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棉田拾花竞争巫溪队居第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2:19 重庆晚报

  

棉田拾花竞争巫溪队居第三(图)

  不要以为河南拾花妹都很蛮,这个叫刘小丽的女子也眉清目秀

  

棉田拾花竞争巫溪队居第三(图)

  来自大山的巫溪人腰力超过河南人

  

棉田拾花竞争巫溪队居第三(图)

  徐七的妇女队均不超过45岁

  本报讯昨日,记者始终关注的原132团7连棉田拉开拾花竞争大幕,截至当晚11时统计:河南拾花工人均产量居所有拾花工之首;青海队第二,巫溪队居第三。

  昨日田间拾花从早上6时30分开始,共计15小时。据河南项城队工头徐七介绍,该队70人下田,共计拾花5600公斤,人均80公斤,其中,最高的赵美玲拾花达133公斤。连长廖广建给予口头表扬,并奖励项城队方便面和火腿肠。

  7连书记杨德成介绍,昨日巫溪拾花三队共有37人下田,拾花总计1572公斤,人均43公斤,其中最高者王洪苹89公斤。杨称,这个成绩很不错了,“因为巫溪人都是头一次来新疆拾花,相信他们今后会更好地表现。”巫溪拾花三队队长罗运东说,“胜败莫得啥,多拾多挣钱,少拾也挣钱。我们有信心,在新疆干出一番好成绩!”

  据原132团气象台消息,今后月余团场上空晴空万里,无雨无霜,是拾花的最佳时机。各地拾花工竞争将进一步加大。

  河南人吃得苦值得我们学习

  昨日清晨6点半,在7连一个叫西大荒的棉田边,紧挨着的梭梭林和沙丘延伸到天际。来自河南项城市郑郭镇的拾花工头徐七,对手下七十余个拾花工发声喊:听好了,地上是钱呢,抓吧!

  恨不得生4只手

  七十余个精壮的河南人眨眼间淹没入大田。他们大多是拾花好手,其中女人占三分之二,动作之敏捷灵巧,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拾花也没啥技巧,但须眼到手到。”徐七说罢,戴上白帽下到田里,“比起他们来,拾花是我的弱项。”边说,双手齐动,手在棉株缝隙间蛇一样穿梭,须臾两手抓满白乎乎的棉花,再一倒手,花就塞进胸前花兜里,整个动作就像饥饿的猴子见了包谷,只恨没生出4只手来!

  拾花声就像风声

  到中午,一个叫赵美玲的女子过秤时,已经拾花46公斤,“她今天拾100公斤没问题,因为下午时间更长。”徐七说,赵美玲去年拾花6000公斤,得到团部奖励的飞机票,“我们队奖飞机票的有三四个,奖火车票的有二三十个。”奖火车票得拾花5000公斤。

  9月初的新疆,天黑几乎要9点半,这对河南人来说,绝对是上天的恩赐。“他们不到天黑不回来,有时我们还得打着手电去田里找。”7连支书杨德成说,“河南人厉害呀,我敬佩!”

  喝过菜汤,吃过馍,赵美玲和姐妹们打笑几句,又下田了。太阳晒得人脸痒,大田里没人再说笑,刷刷刷的拾花声就像风声,从棉田刮过。

  招工绝不认亲戚

  “这两年拾花工没以前好找了。”徐七说,一是小丫头们都跑南边打工去了,二是地多的农民觉得种田划算,也不来了,“拾花苦啊!”徐七只读过初中,今年是第六次进疆了。作为工头,换个时髦说法叫拾花经济人,他挑人有几条标准:一是年龄须在18~45岁之间,女性为主;二是老弱病残不要,“哪怕是亲戚,也不行。”三是品行不好的不要,“以免到连队惹事生非,坏我名声,也坏河南人名声。”

  有这三条,徐七还要对每个新加盟者进行家访,“看看他(她)家情况,讲清吃苦才能挣钱的道理,并绝对服从我的调配,才允许他跟我走。”

  把儿子弄去吃苦

  “老实说,拾花最能吃苦的是河南人。”杨德成说,“他们动作快,双手哗哗的像旋风,摘到叶子,也不腾手,直接用嘴咬下来吐掉,手是绝对不会停的。”

  徐七说,腰酸背痛对每个拾花工都一样,哪怕拾花老手,每年来新疆的头一周,都得重复那样的疼痛,“有些小丫头哭,说受不了,我就说得扛,熬过一周准好,这地上就是钱呢,哭啥。”

