当地时间6月21日23时左右走出秘鲁首都利马豪尔赫·查韦斯国际机场。

  扑面而来的是亲人的热情———62岁的中国驻秘鲁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王先生和他的夫人提前1个多小时就来等我们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访问团了。风度翩翩的王参赞在秘鲁待了快8年了,见着我们就是一通嘘寒问暖,嘱咐我们别冻着———因为秘鲁是南美洲国家,6月份正在过冬。

  秘鲁首都利马,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最热的2月份,月均温为22℃,最冷的8月份,月均温15℃。此时的利马不过略有凉意,我们每人加了件外套,心里这美呀———北京这几天快40℃了!

  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导游把利马的简单情况介绍一下:建于1535年的利马城背山面洋,紧靠里马克河,距海边也不远。可是它的周边却被沙漠环绕,年降雨量仅有31毫米,且多以雾露状水珠“光顾”,所以它被称为“无雨之都”。

  有900万人口,面积比北京还大的利马长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也是一座历史之城,在1821年成为新的首都后,悠久的历史为这个“历史城”留下众多名胜古迹———这也是我们将参观的主要景观。

  不过说实话,第二天整整一天的利马游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博物馆、图书馆、议政厅,也不是利马大都市的繁华、总统府门前的喧嚣和庄严、古印加文明遗迹的宏大与壮观,反而是利马的富人区和穷人区的巨大差别。导游小姐介绍秘鲁是典型的金字塔型人口结构,有一组数据说2000年时贫困和赤贫人口分别占全国人口的54%%和17%%。

  车子转过去,导游介绍,这是古印加时代的皇宫遗址,我望过去,却发现距离这遗址不足500米的地方就是一排穷人屋:木板、铁皮、土坯、纸板、芦苇等各色各样的废弃材料搭建起的住房出现在我们眼前。导游说这些破破烂烂的房屋只要不倒塌,能容晚上栖身就行。我的心一沉:如果沉睡了千年的古印加帝国的国王们看到他的子民这样穷困,他们会作何感想?

  飞上库斯克

  第三天了,一大早就往机场赶,下一站是古印加帝国的都城———库斯克,不过我心里有点突突,因为平均海拔有点高了,3400米,只比拉萨低一点,是世界上海拔第四高的大城市。

  库斯克在印加语是肚脐的意思,含有世界中心的意味。这个城市于1532年时遭到西班牙军队的蹂躏,原有的古印加建筑破坏无遗。在巨大的古印加建筑物基础上面,西班牙人修建起了华丽的宫殿、大教堂还有修道院。于是在库斯克,只要你按动快门,你便可收获沉寂千年的历史。穿行在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的小胡同里面的石板路上,富有古印加特色的石头建筑常常令人称奇:不少房屋围墙都是以巨大石块垒成。奥妙之处在于石块并非用和好的灰泥砌起,而是以精巧的手工一块块天衣无缝地堆拼起来!

  库斯克的萨克赛华曼要塞(Sacayhuaman)更是古印加人抵御西班牙人入侵的见证。古印加人把地形似豹的库斯克当做豹身,萨克赛华曼就是豹头。当年在此有一场决战。本来古印加人胜券在握,不料在最后关头却败下阵来。古印加王朝就此轰然倒下,库斯克也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从库斯克的山上俯瞰整个库斯克古城,红色的坡屋顶布满了整个山谷。当太阳逐渐西去,夜色围绕上来的时候,在高海拔的山中,没有水气的夜空蓝得澄澈,而萤火虫般脆弱的奶黄色灯火,则让整个库斯克灿亮成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这个时候,大家表情一致:全都目瞪口呆,融化在连一句赞叹声也说不出来的静默中。

  拜马丘比丘

  导游说:到秘鲁不看马丘比丘,如同到中国不登长城,游埃及不看金字塔一样。

  这样名声显赫的宝地自然激起了我们全体访问团干部群众的空前热情。可是,当我们从库斯克出发,乘坐了3个小时火车,又坐了30分钟汽车,再气喘吁吁地攀上印加古道之后,我们傻眼了:泼墨一般的浓雾将马丘比丘这座于1911年发现,代表了古印加文明,建于安第斯山两座险峰间的鞍形山脊上,海拔228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的“失落之城”给藏起来了。

  遗憾和失落笼罩着我们,这时地陪导游给我们每人三片古柯碱的叶子,她告诉我们,掌管马丘比丘的山神喜欢远方的客人,如果我们大家一同祈愿、祝福,我们就会看到马丘比丘的真面目,我们一字排开,真诚地许愿,对着叶子吹一口气,再集体把古柯碱叶抛出。

