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圳宝安区救助站在全国率先帮流浪者找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12:08 南方新闻网

  深圳,一个年轻的充满机会的城市,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来此寻梦的外来人。他们一部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部分却因为各种原因走投无路,最终走入救助站,被政府安排返回家乡。

  他们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劳动能力,充满工作欲望的群体。今年年初开始,宝安区救助站开始尝试为健康适龄的流浪者介绍工作,由政府搭桥,提供就业机会
,这一举措为全国首创,目前在救助体制内并无先例。

  当然,这个计划还处于试水阶段,刚刚起步,就遭遇两名流浪者“不适应高强度工作”而走人的尴尬。而身份证、健康证的要求以及对于求助人员身份的甄别,也让救助站颇为头痛。

  这个看起来双赢的计划,是否能取得成功,又或者结局只是政府部门一厢情愿的美好试验,目前都还是未知数。本报独家关注这些“勇于吃第一只螃蟹”的深圳的政府部门,关注他们由遭人诟病的收容转身到人道主义服务的过程,也关注这种创新在发达地区推广的可能性。

  本报讯 “你需要救助站为你介绍工作吗?”今年以来,所有进入宝安区救助站的流浪者,如果具有劳动能力,年龄适当,都会被工作人员问到这个问题。这,就是宝安区救助站帮助求助流浪人员找工作的试验性举措。

  为流浪救助人员介绍工作,将流浪者纳入城市生活体系之内,宝安区救助站是全国首当其冲的“尝螃蟹”者。他们的经验,无疑将为全国的救助制度提供一个积极的范本。

  不满足于为流浪者解决吃住

  据宝安区救助站站长邢福合介绍,关于给求助者介绍工作,早在2003年8月宝安区救助站挂牌成立时就已经提出,但由于救助站初创转型,工作纷繁复杂,介绍工作的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今年1月,在宝安区民政局召开的工作总结会上,民政局再次提出了“以‘人道主义,安全至上,依法救助,责任追究’为原则,做好救助工作……帮助求助人员实现就业”的工作目标。在向救助站工作人员转达民政局帮助求助人员实现就业的目标的过程中,邢福合在工作报告上专门批注了一笔:“2006年要争取有突破!”

  在救助站看来,一粥一饭,解决求助者的吃住问题,并买票送他们回老家,固然体现了救助站的人道主义救助原则,但求助者回家之后,将来如何生存和生活?是仍会再次因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甚至参与犯罪?仍是救助站无法解决的问题。

  “救助站每年都会收到一些因找不到工作重复求助者。”邢福合说,考虑到虽然他们得到救助走出救助站,仍然身无长物,一贫如洗,缺乏生活的根基,一不小心,就会步入歧途,邢福合认为,只有为他们找到工作,让他们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某种意义上一劳永逸帮助到求助者。

  “流浪人员不再继续流浪,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稳定也才会有所帮助。”邢福合表示。

  救助站与人才市场建立联系

  在宝安区民政局的支持下,经过逐渐的调查和摸索,从今年4月开始,宝安区救助站与宝安区人才市场建立了联系,并开始组织适龄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求助者前往人才市场找工作,在找工作之前,救助站和人才市场也会对求助者进行简单的培训,从心态、仪表、交往方式等方面,让他们做好自身的定位,在推荐工作的时候,人才市场也会与企业联系,优先进行安排他们面试。

  经过三批的培训,救助站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最终并无一人被用人单位看中。

  机缘巧合,两名来自安徽的打工者巩超和郑燕青因具有焊工经验被用工单位相中,这让虽然不断努力却屡次碰壁的宝安区救助站倍感欣慰,但接下来事情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两名流浪者刚刚试用了一天,就以“工作时间不固定、工资水平低”为由,辞去工作一走了之。

  对此,邢福合在惊愕之余,也表示理解。“这些人的心态本身就存在问题。”邢福合说,“但我们决不会因此而停止我们的工作。”

  于是,在救助站的安排下,9月5日,又一批有工作意愿的流浪者被送往宝安区人才市场。他们的工作前途又将如何呢?

