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研成果遭遇学界不正之风 问世39年难获认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03:4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讯 (记者 孙海华)

  一项已被应用于200多项工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几十亿元的科研成果,在它问世39年后的今天,却仍然未能得到官方的权威认定和推广。39年来,这项成果的发明人焦五一四处奔波、费尽周折,虽然至今无人能指出他的成果存在什么具体错误,但事实是,他力争得到的一场鉴定会,因一些人为因素无疾而终,他的成果,至今还放在家里那已显陈旧
的书柜里。

  成果鉴定会程序缩水

  回忆起2000年11月举行的那场鉴定会,焦五一至今欲哭无泪。为争取这次专家鉴定的机会,他跑断了脚、磨破了嘴,整整花费几十年,可整个鉴定过程中,他始终没有机会为自己的成果作出一句阐释。

  那是一次针对“弦线模量”理论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与以往鉴定会不同的是,会场气氛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紧张。

  刚刚坐定,鉴定委员会负责人的开场白就让与会代表多少有些意外:“我看这理论就像在看天书”,“我们就这个水平,话先说在前面:鉴定结果不会太高”……

  其后,不断有消息从会场传出:应用单位代表发言由原定1小时压缩到9分钟。再后来,现场考察环节撤销。更让人惊诧的是,鉴定委员会竟撤销了专家和成果发明人焦五一面对面的质询和答疑环节。

  “整个鉴定会,被鉴定方能够参与的3个环节——听取成果汇报、专家质询与答疑、考察有关工程应用情况,不是被‘缩水’,就是被取消。”有参会代表愤然中途离席。

  另一些代表则议论纷纷:按原计划,应用单位代表会简要介绍50多项工程的应用情况,每人3分钟,加上最后的综合应用报告20分钟,共需约1个小时。可现在,只允许3人发言,总共9分钟,应用报告哪还有时间进行?

  与此同时,原定当天接受现场考察的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第一工程公司等几家单位也没有等来鉴定组的专家。对此,他们不无遗憾:原定要对16栋采用了“弦线模量”理论的建筑进行现场考察,这些工程可都是按原有方法不敢做的。此前,已有两位鉴定组专家先期考察并充分肯定了工程价值,但主持鉴定的专家却临时将现场考察撤销!

  2001年2月,焦五一向科技部递交了全部鉴定资料,陈述了鉴定会涉嫌违规的情况。

  “弦线模量”力克世界难题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焦五一就创立了计算建筑物地基下沉量的新方法——“弦线模量”理论。

  1968年3月,西安机瓦厂建成不到3年、55米高的烟囱向西南方向倾斜了93.4厘米,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陕西省建设部门8次召开紧急现场会,邀请专家学者商讨对策,但都苦于无法准确计算烟囱的沉降量而无计可施。

  这时,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年轻技术员焦五一站了出来,提出“用一种新参数‘弦线模量’来计算烟囱的沉降量,再根据沉降量的大小,在倾斜的反方向加压载荷,便可矫正倾斜的烟囱”。

  现场一片哗然,老专家们纷纷摇头: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准确计算出黄土沉降及湿陷量,况且反方向加压载荷在建筑业并无先例。这时,身在现场的陕西省建委主任任钧果断拍板:“既然没有更好的方案,就用焦五一的方案。成功了,推广经验,失败了,我承担全部责任。”

  利用“弦线模量”理论,焦五一很快计算出烟囱的沉降量,并由此推算出需要150吨的重量可使烟囱恢复垂直。1969年6月11日,当铁块加至151吨时,倾斜的烟囱被完全矫直了。“烟囱能听人指挥了!”这是焦五一和他的“弦线模量”首次“亮相”。

  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多年来,黄土的沉降及湿陷变形给建筑业带来很大困扰。我国上世纪60年代制定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一直沿用原苏联的建筑规范体系,不仅计算方法繁杂,且实际误差很大。为避免工程事故,设计部门一般都不得不采用加大保险系数的办法,将地基做大做深,造成很大浪费。

