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家人教了百年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3:33 海峡都市报

  本报讯 教师节马上就要到了,记者昨日从泉州市教育局获悉,泉州今年有42个教育世家受到表彰。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省教育工会、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对泉州市3代以上从事教育工作,累计教龄达100年以上的家庭分别授予“优秀教育世家”和“教育世家”的荣誉称号,并颁发了牌匾。时至2005年,全市共有30
2户教师家庭获此殊荣。

  据了解,这些受表彰的教育世家有不少是祖上就拿起教鞭的,如培元中学的杨一彪,其家族已连续7代从事教育事业,家族中,共有100多人曾经或还在从事教育事业,家族总教龄累计1300多年。

  此外,在这些受表彰的教育世家中,有不少曾创办学校,一些学校到目前为止仍是名气极大的学校。

  

一家人教了百年书

  1957年,庄垂纶夫妇(中)和家人合影

  旅菲募捐办小学三百教龄承薪火

  数年不见,67岁的庄铭达老先生身体依然健硕。

  在他和哥哥庄铭贤心里,曾创办晋光小学的父亲庄垂纶,是他们一生的榜样,而兄弟俩,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

  热血青年创办名校

  掐指算来,晋光小学创办至今已80年。很少有人知道,这所坐落在泉州市区南俊巷,外表并不特别起眼的小学,在民国时期,曾是闽南一带极有影响的私立学校之一。

  据庄家兄弟介绍,庄氏第一代教师庄垂纶出生于1903年,早年毕业于集美师范,曾在上海美专深造,师从美术大师刘海粟。毕业后受聘于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即现泉州五中),并兼任培元中学、培英女子中学(现泉州幼师)、泉州中学(现泉州六中)的教师。

  1928年,受教育救国思潮影响,在陈嘉庚的鼎力支持下,庄垂纶与集美学校同窗黄楷南、黄炯森、吴跃南等6人旅菲募捐,后在清源书院旧址创办了晋江公学(后改名为晋光小学),庄垂纶长期担任该校校长。

  变卖嫁妆助夫办学

  庄铭达告诉记者,其母黄崇仁的先祖黄光汉在晚清时期曾任两广总督,黄家在当时是富贵人家。黄崇仁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优厚待遇的职业,献身小学基础教育,到晋光小学协助丈夫办学。

  黄崇仁虽出名门,但生活十分俭朴,富有同情心。兄弟俩记得,每年到开学之际,一些学生想报名入学,又没有大米交学费(当时经济困难,学费以大米代替),就听母亲说:“没关系,先到我家米缸去装些米来报名。”其实,当时庄家的经济也不好。

  那时候,由于经费不足,办学十分困难,为了能支付日常工作费用及教师工资,庄垂纶身兼多个学校教师职务,把教书所得全部用在学校。而母亲黄崇仁出嫁时,曾有十几箱的嫁妆,当时也全部变卖掉,用来支持丈夫办学。

  六对夫妻都是教师

  从庄垂纶夫妇算起,庄家三代共有15人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龄累计362年。

  庄氏兄弟说,庄氏家族与教育的渊源如此深厚,主要得益于父母从小的谆谆教诲。

  “做教师就要有奉献精神!”庄铭达说。

  庄铭达早年曾在浙江当过多年的校长,但回泉后却两袖清风。当时,铭达作为引进人才,可以照顾一套房子,只需再交2.3万元就可以交房,但是,就是这样一笔数目不大的钱,庄校长竟然交不起。

  上世纪80年代,庄铭达调任泉州八中校长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由于工作太辛苦,担任工作11年,住了7次医院,动了两次大手术。

  有意思的是,庄家三代15名教师中,竟有六对夫妻教师。

  十二人讲坛耕耘执教鞭不逊父辈

  一家三代人,曾在讲坛上耕耘、至今仍在执教的共有12人。从大、中、小学到幼儿园,都有陈奕尚老师和他的儿女子孙们的执教身影。早在1992年,陈奕尚一家成为泉州市最早获得“省级优秀教育世家”称号的四个家庭之一。