  “找到工作没什么问题。”宝安区人才市场主任官新林对记者表示,“但关键的努力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两次尝试

  救助站长带队去面试

  两名求助者当焊工第二天就辞职,第二批四人面试保安 正等结果

  宝安救助站此举甫出,救助站站长邢福合亲自带队,试水找工。第一次给两名年轻人介绍了电焊的工作,谁知第二天两名年轻人就一走了之。“这第一只螃蟹不好吃啊,我们努力了这么久,硬是没成功一次。”邢福合表示,事后救助站和人才市场也进行了沟通协商,昨日又带领4名求助者面试保安工作。目前正在等待宝银公司的录用通知。

  【第一次】

  应聘成功上班一天就辞工

  8月28日傍晚,宝安区救助站来了两名年轻人,一个20岁,一个23岁,都来自安徽,衣衫还算齐整。与之前的流浪者一样,两人来深圳找工作近一个月,花光了身上所有钱,也没能在深圳谋到一份工作,在街头流浪找不到东西吃,无奈之下两人只好走进救助站。

  进站之前,照例要进行登记造册和身份核实,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工作人员还问了一句,“你们想不想工作,救助站愿意免费给你们介绍工作。”这让两人大喜过望,立刻在《帮助联系工作登记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姓名,同时在“需要从事工作”一栏,写上了“焊工”。

  “每天都有那么多流浪人员,因为找不到工作来救助站求助,让政府买车票送他们回家,如果我们搭桥能做成,既帮到了求助者,又给政府省了钱,这可是双赢啊!”由于数日前,深圳永灿自动门有限公司梁老板在闲聊中跟邢福合讲到,他想在救助站招几个工人,邢福合一看到两人是懂电焊的技术人才,立即拨通了梁老板的电话。

  8月29日下午,梁老板亲自来到救助站面试两名流浪者,并当即同意两人到公司上班试用。第二天,救助站领导亲自开车,将这两名求助者送进了永灿公司。梁老板说,他们公司在人才市场招了好久,也没有招够电焊工人,谁知道救助站还能找到这样懂技术又有经验的“宝贝人物”,他感叹道,救助站领导真是有心,没有将两人送回老家。

  “这可不是灵机一动的想法,帮流浪者找工作的计划,我们已经酝酿半年多了。” 邢福合说,半年前,他就已经有了这个设想,在宝安区民政局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救助站还先后组织流浪者去宝安区人才市场搞了三次职业培训,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该计划一直未能真正启动。

  “这是我们半年多来为流浪者找工作计划的第一次成功案例,这次的成功,对我们的工作也是很大的鼓舞啊。”邢福合兴奋地说,他还叮嘱工作人员带些日常用品去看望一下两名流浪者,给他们鼓鼓劲。

  但是,邢福合的好心情仅仅维持了一天,8月31日,梁老板就在电话里抱怨说,两名流浪者刚刚试用了一天,就以“工作时间不固定、工资水平低”为由,辞去工作一走了之。

  【第二次】

  4名求助者成功面试等通知

  前日中午12点钟,4名求助者在人才市场获得好消息,招聘保安员的物业公司属于国有公司,工作和收入都很稳定,救助站和人才市场双方面的领导立刻与这家公司的领导取得联系,请求他们面试一下这4人。

  而就在此时,另外一家名为南方诚信的职介公司负责人陈先生也闻风赶到,对于这位负责人“把这4个人交给我安排吧”的呼吁,邢福合只好抱歉道,这4人已经约了面试。陈先生在获悉救助站的有关计划后,当场表示今后会定期去救助站搞面试活动,只要求助者有关条件合适,他们愿意点对点帮助那些走投无路者。

  昨日上午10时许,这4名流浪者步入宝安区人才市场。中午11时许,宝安区人才市场官主任将这4名流浪者叫进了办公室,“有家物业公司刚好要招保安员,月工资超过千元,我推荐了,你们运气不错啊。”下午3点钟,救助站的面包车抵达一家名为“宝银”的物业公司,据了解,这家公司因为管理的物业众多,需要增加10多名保安员。由于有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引荐,4名求助者很快就进入到面试办公室,在一番简单的介绍后,这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领导当即开始对4名求助者进行面试。

