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孝庄故里 文教兴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4:19 光明网

  随着清代宫廷电视剧的不断推出和热播,孝庄文皇后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皇帝实现由弱变强的历史故事被人们广泛熟知。孝庄故里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的通辽市,即将迎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十一届运动会。

  在通辽市,记者看到了当地最雄伟的建筑群——科尔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心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由体育场、综合体育馆、射击馆、多功能健身广场组成,是目前我国城
市里配套功能较全的综合性体育设施,更是目前内蒙古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体育场馆。国家体育总局的验收专家说:没想到在草原深处,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级市,能为建设体育设施投入3亿元。

  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在内蒙古12个地级市里,通辽财政收入排第6位,但公共财政近几年投向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居全区第一位。有钱先给文教花,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让社会更加协调和谐发展,通辽人的决策和远见换来了勃发的生机和活力。

  打造科尔沁草原文化品牌

  通辽市原为哲里木盟,是科尔沁草原主体,全市310万人口中蒙古族人口145万,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这里是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纵横驰骋的封地,涌现过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名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当代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等人物,是中国的“安代舞艺术之乡”、“民族曲艺之乡”、“版画之乡”。今年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通辽市的安代、乌力格尔曲艺、蒙古族四胡3项艺术入选上榜。

  只有文化才是挖不尽、用不完的资源,而且越挖越富。围绕厚重丰富的文化积淀,通辽确立文教兴市的战略。从2002年开始,他们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建设了三大文化工程。投资5600万建设了内蒙古单体面积最大的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万件,成为保护和展示科尔沁草原文化的窗口。通辽的另外两项工程更是匠心独运。通辽森林公园大门两侧的围墙,用大型主题浮雕“蒙古风”代替,全长150米的仿青铜浮雕,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进程,并把我国元代时期关汉卿、黄道婆等文化人物雕刻于上,让人们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在建设西辽河7公里的沿河大堤工程时,把大堤建设成文化观光道。大堤表面,用石头雕刻成大型浮雕“科尔沁历史文化长廊”,全长3.8公里,并沿河堤建起哈撒尔、孝庄等历史名人雕塑。走在大堤上,你仿佛走进了文化的时空隧道。文化元素的随时释放,体现了通辽人的奇思创意,更体现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市民们徜徉在这些自然和人文相融的景观中,休闲中带着无比的自豪。

  文化硬工程投入不断,软工程层出不穷。一年一度的科尔沁版画节、“8.18”哲里木赛马节、安代舞艺术节、乌力格尔曲艺文化节已成为当地的文化盛宴。据统计,每年当地要举办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200多次,参与人数达90万人次。

  最美的环境是校园

  在内蒙古,通辽的教育水平首屈一指。以普通高考为例,有55%的学生能上本科线,领先自治区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蒙语授课考生有96%能够考上大学。

  记者慕名来到通辽蒙古族中学,看到现代化的教学楼、科技楼已经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学校介绍,通辽市在财政上优先扶持民族教育,今年4月,市领导专门来现场办公,下拨300万基建资金要求把学校建设成全国的优质高中。

  铁路中学划归地方管理后,当地政府划拨100亩土地和800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和标准化体育场。新建教学楼的还有通辽一中、通辽五中,它们都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优质高中。

  通辽市还建设了教育园区。投资2.5亿建设通辽职业学院,投资1.7亿元建设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更令人吃惊的是当地民营企业家单伟勋一次性投资2.7亿元建起了东北希望国际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寄宿制,他聘请美国教师20名,每人20万元,定期来学校授课,从全国招聘了上百名优秀教师任教。有10多个省区的2400多名学生慕名前来就学。当过中学校长的单伟勋有一个梦想:改变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成为有竞争素质的公民。

  从市区到乡村,记者看到通辽市真正实现了“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好的房子是教室、最好的建筑是学校”的梦想。每到一地都会有大办教育的感人故事。扎鲁特旗是牧业区,为了“两基”达标,旗领导每人包一个学校,22个乡为学校修建厕所、院墙、操场7万平方米,旗财政累计投资1700万元改建学校,投资1.1亿元建设现代化的远程教育实验楼、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穷财政办起了大教育。通辽市先后组织43名学校校长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有的在北京学校挂职锻炼,起到了“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辐射作用。

  培养发展的“内驱力”

  建设文化大市、教育强市的过程,切实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地区形象,为通辽市理顺人心、凝聚人气、储备人才、提高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通辽成为资金、项目、人才流入的“洼地”,呈现出海纳百川涌大潮的良好态势。

  依托新建的体育中心、博物馆、森林公园、西辽河“科尔沁历史文化长廊”,形成了新的商业圈和住宅小区,投资商纷纷涌入。依托科尔沁草原文化品牌,地区工业产品身价倍增,科尔沁牛业获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牛业第一品牌。蒙医蒙药借科尔沁草原文化,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孝庄故里游、蒙古族风情游等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外地投资者也羡慕通辽的人居环境、教育水平、文化氛围,前来乐业安居。2005年,通辽市引进到位资金141亿元,同比增长76.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2个,到位资金38.9亿元。地区财政收入由5年前的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6.4亿元,实现了经济社会和文教事业齐头并进、协调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