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单琴大鼓申报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15:10 北京晚报

  

单琴大鼓申报文化遗产

  翟青山的旧照和他的大鼓

  本报讯(通讯员宋文雪)上世纪30年代震惊全国曲坛的“单琴大鼓”,其演奏方法目前已经濒于失传了。为了挽救这一“绝技”,“单琴大鼓”创始人翟青山的侄子翟万增从20
02年就开始搜集“单琴大鼓”的资料,已经坚持4年多的时间了。当笔者昨天赶到翟万增家时,他正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十几平方米的小书房里,整理各样书籍。目前,“单琴大鼓”已经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了解到,马驹桥镇柴家务村人翟青山是凤调大鼓、单琴大鼓的创始人,他48岁英年早逝,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曲艺事业。翟青山幼时家境贫寒,15岁参加业余小土戏班学唱“莲花落”,1918年向两位双目失明的著名西河大鼓演员刘玉昆及李德全学艺,演唱技巧不断长进。1927年,他创造了一个新曲种“凤调大鼓”,并于当年拜田玉福为师,学会了俏口木板大鼓。翟青山在艺术上广学百家,博采众声,经长期构思成熟后,在琴师魏德祥的配合下,于1933年创始了震惊曲坛的“单琴大鼓”。翌年,在天津仁昌电台试验播唱,获得极大成功。1935年百代国乐公司聘请翟青山灌制“单琴大鼓”唱片,很快传遍全国,受到广大听众的赞许,当时形成一股“单琴大鼓”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翟青山嗓音甜润宽厚,微有沙音,被广大听众誉为“云遮月”,那时的“单琴大鼓热”有如现时的“追星”风。

  虽然翟青山以此为生,但还经常到各解放区义务演出,受到众多军民的欢迎。翟青山自1930年开始,先后收徒17人,再加上他的两个儿子翟万盛、翟万兴和一个女儿翟书芬,他的亲传后人共20人,但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人多已谢世。经多方寻访,其亲传弟子只访到沈长禄一人,但已85岁高龄,其女儿翟书芬也已68岁。翟青山所灌制的唱片,由于年代久远,残缺不全,严重失真,现如今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段子了。目前,关于“单琴大鼓”的所有资料都是由他74岁的侄子翟万增代为整理,“单琴大鼓”的演奏方法已经濒于失传。为了挽救这一“绝技”,翟万增搜集“单琴大鼓”资料4年多。人们期望着京东运河畔能够再次响起那动听的唱腔。王力利摄J147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