  “我们公司是国有企业,对保安员的要求很高,工作不累,但是要求责任心很高,只要你们有毅力,肯定能做好工作。”工作人员在面试时表示,公司也有意帮助这些走投无路的流浪者,但关键还是要看这4人的心态和综合素质。

  在完成面试后,宝银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其中有一名流浪者的条件还不错,他们会认真考虑一下,有关录用的消息,会尽快通知宝安区救助站。

  受助者印象

  1 为留深圳 不怕吃苦

  姓名:王勇科 

  籍贯:陕西咸阳

  年龄:25岁

  学历:职业高中毕业,主修电脑维修

  工作经历:曾在老家一通讯公司工作

  记者见到王勇科时,他刚刚将刷干净的波鞋换上。但干净的外表,并不能增添他的信心。面对记者,王勇科始终低垂着头,以缓慢的语速谈及他的遭遇。

  王勇科说,来深圳之前他曾在老家一家通讯公司工作,主要从事通讯高塔的安装工作。“一个月300多块钱,还不包吃住,连伙食费都不够。”王勇科说,朋友告诉他,去深圳吧,那里有大把工作,收入也不错。

  一个月前,王勇科来到宝安区松岗街道,顺利进入一家电子厂工作。但一个月后,王勇科却发觉自己无法适应这份工作,1天工作14个小时,工资也不多,但他还是坚持做了下来,并领到了一些工资。王勇科介绍,8月份,他准备存到银行里的2000元钱被抢,之后,他又辞了工作,当时他口袋里还有几百块钱,他想用这点钱再去职介所博一博,希望换一份好工作,但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在职介所没有找到任何新的工作机会。

  8月29日,王勇科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成了一个只能在公园露宿的流浪者。几天后,他被民警送到了宝安救助站。

  “我不想回家,出门时我说过,赚不到钱不回家。”王勇科低声说,这样回老家,他没脸见在田间辛苦劳作的父母。当救助站的领导告诉他,有可能帮他找到工作时,王勇科显得格外高兴,他说,只要能留在深圳,他愿意做苦力,干搬运工也可以。

  在参加面试前,王勇科对记者说,“有工作我一定会努力干的,我要赚钱回家讨老婆。”

  2 不干坏事 拒当马仔

  姓名:于勇 

  籍贯:吉林敦化

  年龄:21岁

  学历:初中

  特长:会开车,有驾照

  1米75的个头,于勇稚嫩的脸上布满愁云,“我不想待在救助站,我身强力壮、有手有脚的,我有能力养活自己。”于勇说,他特别希望在深圳得到一份工作。

  于勇并非找不到活干,8月23日,他坐火车抵达深圳站时,就有人拉他入伙,“那个人说包吃包住,叫我跟着他干。”于勇说,他当时感觉对方是做坏事的,当即就拒绝了对方。据了解,于勇在来深圳之前,就曾经在沈阳替夜总会看场,因为过不惯那种生活,他才卷起铺盖来到了深圳,他想在这里干一番事业。

  于勇说,来深圳时,他对起步的期望也不高,进工厂找份工作,或者给别人开车也行,于勇掏出他的驾照说,他以为凭着这个本子,肯定能在深圳混口饭吃。

  但是缺少经验的于勇想错了,在深圳替人开车要找人担保,但于勇在这里没有亲人。而他选择的揾工地点在罗湖区东门和上下沙,但他不知道,这片区域几乎没有工厂。

  10多天后,于勇身上的现金全部花光,后来父母汇来1500元现金,又被缺少社会经验的于勇在公车上丢掉。9月3日,他和一名同样在街头流浪的老乡,一起坐车来到宝安区,直到这时他才了解,宝安才是工厂聚集区域。但他已经没有钱进职介所了。他求助警察,最后来到宝安救助站,获悉有可能找到工作,他们两人就一起报了名。