  挨家挨户动员上学

  现在如果你到深沪、龙湖一带的渔村,或许还有老人记得,在上世纪40年代,那里有一所南侨中学。

  而南侨中学的创办者、第一任校长,正是陈奕尚老先生。

  1944年,陈奕尚和妻子沈瑶珍从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应当地旅菲华侨邀请,夫妻俩带着40几位厦门大学的毕业生,在龙湖创办了南侨中学。

  身穿白色西服,头戴白色礼帽,拿着黑色拐杖,这身着装,在小小的渔村引起轰动。

  二儿子陈世哲老师告诉记者,父亲当年办学只在破庙中进行,到离开时学校已发展成一所闽南名校了。可为了保护学生,不让贫困学生辍学,陈老师当年挨家挨户去动员家长和学生。

  传承薪火生生不息

  接过父母手中的教鞭,陈家第二代子女丝毫不逊色于父辈。

  大儿子陈世雄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前任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务。

  二儿子陈世哲先生曾经在地方文工团当过音乐教师,现在专攻摄影艺术。虽然已算不上纯粹的老师,但他仍心系教育事业,义务帮助好友创办民办高校,代课、开讲座等,这“义工”一干就是十几年。

  受上两辈人的影响,陈奕尚老师的孙子们也热衷教育事业。长子陈世雄的二儿子,现执教于浙江工业大学;二女儿陈爱华的儿子,执教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二子陈世哲的女儿,执教于泉州中营学院……

  拒绝丰厚待遇诱惑一生甘当本分教师

  在泉州市区菜巷,提起“老师”,首推退休老教师陈丽宝一家。包括已过世的父亲陈华珍,三代有8人从事教育工作。多人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龄累计165年,是邻里有名的教师世家。

  打消“跳槽”念头

  1963年,年仅19岁的陈丽宝刚踏上讲台,面对的是一群只比自己小两三岁的“少年”。因当时常常被学生刁难,陈丽宝萌生“跳槽”的念头。

  有一次,身体不舒服的她带病上课。几个爱捣蛋的学生迟到后,被她狠批一顿。

  事后回到宿舍,竟发现家里多了几条鱼。原来,那几名学生知道老师生病,决定帮老师补补身子,就偷偷出海打鱼,然后用长竹竿把鱼从窗户里吊进来。事情办完,却迟到了。

  这份发自真心的关爱,让陈丽宝打消了“跳槽”的念头。与同是教师的丈夫林华泰结识后,陈丽宝再也没想过要离开讲台,夫妻俩几十年如一日地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

  学生探望深受感动

  特殊时期,家中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六口人全靠陈丽宝一个月38元工资生活。

  “那时候谁都不敢来看我,只有学生经常上门探望。”夫妻俩的学生,过年过节还不忘捎礼物拜年。陈丽宝年迈的婆婆深受感动,常对3个年幼的孙女说:“还是当老师好,你们长大了也学你们妈妈当老师吧。”

  多年后,3个女儿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老师这个专业。

  当老师要有老师样

  平日在家里,夫妻俩常常教导女儿、女婿,“既然当了老师,就要有老师的样子,把学生教好。”言传身教之下,女儿、女婿也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尤其是从事幼教工作的二女儿林萍,每天7点就出门,晚上八九点才回家。

  有人劝过这一家人,当老师既辛苦,工资又不高,不如改行,可老夫妻俩说自己“只是个当老师的料”。

  女儿女婿们,也同老夫妻俩一样,“痴心不改”。几年前,曾有人上门请二女婿杨俊合伙开公司,面对丰厚报酬,杨俊却表示宁愿当个“寒门”教师。

  如今,在实小上六年级的外孙女,多次在省、市级文艺比赛中获奖,喜在心头的老夫妻俩打算把外孙女也培养成老师,让传统延续下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