  神奇的事发生了:5分钟后,大雾散开,马丘比丘耸立在梯田园圃、苍翠林木中的灰色建筑群全景出现在我们面前。30分钟后,大雨开始瓢泼。马丘比丘又消失了。

  那一刻,我看到了让我震撼的景色。而当我们步入马丘比丘,在残垣断壁中穿行,仿佛置身时光隧道。

  古代印加工匠们鬼斧神工般的建筑技艺既撼人心魄又令人匪夷所思。马丘比丘的所有建筑物都不用灰浆,石块无论大小却能精确巧妙地紧紧咬合在一起,在没有铁器和运输工具落后的年代,古印加人用什么东西切割这些硕大无朋、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石料,又如何将它们运至高地,并且使这些建筑在数百年间历经地震山洪而岿然不动,这些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远眺太阳岛

  你没看错,我是在秘鲁眺望了一回太阳岛。不过看的不是松花江边的太阳岛,而是的的喀喀湖上的太阳岛。

  现在我们已经告别了马丘比丘,驱车1000公里来到了秘鲁的另一座名城———海拔4000米,坐落在的的喀喀湖边的布诺。

  的的喀喀湖面积约8800平方公里,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它坐落在玻利维亚和秘鲁之间国界的两侧,长195公里,最宽处达100公里,水深一般在20米以上,平均水深100米,最深处304米。湖水呈淡绿色,清澈见底。

  湖泊的3/5在玻利维亚境内,2/5在秘鲁境内。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湖泊,内陆国家玻利维亚甚至在的的喀喀湖里养着自己的海军。

  的的喀喀湖原名“秋机阿博”,意为聚宝盆,丰富的宝藏静静地躺在环湖四周的地下。据民间传说,太阳神看到这个湖泊如此美丽可爱,于是把湖心岛作为太阳岛,并派遣美丽勇敢的一对男女天使下凡。从此,他们喝着蜜糖般的湖水繁衍后代,产生了印加民族。导游说:“的的喀喀湖有大小41个岛屿,一直被视为圣迹的太阳岛在玻利维亚,所以要看的话:今天就只能眺望了。”

  的的喀喀湖

  乘小游艇漫游的的喀喀湖,爽极了。展现在你眼前的好像是一片汪洋大海,空阔无比,远接天际。

  湖上令人称奇的景观是浮岛。整座岛像一片叶子依附在水面漂浮。这些漂来漂去的“小岛”并非陆地,而是用当地出产的外观酷似芦苇,被称为“特特拉”的植物捆扎而成的。厚厚的特特拉堆铺在一起,浮力很大,当地土著乌洛丝(Uros)人就在上面用特特拉盖起简陋的小屋。

  浮岛的底部是用特特拉的茎和藤条结合泥土而成,因为会腐烂,所以浮岛每三个月就要重修。浮岛上的房屋和船也都是靠藤条及特特拉编成,它的功用不只如此,乌洛丝人还会将其秆心作为主食食用,其他部分可当做燃料,甚至可以治病。乌洛丝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用整根的特特拉捆扎起来的小筏,约有两米多长,可载4~5个人,用长篙撑驶,纵横驰骋在浅水区中间。

  土著乌洛丝人从何而来,至今也是个谜,也有一些没有根据的传说,不过岛上的人最能认同的解释,是乌洛丝人是最忠诚的古印加子民,当西班牙占领古印加帝国后,乌洛丝人不愿被外族统治,而迁到湖上生存。据说在湖上共有38处浮岛,生活着1000多名乌洛斯人。

  离开了浮岛,我们前往湖区内最大的塔基雷岛(Taquile)———一座真正有陆地的岛屿。步上塔基雷岛可以看见一片很大的梯田,梯田上种植稻米、马铃薯、玉米,导游说部分梯田的历史甚至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早。

  要登上这座岛,得登上一条陡峭的有1000米高的石阶。幸好导游为我们选择了另一条平缓的但更悠长的路上山。在山顶地餐厅,我们享用了一顿鳟鱼大餐,这鳟鱼肉质鲜美无比,我的评价是:自然的特别美味。

  12米高的西露斯大尼古墓。

  海拔4100米的爱情。

  印加古道。

  萨克赛华曼要塞。

  印加古遗址与西班牙人兴

  建的教堂形成强烈的反差。

  残垣断壁是古印加皇宫遗址,背后是现在利马穷人的破房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