  于勇说,在最艰苦的时候,他甚至想去找深圳的夜总会,重新给人去看场子,但他说自己真的不想给别人做“马仔”,因为这样很容易走向犯罪的深渊。“我只想要一份工作,过正常的生活。”

  3 若包吃住 不挑工作

  姓名:吕红生

  籍贯:吉林省吉林市

  年龄:28岁

  学历:初中

  工作经历:开过货车,当过保安部经理

  在宝银工业大厦管理处,吕红生是最后一个面试的流浪者。他虎背熊腰,站立笔直,让管理处的负责人不禁眼前一亮。“你以前当过兵?”负责人感兴趣地问。

  吕红生摆出立正的姿势回答,“没有,不过我在老家当过一段时间的保安部经理!”

  28岁的吕红生半个多月前来到深圳找工作。之所以来到深圳,是因为周围的朋友告诉他,深圳的工资很高。拥有驾照的吕红生原本想到深圳当司机。2000年6月在老家拿到驾照后,他开过几年货车,主要在吉林市内替人拉货。但由于竞争激烈,生意日渐清减,在家人的支持下,吕红生决定到深圳来碰碰运气。

  但吕红生没有料到,刚到深圳,他就被一家黑中介骗走了500元。之后吕红生便来到宝安。有人告诉他,宝安相对而言比较缺人,但吕红生在中心城转来转去,仍然一无所获,手上的钱也都花得一干二净。9月2日,几乎身无分文的吕红生从旅店走出来,漫无目的地游荡了一晚,最后,饥肠辘辘的他无奈之下走进了派出所。9月4日晚,吕红生被送到救助站。

  当救助站工作人员告知吕红生,站方可以帮忙介绍工作时,吕红生欣喜异常,欣然在帮助联系工作登记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姓名。在前日下午组织的面试中,吕红生是最有希望应聘上的一个。对此,吕红生告诉记者,“如今我早已经没有别的什么要求,只要有个吃饭住宿的地方,做什么都行。”

  4 患有乙肝 找工心虚

  姓名:何业云

  籍贯:海南省万宁市

  年龄:20岁

  学历:初中

  工作经历:在广州一工厂做过普工

  “在进救助站之前,我在大街上睡了两天。”何业云对记者讲这句话时,神情不太自在,脸上微微发红,仿佛这是让他感觉很羞耻的事情。而更让何业云觉得难堪的是,当宝银大厦管理处给他进行面试时告诉他,进厂当保安必须要进行体检,

医院要出具健康证时,何业云一下子变得垂头丧气,说自己肯定不合格,最后痛苦地走出了管理处。

  何业云之所以突然失去信心,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之前在别的工厂体检时被查出患有乙肝。

  初中毕业之后,何业云离开老家出门打工,第一站是在广州,在工厂里做普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工资却仅有六七百元。在辗转几个工厂后,何业云觉得长此以往不会有什么出路,便只身来到深圳寻找机会。而在他来深圳之前,身上也仅有几百块钱。不到一个星期,一直没找到理想工作的何业云就花光了身上的钱,只能提起行李从旅店走上大街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在忍饥挨饿的时候,何业云几乎想到了沿街乞讨,但最后,他选择了向警方求助。他在路边拨打了110,而警方也随后将他送往了救助站。在救助站,他暂时找到了栖身之所,并在救助站的安排下重新燃起工作的希望。

  “其实我也只想有个安顿的地方就够了,但如果要健康证,我就没办法了。”由于正规工厂进厂前必须三证齐备,何业云不禁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 启事

  深圳,每年都会有大量流浪者走进救助站,最终被政府安排返乡,如今,宝安区救助站所做的试验,是否会改变每一个流浪者的命运?

  如果你因为走投无路,曾经是或者可能成为一名流浪者,你将如何看待这次就业的机会?如果你是用人单位,面对这个充满工作欲望的群体,是否会伸出援助之手?

  欢迎拨打本报热线0755-83325499,或传真83328774,83264203,以及发送短信10359008(移动)、90359008(联通)等方式,讲述您的经历和思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付可 杨敏 实习生 陈丹淳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单增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