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称应尽快统一国家海洋管理权属建立问责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12:0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7日电 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刊登文章说,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可操作性的海洋权益保护预案制度,海洋维权与海洋执法、救助、科研等活动脱节。针对目前中国海洋权益遭到严重侵害的现状和趋势,各地、各部门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有力措施维护海洋权益,并抓紧建立一系列海洋权益保护制度。

  首先,尽快建立海洋权益调研机构为维权提供决策依据。对于重大海洋权益的国际
冲突,中国应改变被动应付局面,成立专门调研智囊机构,对目前业已形成的海洋权益问题进行梳理研究,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中韩、中日渔业协定,以及南海岛屿争端、有关相邻国非法侵占我主张海域等,本着以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害为目的,逐一研究出相应对策。

  第二,建立海洋权益决策制衡、问责制度。有关专家建议,面对中国涉及海洋问题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形势与挑战,对于可能发生的如岛屿领土主权争端引发冲突威胁等;和正在发生的海洋权益争端的敏感事件,中国涉海部门和海洋权益研究机构,应广泛参照国际上成功的案例、研究国内外法律法规,做出多套方案,然后广泛征询各方面、各部门的意见进行完善,供决策层选择。

  第三,预警在短期和中长期内可能发生的海洋权益冲突,寻找出可以有效解决、对我有利的相关法律和案例,做出相应预案;对于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一系列损害中国海洋权益的条约认真研究,从中寻找为我所用的方面。例如国家海洋局专家发现,历史上俄日战争协议中规定,中国有到日本海域航行、打鱼、狩猎的权利;在国际许多双边渔业协定中,都可以寻找出在中日、

中韩、中越渔业协定谈判中为我所用的案例;山东省荣成市渔业部门认为,从主要经济鱼类的生活习性和洄游规律看,靠近我方海域是主要产卵场,靠近韩方海域则主要是越冬场、索饵场,从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角度,中国应分得更多的份额。烟台市渔业部门则认为,中国下一轮渔业谈判应由民间组织出面,而不应由政府部门出面。

  同时专家认为,目前又一需要做的工作是尽快统一国家海洋管理权属、整合海上执法力量,这是有效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关键。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介绍,中国海洋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长期形成“群龙闹海”的局面,从上到下众多涉海部门,各有各的职责与权限范围,职能重复与缺位并存,不可避免地导致效率低下。国家应尽快统一国家海洋管理权属,在近期应建立一个高级别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机构对现有管理进行整合。

  今年6月1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海岸警卫队“急流号”执法船访问青岛,这艘美国国土安全部海岸警卫队主力执法船,船长115米,宽13米,满载排水量3300吨,航速29节,续航能力高达9600海里。相比之下,中国海洋执法力量因部门分割显得十分薄弱。目前,海洋、交通、渔业、边防、海关等都拥有自己的执法力量,都在各自购置船只和飞机,但只能在中国近海执法。

  相关专家认为,在当前背景下,中国相关部门还应该抓紧进行全面的海洋调查,掌握全面的海洋学资料,这是进行海上划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进行外交谈判中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证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介绍,自1958年,中国进行过全国海洋区域调查。1997年,中国相继开始了渔业资源调查和一些海洋物理、地质调查工作。今年中国又启动了“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即“908项目”。“但与海上一些邻国相比,这些调查显然还是不够的。”

  据介绍,目前国际海洋大国及中国海上邻国日本、韩国、菲律宾、

马来西亚、越南等国都投巨资进行大洋调查。目前,中国海洋调查工作还远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管辖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和申请外大陆架的要求。据了解,中国目前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勘测范围不到一半,大多数海域尚未进行多波束的全面覆盖。

  中国现在进行的海洋物理、地质、生物调查大都是某一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的单兵作战,而且举步维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院长魏皓教授介绍,她曾到冲绳海槽进行了5次考察,有两次被日本海岸警备队粗暴干扰。魏皓教授说,由于有关国家强硬的举措,使得我们在东海正常的海洋科学考察受到严重影响,中国东海的地质、底质情况至今不清楚。魏皓教授说,以目前的进展,中国在未来30年内对东海的考察才能达到日本的水平。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胡敦欣院士介绍说,目前美国每天都可预报中国的海况,而中国却对自己的家底所知甚少。他建议中国应尽快建立临近海域监测、预报系统。魏皓教授则建议国家应尽快在黄、东海建设海洋观测平台,以期获得长期的海洋资料。(梁钢华 徐冰 周正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