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户口遭遇战:父亲京城拾荒儿子16年无户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1:31 新京报 | |||||||||||
父与子 父亲———叶新
60岁,江西人,曾是大学讲师,1979年来到北京后以拾荒为生。由于没有户口,儿子上小学、升初中、考大学,不断遭遇难题,他为此不停奔波。 儿子———叶天生 18岁,从宏志中学毕业,刚被澳门理工大学录取。虽然出生在北京,却直到高一时才有了在江西老家的户口。他的愿望是以海归的身份回北京创业。 8月26日上午,趁着周末,叶天生正在房间里收拾自己的东西。两天前,他回江西老家办理了港澳通行证,准备9月9日出发,到澳门去上大学。 作为宏志中学的应届毕业生,他刚被澳门理工大学的电子商贸系录取。“那是个不错的日子,正好出发。”叶天生说。 叶天生的家租住在酒仙桥一处老楼房的一层,在他3平方米的房间里,紧巴巴地挤着一张床,一个书柜,光线不是很好。用四个凳子和一个床板拼起来的床上,堆了一尺高的奖状与证书,四角里也都堆着书本。 虽然这老屋显得昏暗潮湿,但已经是他住过的最好的家了。“不过我们马上就要搬了,因为房子到期了,还不知道搬到了哪儿去呢。”叶天生说这些话时,站在他旁边的父亲叶新,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现实: 父亲流落到京城 儿子天生没户口 “我们一家以前都是没有户口的黑户。”年近古稀、身材瘦小的叶新语速不快,戴着厚厚的眼镜。但是,青筋盘错、关节粗大的手脚,明显是长期干劳力活儿的结果。 “文革”前,作为林业专业的大专生,叶新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分校当数学讲师。因为“文革”各派系间的斗争,他被从学校打回老家,户口也随之被注销。 1979年,叶新从江西来到北京寻求平反,后来就流落在京城,以抬荒为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独自一人从山东老家跑到北京来的陈荣,两人就渐渐处在了一起。 1988年9月,他们的孩子叶天生出生了。“他妈只在怀孕时去了北京妇产医院检查了一下。”叶新指着如今站起来比他高一头、显得清爽帅气的儿子说,“我们夫妻没有结婚证,他是在家里出生,脐带都是自家用剪刀过火之后剪的。”叶新说这些的时候显得满不在乎。 户口遭遇战之 1 儿子上小学遭拒绝 父亲交赞助费解决 不过,叶新口中的“家里”,并不像普通人想像的有墙有顶的屋子。 从四五岁有记忆起,在叶天生的印象中,他们常睡在东单银街天桥下面,东单有个老饺子馆,每到晚上9点,员工们都会大扫除,父亲每天给他们帮忙,以获得免费的晚饭。 “我家的墙都是用硬纸板和塑料布糊的,那时候家里最怕的就是市容工商和查户口的。市容工商的人会把我们的家拆掉。而遇到查户口的,因为我们一家都没有户口,所以一家人都会躲起来,露宿街头,等查完了再回家。”叶天生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脸上一直带着笑,仿佛是别人的苦难。 本来,靠着十多年来拾荒与修拉链的积蓄,叶新是能租个小屋让全家安顿下来的。但他心中还有个想法:孩子上学,必须要很多钱,而这些钱只能从牙缝里、住房上挤出来。 到了1994年,6岁的天生到了要上小学的年龄。东单附近的春雨小学和校尉小学,因为他的黑户身份,都没有要他。东单饺子馆的一位伙计有熟人在东城区教委,帮着叶新说情,居委会也给叶新写了证明称叶新常住东单,再请来饺子馆的经理做经济担保,天生才被安排进了东单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学。 “因为我们是外地小孩,入学的赞助费交了3000元,都是我一分一分省下来的。”叶新说当初露宿街头,就是为了这一天。 户口遭遇战之 2 儿子马上要升初中 宏志中学成为救星 叶天生上到小学二年级时,叶家也第一次有了固定住所。那是在林业大学附近一个6平方米的平房,一家人都挤在里面。为了能及时赶到东单附近的大甜水井小学,四五点天还没亮,睡梦中的叶天生就被父亲抱上三轮车,骑近三个钟头送到学校,下午还得再接他回去,无论刮风下雨。“我在车上还熟睡着呢,醒来看到爸爸骑得汗流浃背,寒冬腊月也是一身汗。到了小学5年级,我就自己骑车上学了。”叶天生说这些时,对父亲充满感激。 每天放学回来,他帮着父母归置完破烂后,就站在家附近的一个铁桶旁写作业,晚上就着路灯看书。 好学的叶天生带着年年是三好生的称号,读到了六年级。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当时的班主任杨老师跟叶新说,要想在北京上初中,叶天生只有一条路,就是上新开设的宏志中学,这是个专门招贫困生的学校。“要不是老师推荐,我们哪儿知道有这回事,光借读费都交不起。”叶天生庆幸有老师的指点。 学校给天生写了推荐信,向区教委推荐,由于户籍问题,到第二次才被破格批准。 因为宏志中学只接收北京的贫困子弟,最后还是天生的优秀打动了教委与宏志中学。 从初中到高中,叶天生一直在宏志中学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