  1967年,在西安仪表厂装配车间的加层设计研究中,焦五一经过大量演算、分析发现,把通常用于钢材的“弹性模量”以分段取值的办法用于土,即可准确计算出黄土的沉降和湿陷量,依据实际情况大幅度减小基础尺寸,既可提高地基的安全性,又可节约大量资金,且计算方法简便,只需用土的孔隙比、含水量和液限3项指标即可——这就是“弦线模量”理论。

  此后,“弦线模量”理论在工程应用领域得到不断验证,引起国内外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弦线模量”成功应用的实例报道达百余次,并称之为“我国建筑工程设计上的一大突破”;国家科委编撰的《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也将其认定为“国际领先”科研成果。

  我国当代土力学和基础工程的许多专家、学者也给予这一理论高度评价。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江见鲸说:焦五一提出的新方法,理论正确,方法严谨,数据充分,成果可靠,这在国内是开创性的工作,在国际上也不多见。

  争取鉴定历经数年坎坷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在实践中取得广泛验证,得到不少专家首肯的科研成果,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却始终得不到权威部门的认定,原因是学界对此存有“分歧”。

  作为一项建筑领域的研究成果,只有进入《规范》,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为国家造福。为此,早在“弦线模量”问世之初,焦五一就抱着一大堆新理论的研究资料,找到主持编撰《规范》的一位负责人,建议用“弦线模量”法取代苏联的旧方法,但却被拒之门外。

  1978年,陕西省建委组织专家在西安就“弦线模量”召开研讨会。会议由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组主持,但原定三天的会一天半就散了,原因是到会的个别专家认为:“这一方法与传统理论不合”。

  后来,焦五一针对专家的说法,多次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辩意见,却再也得不到回音。

  “如果说当初不被有关人士重视,是因为‘弦线模量’理论本身还不够完善、没有为更多实践所验证,那数十年后,不少专家、学者都已认可它是‘利国利民’的理论,为什么还是不能被应用、推广?”焦五一感到十分困惑。

  1983年,焦五一又写信给国家建工局负责人,这位负责人作出专门指示,要求给予鉴定。焦五一连夜赶写发明申报书,夜半,他捧着刚刚写完的“黄土地基勘察设计新方法”发明申报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该有个‘说法’了吧?”他想。次日一早,焦五一郑重地把它交给所在单位——西北建筑工程学院。

  可是,整整两年半,焦急盼望中的焦五一始终未能见到回音。他硬着头皮找到当时学校科研处的领导询问,没想到材料却被这位领导视为“没有任何意思”,放在抽屉里睡了两年半。跨出科研处大门时,焦五一的眼泪泉涌般地流了出来。

  事后,有媒体调查发现:由于同行业的权威不认可,焦五一所在学校对这一成果也不重视。针对发明申报,院方也曾发出几封信给与此理论相左的专家,其中几位以没有时间看材料而推托,学院以此表示无法申报。

  原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徐任对焦五一的成果非常关注,曾多次协调甚至责令有关部门为他组织鉴定会,也因为专家意见不一致未果。

  1992年,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上,一直关注此事的全国政协委员范明、庞巨丰和洪涛递交了一份提案,请国家建设部对“弦线模量”理论进行科学认证。

  这一提案被批转后,国家建设部作为(92)建办案字第1号文件下达给了有关单位,并明确向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发出指示:尽快组织鉴定。焦五一也按照院方“自费鉴定”的要求,动用全家积蓄筹集了10万元鉴定费用。

  但时间又过了两年,建设部的文件如泥牛入海。据有关方面透露,这是因为鉴定需要花费单位的精力和财力,焦五一已退休多年,他的成果很难列入学校计划。

  多年来,焦五一在有关专家面前屡吃闭门羹,甚至找上门拜送材料,也会被骂出门外。而他寄给《规范》编撰组负责人的信,也一连6次被退了回来,其上注明“本人拒收”。不仅如此,规范组还要求他所在单位:“讨论规范时,不要派焦五一来,来了也不准再谈‘弦线模量’。”

  200多次实践的成功检验

  仅仅是争取一次鉴定的机会,都如此艰难。是“弦线模量”真的经不起检验吗?

