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学术之都:北京渐显气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10:20 竞报

  

学术之都:北京渐显气象

  诺奖得主穆拉德参观北京协和医学院实验室,

  中国科研人员见国际大腕儿比过去容易多了

  摄影/本报记者 李艳明

  “这里,有34万人在从事科技活动,相当于一个欧美中小城市的总人口;这里,集中了全国45%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全国两院院士中有一半在这里工作、生活,这里是全国唯一发明专利申请超过当年专利申请一半的地区,也是发明专利授权排在第一的省市……这里是北京。”

  在昨天开幕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以一个短片向在座的诺奖得主们亮出了北京的新名片———未来的学术之都。

  北京:国际学术地位越来越高

  中科院:国际会议七年增五倍

  “中科院一年有324个学术会议,可以说每天都在举办不同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郭华东说,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由走出国门交流学术变成在家门口放眼世界。

  作为诺贝尔论坛组委会副秘书长,郭华东是近两天最忙碌的一个人,不过从他脸上一直保持的笑容来看,他的心情很不错。

  身为中科院副秘书长,郭华东现在的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就在忙着组织诺贝尔论坛发布会的前一天,他才刚刚会见了以Edward Ray校长为首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代表团。而这所大学,正是郭华东20年前不远万里越洋求学之所,那时的他从未想到,某一天会在祖国与这所美国母校签署科研合作的协议。

  这样的会见却成了他现在最平常的工作,几乎每一天,都有国际学术界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在中科院频繁进出。“在1998年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初期,一年举办了58个国际学术会议,去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24个,七年增长了5倍。”郭华东说,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由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变成在家门口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十年以前,国内学者想与世界交流,只能自己寻找难得的出国机会。因为中国当时的学术地位很难让世界一流科学家从忙碌的日程中安排一部分来中国,很难相信,他们今天会来给中国百姓进行科普教育。”昨天,一位在现场听演讲的中科院遗传所人士表示,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都是潜在的原因。

  与大师面对面的机会越来越多

  “举办会议并不是目的,但国际学术会议是各国科学家进行交流的非常重要的平台,中国科学界正在借助这样的平台在世界上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年轻的科学家,也在这样的演讲台上不断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发现,并从来到这里的每一个大师身上汲取着先进理念。”郭华东说。

  回忆起以色列科学家西查诺瓦上次来华访问时的情况,中科院微生物所刘文军研究员仍然印象深刻,“我问他,这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是怎么诞生的,他说起初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都在研究蛋白质合成,他的导师却让他研究蛋白质降解,然而就是这种另辟蹊径的出发点让他走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他说,科学上的成就并不仅取决于智慧,很多时候也要靠机遇。”

  与诺奖得主的沟通不但令中国科学家受到各个方面的启发,也让刚刚踏上科学道路的年轻学者们感受到了大师们科学工作的平常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说,“这次来参加论坛的胡伯尔和巴特勒先生都是因为在读博士时跟着导师一起做实验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胡伯尔先生这次还带着自己的博士一起来北京。他们让我的学生们感觉到,在读书时也应该尽可能地参与一些高精尖的活动。”

  中国学术像中国经济一样突飞猛进

  “像中国的经济状况一样,中国学术水平仍处在发展之中,不过每年都有捷报频传。”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是中科院直接从国外公开招聘的研究所所长之一,他刚刚打了一场抗禽流感药物合成的速胜仗,并将在诺奖论坛上发表演讲。

  这次他不但打算向诺奖获得者学习经验,还打算借机好好展示一番中国取得的成绩。“去年,中国在生命科学顶级学术杂志《Cell》(细胞)发表了七篇文章。国际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叫PAPER TALKS———用你的文章说话,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学术界正在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朱祯是另一位将在诺奖论坛上发表演说的中国科学家,他的研究工作看似平凡,却事关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他研究用基因技术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18年的心血和实验,使得农民实现了少用80%农药的梦想。

  对于北京学术地位的提高,他也深有体会:“今年我去巴西访问时,看到他们的实验室里放着水稻基因的草图,还有一本封面是中国梯田的《science》(科学杂志),那正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超级杂交稻的论文。未来几年,我相信这种成绩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在科学的各个点上形成突破后,整体水平都会提高。”

  权威声音赵凤桐:2020年北京将成世界级创新城市

  北京有十足的底气成为创新型城市———昨天,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在诺奖论坛上表示,北京拥有全国最丰富的科教资源,将成为推动创新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领衔推进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

  赵凤桐以一系列数字向诺奖嘉宾展示着北京的实力:北京对创新要素特别是人才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目前28%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5%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41%的国家基础研究项目、35%的科技攻关计划集中在北京。

  “5月份,北京市召开了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首都创新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总量的6%,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初步建立,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首都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进入世界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本版文/本报记者 赵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