  傍晚9时,在7连一幢破旧平房前,徐七老婆正揉面做馍,“我得管他们把饭吃饱,改善伙食嘛,那得半个月一次。”在伙房里间的大木板上,一个胖得像小猪的半大孩子正呼呼大睡。徐七说那是他儿子,16岁,不想读书了,“我把他弄新疆来,拾一季花,让他知道钱是汗水泡出来的。”

  巫溪女工不言输

  原132团总农艺师缪军说:“重庆是出美食的地方,民间讲究口感,到新疆后他们很不习惯,若在家,哪顿饭没几个菜呢?再不济,泡姜泡豇豆也有几根吧?可新疆不行,饭菜简单。因此巫溪人不习惯,这就会影响劳动力发挥。”

  再看河南人,“他们的早饭叫蛋糊糊,开始我不懂,早上去一看,原来就面糊糊嘛,每人捧个大碗呼啦呼啦喝,喝完就下田;中午菜汤送到大田边,每人一碗,两个馍,吃完又钻进棉笼里;晚上回来,下一大锅面条,没佐料,也少油水,仍然呼啦呼啦吃,吃完倒头就睡,第二天接着干。”

  徐七并不完全赞同缪军的说法,“谁不想吃香喝辣?俺在家里,每顿也有几个菜,肉是天天有的,小酒也可以喝。但到新疆来了,咱就得转变观念呀,咱是来挣钱的,不是吃喝的,你说对吧?”

  徐七介绍,河南工生活费每天2—3元。仅面粉就得1块钱1斤,还能吃啥菜?“我们吃菜本身不那么讲究,半个月改善一次伙食,大伙也就满足了。”

  杨德成认为,就工作而言,重庆人与河南人不能作简单类比,“譬如咱们巫溪人也是很能吃苦的。”有两件事让杨感动,一是一个叫平昇荣的瘸子,左腿截了肢,“人家拄着拐还下地呢,一天能拾40多公斤!”二是一个叫邬心良的69岁老人,隐瞒年龄才报到名,“人家一天也拾50多公斤。他们让我敬佩!”

  7连连长廖广建也认为不能作简单类比,“今年到7连的河南人有450多,他们是本连8000亩手采棉的绝对主力。他们拾花好些年了,有经验。”

  这两天,7连荣誉榜上以河南人为主。巫溪人王洪苹说:“棉桃盛开时,我也能拾百多公斤!”

  团部办公室主任刘新良介绍,原132团没来过重庆拾花工,但四川妹子来过,“手脚麻利得很,厉害的要拾一百四五十公斤,与河南人不相上下。重庆人真要玩起命干,肯定是好样的。”

  据原132团统计,各地历年来的拾花能手,第一档是河南人、四川人,第二档是甘肃人、青海人,第三档才是本地人。今秋后,巫溪人能不能进入第一档?杨认为,只要具备以下三点,都能进入第一档:能吃苦,有耐力,时间抓得紧,“我相信巫溪人能行!”

  没有硝烟的竞争

  从昨天的拾花情况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

  拾花经纪人徐七的河南队人均产量高,这在于他的队伍精干、顽强、年龄相对年轻。河南人面食是天生的当家饭,口味不讲究,能吃能睡,故能保持旺盛的体力,且徐七选人时有前提:性别、体力、年龄等习惯都要适应新疆的特殊情况。

  巫溪人也能吃苦,但他们是第一次到新疆,气候、饮食、时差等都不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效率的发挥,譬如饮食,记者跟着吃了几顿,每顿就是白水煮洋芋或白菜,难见油腥子,确实捞肠刮肚。那么,下一次组织劳务输出时,除体能、年龄上的要求外,能否提醒他们带点家产辣酱、咸菜之类,这样总能扎实地吞几碗饭,让体力得到恢复?要总结的或许还很多,留待后章叙述。

  巫溪人也有长处,就像缪军说的,重庆人从小能挑能抬,背着大背篼上山,腰力特别好;河南人恰恰腰力不行。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简单将河南人与重庆人类比是可笑的。他们到新疆都为挣钱,肯定会有竞争,表现看属农耕文明的体力比拼,实质却是意志力、传统人文精神和智慧勇气的对决。

  特派记者李心成张卫 发自新疆兵团原132团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