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狂人守着垃圾堆过了20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08:32 沈阳网-沈阳今报 | |||||||
张国利几乎生活在石器时代,在他周围有各种几何形状的钢铁散落在角落,还有各种样式的破旧鞋子,体积最庞大的是一堆终日发出难闻气味的生活垃圾。 他花费了70余万元购买垃圾、研究垃圾分类处理,弄得自己连吃饭都成问题;他用20年时间研究垃圾处理,却只能在长满苞米的地里一个人承受寂寞;他能用27块钱坚持生活一个月,却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穷困潦倒一块塑料布扣住他 1986年6月6日,让张国利20年后还记忆犹新。此前的6年时间里,他所做的买卖一个接一个倒闭,生活潦倒、精神苦闷的他一个人走在狂风大作的路上。在一个十字路口,一张巨大的塑料布结结实实地扣在他的脸上,越是挣扎塑料布缠得越紧…… 等到他把塑料布狠狠摔在地上,已经出了一身的虚汗。可能是恶劣天气的原因,并没有路人驻足观看。但是,张国利还是蹲在地上哭了。 眼前一亮骑着摩托车捡垃圾 想着自己所过的生活,再看看已经被大风刮向远方的塑料布,他突然眼前一亮:那块塑料布不就是钱吗? 第二天,张国利骑上自己那辆破摩托车开始捡垃圾。 他在市内的5个区各预先确定了一个垃圾箱,每天早上他都要抢在垃圾清洁员的前面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张国利的工作是,每天找到那些定点的垃圾箱,称出来5公斤垃圾,然后再把这些垃圾分类摆放,逐一称出各类别的重量,最后再把垃圾丢回垃圾箱中。 说得简单,可是顶着难闻的气味,还要用手把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国利说,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大纸袋,打开发现里面放置的是婴儿的排泄物。 就是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8个月。 研究垃圾20年来花了70万元 有了第一手资料,张国利开始研究设计垃圾分类处理设备的图纸,投入资金研制相关设备,在一次次的失败后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设备。 很快变得不名一文的张国利,想到变卖自己的房子。为了能够实现心中的梦想,他做通了父母、兄弟的思想工作,变卖的房款也变成了他手中的垃圾和垃圾处理设备,就连儿子复员的1.8万元安置费也被他征用了。 卖掉房子买垃圾,张国利没有心痛,相反有一笔10万元的资金却使他久久挂怀,这笔钱就是1999年铁西区环保局投入的垃圾处理研究特别经费,他感到这是环保部门对他研究项目的肯定和鼓励。 张国利扳着手指头细细地算过一回,加上环保部门曾经投入的10万元研究经费,他研究垃圾分类处理这20年,总投入有70余万元,买回来的垃圾能填满一个足球场。 苞米地里建垃圾分类实验室 因为多次欠房租,张国利的实验室只能从和平区搬到铁西区再搬到新城子区。地点虽然越来越偏僻了,可是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受到外界的干扰也越来越少了。他选择了一处荒郊苞米地建起了实验室,这里是一处废弃的小煤矿配套机械加工厂。 整个院子内除了厂房,所余地面上都堆满了垃圾,厂房内的空间也几乎被垃圾占满。在外人看来,这里就是个垃圾场。这里与垃圾场惟一的区别是,有一个巨大的类似锅炉的设备。 张国利告诉记者,这个设备就是他的塑胶原料炼油炉。在院子后面有一个不小的储油罐,这是他的宝贝。只要在这个实验室,他每天都到储油罐上走一走,他说把脚踏在油罐上面的感觉很塌实,因为那是他奋斗的全部希望。 因为没有工作也没有生活来源,目前张国利只能过着到父母家蹭饭的生活,虽然自己也在院子周边种了一些蔬菜,可是既不懂技术也没有时间照看的蔬菜,都长成了“歪瓜裂枣”。 研究成功激动得走掉一只鞋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成熟技术是沼气发电项目,辽宁省已经有两个城市使用了这样的技术。 但是这两种技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垃圾填埋和沼气发电都只是利用生活垃圾的可腐有机物成分,生活垃圾中大量存在的橡胶制品、建筑材料制品以及金属制品都不能利用,于是垃圾分类处理成为难以逾越的瓶颈。 2006年1月,标志着张国利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备研究成功的一天终于来到。从不同垃圾站和垃圾箱运来的生活垃圾,被倾倒在他研制的处理设备内,随着马达的开动,可腐有机物、有机物、纸、金属等四个接收装置内陆续出现了“单一排列”的队伍。张国利回忆说,他当时很激动,围着眼前的设备整整走了3圈,连走掉了一只鞋都没发觉。 艰难岁月用27块钱过了个年 因为整天与垃圾打交道,张国利与家人的沟通越来越少了。2006年春节前几天,他正在实验车间,爱人打来电话问他什么时间回家过年。他摸了摸裤兜里仅剩的27块钱后,再次违心地说了谎言,告诉家人现在正是研究的关键时刻,他实在走不开。 放下电话后,张国利买了5块钱的肥膘肉和一些蔬菜大米,兜里还剩3块5毛钱,留下这点钱是为了不时之需。他用这27块钱不仅过了年,还过了一个月的时间。 张国利说,像这样的过年情景他经历过几次,前一年的春节他只有85块钱,2004年的春节也并不宽裕。 张国利的爱人说,他们夫妻产生矛盾并不是因为张国利不回家过年,也不是过年的时候没有积蓄,根本原因是张国利没有钱吃饭,却大把大把花钱投资研究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如今家里家外最值钱的是张国利的那套设备,但在外人看来那跟垃圾没有区别。 爱人虽然抱怨张国利,但是却始终如一支持他进行研究。张国利说,他们家是在矛盾中安逸生活着。 垃圾是宝梦想每年亿元效益 张国利说,自己研究的垃圾分类处理设备,消除的不仅仅是垃圾污染,还能够生产出一种叫做 J S可移动型墙体板棚房的材料,这种板棚房材料将废塑料与沙漠中的面沙结合,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他说,如果这个项目能够实施,不仅可以解决风沙问题,同时也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也将成为富有的人,虽然现在他还是个穷光蛋。 因为掌握了第一手详尽资料,张国利粗略计算了垃圾分类处理的经济效益。把生活垃圾分成四大类再加工原料:70%可腐有机物、15%有机物、10%无机物和5%的金属。按照每千吨生活垃圾计算,去除水分的可腐有机物加工成饲料肥料可产生2.1万元效益;分离出150吨有机物可产生3万元效益;分离出50吨金属可产生1.5万元效益。“沈阳市每天能够产生4000吨生活垃圾,每年蕴藏着近亿元经济效益啊。” 专家说法完善项目还得投资 市环保局固废处的孙德远工程师告诉记者,随着垃圾处理问题社会化程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士加入到关注垃圾处理的行列中来。据孙工程师的了解,目前沈阳周边已经有若干个塑料垃圾分解炼油的小工厂,但是像张国利这样完整的垃圾分选处理项目却比较少。“但是如何真正完善垃圾分类处理项目,不但需要垃圾的分选技术,同时也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投资,技术与资金良好结合才能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