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将建立科学避灾体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4:27 钱江晚报 | |||||||||
转移!每次台风来临,这是最常见的一个字眼。在一次次的转移实践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群众移转后如何安置?是不是每次转移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昨天上午,记者在省民政厅了解到,饱受台风之苦的浙江,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科学避灾体系,今年,浙江省政府已在全省建立1000多个避灾中心和避灾点。一些避灾中心和避
浙江建设的避灾中心主要利用当地闲置或短期可利用的公益性房屋,如学校、礼堂、活动中心等,这些避灾中心承担遭遇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和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侵害的有家难归的居民转移安置任务。这些避灾中心就如同灾难来临时的一艘艘“诺亚方舟”,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避灾中心救了我一家 昨天,说起台风“桑美”,从云南来苍南的年轻妈妈郑林飞依然显得很害怕,她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风。 “桑美”来临之前,由于丈夫不在身边,郑林飞抱着刚刚出生40天的双胞胎儿子哭成了一团。后来老板将她和孩子送到了苍南舥艚镇二河村小学,在那里,孩子们喝上了工作人员送来的牛奶。尽管外面风雨交加,教室里却显得十分温馨,仿佛是一次老乡聚会一样。台风过后,郑林飞回家后才发觉,不仅住的简易棚被风刮走了,连一旁的房子也坍塌了,正好压倒在她家的位置上。 二河村小学正是苍南县的避灾中心之一,在“桑美”台风中,它曾经容纳了100多位来舥艚镇打工的外来务工者,让他们在这里安全度过了风雨之夜。 据苍南县防汛防旱指挥部介绍,目前,苍南县36个乡镇已确定了400处安全避难场所,基本上是学校以及其他土木结构的房子,鉴定为安全的方可予以登记备用。同时确定了安全转移路线和紧急情况处置等防范措施。 同时,温州市建设局也出台规定,苍南村镇民房要结合村镇公共设施(如体育、学校、文化中心等)的建设,建设以村为单位的公共危机避灾中心。 一张卡片指引逃生路 说起去年“麦莎”台风袭击村子的情景,宁波北仑区柴桥镇沙溪村村民阿原叔还历历在目:“整个村子都被水淹了,最深的地方没过了头顶。” 因为沙溪村处于半山坡,台风极有可能会造成山洪爆发,村里2000多村民必须全部转移。可转移到哪里去?怎么转移?村民们心里全都没有底。所幸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手挽着手从淹没的村庄中逃出来,尽管慌乱与匆忙,但人员都成功安全转移。 宁波市北仑区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徐琪说,去年麦莎、卡努两次台风中,北仑区共转移群众6万余名。但在转移安置工作中,由于没有将避灾点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施,暴露出避灾点设置不明、避灾路线不清、群众不知晓、增加转移安置难度等等问题。 “而这次桑美台风袭来,大家都清楚,该到哪里去躲。”阿原叔一边说,一边递给记者一张宣传单。 这是一张防灾建议卡,建议卡上除了写着基本的逃生安全知识外,还清楚表明了该地区避灾中心的地点、逃生路线以及联系责任人的电话。“有了这张卡,好像有了安全保证。以后再遇到台风,起码心里不那么慌了。” 防灾建议卡上写的“避灾中心”,就是北仑区建成的120个“避灾中心”之一。这些避灾中心总面积11万平方米,可一次性安置2万人。 在北仑区民政局的网站上,首页就有“避灾工程电子示意图”,点开后,图上清楚详细地标明了北仑区120个避灾点的分布,只要把鼠标轻轻点在其中一个避灾点上,就可以看到该避灾点的具体规模、接受安置对象、管理人员情况及其联系方式。 五个条件不能少 浙江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处长黄元龙说,建立科学的避灾体系意义重大。在其推进过程中,还是要必须坚持以分散转移安置为主,集中转移安置为辅的原则,发挥群众自救、互助的能力。这是个根本,不能动摇。 今年3月16日,省民政厅专门发文,确定宁波北仑区、苍南县、台州椒江区、舟山普陀区、天台县、青田县和庆元县为“避灾工程”建设试点。对省民政厅这一决定,各试点单位响应非常积极,一些没有列入试点的县、市,还主动要求加入试点,现在除了最早确定的7个县、区外,宁波和台州市所属各县(市)、区也全部列入试点。 黄元龙说,面对台风等自然灾害,主要立足于“防”,“防”的重点在于安置。能成为避灾中心的场所,要符合五个基本要件,一是要有厕所,二是要有食堂,三是要有一间救灾物资和食品存放室,四是要有两个大通铺,男女分开,五是要有一间管理员办公室。在符合这五个基本条件后,由民政、建设、质检等部门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挂牌确定为避灾中心或避灾点。 避灾中心灯火通明 现在已有的一些避灾中心,基本上是一个闲置或可以短期使用的现成建筑,大多是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村办公楼、老年活动室、社会救助室、“慈善超市”等。确定为救灾中心后,这些地方要陈列减灾、防灾知识和群众自救、互救知识、张挂有关图表,起到了一定减灾教育作用。黄元龙说,避灾中心建成后,关键在管理。当地政府要明确各避灾中心能接纳的人数,明确转移人员的去处。今后,灾害来临,转移通知一发,转移人员就可直接到各自的避灾中心寻求庇护。 避灾中心遵循的是就近、就便原则,门口都有统一设定的醒目标识。夜晚有应急灯箱,用的是干电池,即便断电后周围一片漆黑,避灾中心灯始终是亮着的,给人以希望。 根据省民政厅的要求,眼下各试点单位正在总结,为全省提供有益经验。 相关专题:台风桑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