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该误读“捐赠直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2:25 京华时报

  9月初,在台风“碧利斯”曾肆虐的粤北,一些民间团体的车辆满载各种救援物资开进灾区,直接送给灾民。

  “爱心物资”绕过了政府部门和官方慈善机构的“门槛”,直接送到灾民手中。这种“捐赠直达”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讨论。有的人生发疑问:民间捐赠越过公共管理部门“直达”灾区,是否意味着对公共权力的信任弱化?换言之,是人们不信任政府的慈善机构
了吗?

  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在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慈善事业还存在着政府依赖性强,善款去向不够透明,拖延、挪用时有发生等问题。因此,当“捐赠直达”的民间慈善方式出现时,有些人心里难免犯嘀咕。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慈善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就轻率地否定政府慈善工作的成就。不仅如此,民间团体“捐赠直达”方式的出现,正是政府部门大力倡导的新成果。在1995年,中国民政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大胆探索“政府倡导、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团体“捐赠直达”不是公共权力的弱化,而是中国慈善工作逐步走向社会化、民间化、专业化的良好开端。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慈善捐赠中,有80%来自民间,而我国只有10%。可见,我国慈善事业的民间基础还很薄弱。即便是一些如雷贯耳的大企业、大公司,也常常无缘慈善排行榜,更遑论作为自然人的个体。因此,当民间慈善的“捐赠直达”闯入公众视野,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赞许和鼓励,而不是过多的猜疑。

  民间慈善的“捐赠直达”,不仅是对政府救助的有益补充,更应该成为政府慈善工作的镜鉴:如何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步伐,如何增强自律和社会监督,如何更好地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政府慈善组织的良好形象?

  只有全民的共同参与,我国的慈善事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们期盼着更多的民间组织加入慈善事业的行列,成为政府救助的有益补充;人们也期盼政府部门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民间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让民众的善心结出更多的善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