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技进展要为更多的公众服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4:13 光明网

  “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9月7日落幕。如果说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去年的论坛是一场政府“高参会”的话,本次论坛更像是百姓健康的顾问团。科学家们或专业精深或通俗易懂的演讲,句句不离人生的第一要务——健康。也难怪,论坛的主题就是:“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然而,正如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助理刘文军所说:“论坛不可能句句都谈科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论坛背后的启示也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论坛内:科普与学术并重

  “即使你只超重5公斤也不是好事,这可能会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病的机率。”诺贝尔奖得主伊格纳罗在台上侃侃而谈。什么食物对身体有好处、什么食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该怎样科学锻炼,他为听众勾勒出一条健康之路。“其实这些观点也听到过,可这次诺贝尔奖得主把其中的科学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似乎更让人信服。”有听众这样告诉记者。

  穆拉德的演讲不像伊格纳罗的那样通俗易懂,但他正在进行的工作可以增强心血管病患者和疾病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他说:“我们正在深入研究一氧化氮和环鸟苷磷酸对心血管的作用,它们可以缓解血凝及心血管的舒张。”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会产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特效药。

  讲清科学道理是科普的要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说:“和谐社会自然首先要关爱生命,关爱生命自然要依靠科学。”乘着论坛的东风,“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7日下午也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演讲、展览、与听众面对面交流,“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无疑是一场科普盛宴。

  前沿领域的科学交流是论坛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不同的蛋白质互相影响,有一些蛋白质在某些时候必须被保存下来,另一些蛋白质则必须暂时被消除。我们希望能够保持一些蛋白质,同时希望把另一些蛋白质去除,这就显示了整个系统必须通过一种非常好的选择性进行。”西查诺瓦的这段话有些像绕口令,可与会的科学家们却听得津津有味。有与会者表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介绍了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交流,也许我们可以据此调整我们的研究方向。

  论坛外:科学家该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是每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之行的必答题。伊格纳罗的回答是:“我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怎样才能使国人更加健康和富有。”在中科院生物与物理研究所的礼堂里,掌声经久不息。

  在演讲中,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提到,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他们研究的出发点。科学不能被当成晋身的阶梯,也不该成为牟利的工具。西查诺瓦认为科研机构应该谨守本分,他说:“我们必须确保大学和科研机构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但是,科研机构和科学家都不应过多地介入市场化运作,还是应该多做研究工作。”

  著名血液专家巴特勒教授在演讲中也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提出异议。他说:“我们必须要保护知识产权,但我们也必须要让科技的进展能够为更多的公众服务。我曾经和制药企业打过交道,我发现有时候他们做很简单的事情就能够为公众作出很大的贡献。向制药企业颁发专利权要慎重,否则会限制这些技术的发展。”

  也许对于某些科学家来说,和诺贝尔奖的距离不是学术,而是一份社会责任。

  创新是成功的前提——这是诺贝尔奖得主给我们上的另一堂重要的课。除了学术上集大成者,他们无一不是新领域的开拓者。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题词,但我们还欠缺点实际行动,也许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到来能够让我们创新的步伐迈得更快、更大。(本报北京9月7日电)

  

科技进展要为更多的公众服务(图)

  诺贝尔奖获得者参观科普展9月7日,罗伯特·蒙代尔(后右二)和其家人在中国科技馆参观。当日,参加“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到中国科技馆,参观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新华社记者陈晓伟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