  从1967年“弦线模量”首次应用于西安石油仪表厂一座大楼以来,历经30余年,依据“弦线模量”理论设计、改建的工程已有200多项,工程质量鉴定全部良好,节约资金3000多万元。在一册半寸余厚的《弦线模量应用工程实录》中,从1985年7月30日到2006年7月20日,一批工程单位21年间出具的96份“工程应用情况说明”,及124枚各级单位的印章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实践可行性。

  在数十年间,“弦线模量”理论得到了不断的验证和完善。

  三门峡库区住宅工程令许多设计部门感到棘手。这一工程所处的地质情况很差。有的设计部门认为,根本不能在这里建楼房;有的则认为建也可以,但必须把整个地基用水泥灌浆,还要做个最大号的“筏板”基础。初步估算一下,仅这两项就要花费几十万元。

  焦五一根据“弦线模量”测量计算后,设计出了无需灌浆、基础改小的新方案。地基完成后,经测定承载量大大超过预定目标,原本盖五层的楼房加到了七层,节约投资20万元。

  陕西蒲城电厂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根据数年勘察试验结果,场地被定为自重湿陷性,即在没有建筑物的情况下场地浸水也会使地面下陷。用传统方法计算,下陷量为651毫米,而焦五一采用“弦线模量”方法,算出该地段平均下陷量为67.67毫米。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现场实验的下陷量,最大为65毫米,与焦的计算吻合。

  “弦线模量”还先后解决了西安石油仪表厂墙体出现裂缝的三层厂房的加层问题;陕西省化肥厂大面积下沉问题;韩城钢铁厂厂房倾斜的问题……

  2000年,新华社委托相关机构对“弦线模量”进行测评,认为这一理论若得以推广,每年可为我国节约建设资金超过20亿元。近日,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为长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多位专家根据工程应用实例推算后认为,如果在黄土地区推广“弦线模量”,每年可为国家建设工程节约50亿元,如推广到软土等其他土质,其价值不可估量。

  鉴定为何不能通过

  200多项实践检验为何抵不过一次鉴定会?有人认为,这既有观念原因,也有体制原因。

  采访中,一些知情人告诉记者,本次鉴定会的特点是,大部分鉴定专家是和焦五一30年来同场竞技的运动员。“让运动员做裁判员,严格按照大纲规定进行鉴定,恐怕很难。”

  记者联系到《规范》编撰组的一位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要进入规范的理论,必须是经过实践中的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检验,由规范组专家集体认定的成熟理论。对于“弦线模量”,他从未接触到,不太了解。而据证实,这位专家正是2000年11月的“弦线模量”成果鉴定会的鉴定委员会成员。

  此前,这位专家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没有研究过这一方法,但他肯定,“焦五一的东西绝对进不了《规范》。按他的办法,什么措施都不要了,那么简单,我们这么多的大学教授,勘察设计人员都是傻瓜、白吃饭的吗?”

  “《规范》沿用的是苏联体系,而《规范》编写组的主要成员都是留苏或学习苏联体系的,承认‘弦线模量’就等于否定了他们。”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位教授说。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弦线模量”虽然易学好用,但“理论推导不成熟”,“难以令人信服”。对此,原西安建筑科大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赵树德等专家认为,土木建筑不能也不可能是单纯意义上的理论问题,世界各国的土力学规范都是半理论半实践的,《规范》中的大量系数也是实验或经验所得。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在理论指导不能尽善尽美的前提下,哪种学说接近实际哪种学说为优。只要弦线模量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据记者了解,在今年召开的省人大会议上,陕西省

人大代表赵静波请省政府和相关单位对焦五一的“弦线模量”法进行测算的议案,得到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的回复,两部门正着手准备对“弦线模量”进行一次技术测算。

  对于这次测算,包括我国黄土研究先躯林在贯、原国际湿陷性土委员会主席钱鸿缙等在内的20多位知名学者均表示支持,以利于“弦线模量”理论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焦五一表示:希望测算能更苛刻一些、更公开一些、更透明一些。

  本报西安9月3日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