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益源庆:老醋陈香六百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4:27 山西晚报

  

益源庆:老醋陈香六百年(图)

  排队长阵,足见益源庆醋的人气。

  

益源庆:老醋陈香六百年(图)

  百姓之需,论斤买卖。

  

益源庆:老醋陈香六百年(图)

  深厚的醋文化,都积淀在这些瓶瓶罐罐中。

  一条小巷。一间老号。

  从太原市五一路桥头街口向右拐,便到了益源庆醋厂的所在地宁化府。从1377年诞生距今,益源庆在此扎根已经629年。

  在宁化府狭长的胡同里,浸润着醇醇醋香的益源庆诞生了,浓郁的醋香沁人心脾,使宁化府和益源庆双双扬名,并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人们已经很难将二者分开了。

  昔日专供明朝皇族享用

  明朝宁化王王府就设在益源庆所在的胡同内,人们习惯称益源庆酿的醋为“宁化府醋”

  提起益源庆的历史,醋厂现任掌舵人张留根说,益源庆陈醋作坊最早是明朝的皇家王府醋坊。明朝洪武年间(1377年),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惘为晋王,其孙朱济焕为“宁化王”。宁化王王府就设在益源庆所在的胡同内,从此,这条不知名的小胡同有了称谓———“宁化府”。因为酿醋、磨面、制酒的小型作坊在王府内诞生,酿出的醋专供皇室食用,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益源庆酿的醋为“宁化府醋”。

  明朝灭亡后,王府醋品“流落”到了百姓中间,一时间,宁化王府的醋因其酸、香、绵、甜而声名远扬,成为太原醋作坊的翘楚,随后取名为“益源庆”。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扩大规模,改进工艺后的益源庆醋厂,已具有日产三百余斤醋的能力,成为当时山西省最大的制醋作坊,被誉为山西醋的正宗。

  新中国,益源庆由解放初期日产一千余斤增加至二万余斤,并先后建成了北郊、寺庄两个分厂和酱油分厂,销售除前店外又新增了解放路、桃园一巷两个分店。品种也由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集营养、礼品等为一体的五大系列三十余个品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地,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

  历史故事

  由于明朝朱家皇族原籍安徽凤阳,晋王朱惘封爵太原后,不适合咸卤面食,于是想到了以醋克盐、佐食面肴的办法。后来,朱氏子孙便渐渐地养成了吃面时加食醋的习惯。

  讲究诚信保六百年招牌

  “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制醋”

  据醋厂老员工介绍,益源庆醋的选料非常苛刻,只能用我省忻州、晋中一带产的高粱,豌豆则必须用晋西北产的小豌豆。在制醋工艺上也有独到之处:为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要经过一年多的夏伏晒,冬捞冰等工序,10公斤新醋陈放一年后,只会剩下3公斤左右。后期还要采用熏醅增色加香,这样生产出来的醋才具备香、酸、甜、绵的特点,色泽棕红,滋味醇厚,老百姓也才爱吃。

  正是“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制醋”的态度,保住了“益源庆”这块六百多年的招牌。

  酿得好醋的宁化府人,在经营思想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据说,旧时曾要求,成品检验一旦不合格不准入库,更不准柜台出售。对本市顾客不管大商小户,公馆衙门,路途远近,用量多少,一律专人送货上门。如果百姓买回的醋没有用完就发酵生霉,有多少保换多少……

  靠着精益求精的酿醋工艺,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益源庆醋得到了认可与青睐:省优、部优、国优,山西省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接踵而至……

  老店文化

  “蒸酵熏淋夏晒冬捞精艺酿出小巷名,香酸绵甜调味益身佳酿铸成老字号”。醋厂前店外的门廊上挂着两块匾,匾上文字将精益求精的酿醋态度诠释得淋漓尽致。

  “宁化府”商标之争

  抢注的公司近乎敲诈地说:“掏80万元,就把商标还给你.”

  然而,1996年发生的一件事却使声名鹊起的益源庆非常尴尬。

  这年,国内一家并不生产醋的公司抢先注册了“宁化府”商标。这就意味着,与“宁化府”相伴了几个世纪的益源庆醋厂今后将不能再在醋产品上使用相关文字。否则属于侵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掏80万元,就把商标还给你。”对方开出了这样的谈判筹码。面对无异于“敲诈”的条件,最终,益源庆人不得不选择忍痛放弃。

  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由于当初注册“宁化府”商标的那家公司此后并没有使用该商标。而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三年不使用所注册商标,将被撤销使用权。于是益源庆人迅速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追回“宁化府”商标使用权的申请。

  “国家审定商标需要有一个周期。但可以肯定的是,‘宁化府’将重新属于我们!”益源庆醋厂办公室主任张丽霞高兴地说。

  引以为戒

  再次谈起此事的时候,厂长张留根的神情还有些激动,“当时的确是准备把‘宁化府’和‘益源庆’都注册成商标的。但由于资金压力,同时考虑到益源庆是自家的字号,更为重要一些,宁化府不过是个地名,等资金充裕了再注册也不晚。因此,最终注册的只有‘益源庆’一个商标。”

  是谁频频向益源庆伸去黑手

  “都是故意的,纯粹是和益源庆过不去。”

  商标即将被追回,但益源庆人所要承受的磨难远还没完。

  今年1月10日凌晨,4名歹徒手持铁棍对宁化府醋厂大肆进行破坏,店面玻璃橱窗被砸得面目全非,此次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将近万元。最令人痛心的是,柜台上一只象征百年老店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兰花瓷醋坛子也被砸碎。

  近几年,宁化府频受劫难。2004年就可以称得上是多灾之年:2月9日,醋厂南院的围墙被拆,不但大量醋制品被丢,而且门房、库房也成了危房;11月30日晚,通往厂里的照明线被人剪断,厂里不得不停产一天;12月11日,生产车间的熏火烟筒被人推倒,生产再一次受到重创……

  “都是故意的,纯粹是和益源庆过不去。”益源庆醋厂办公室主任张丽霞愤怒地说。“如果灾祸没完没了,生产肯定要受到很大的阻碍。”

  “无头疑案”

  宁化府人不止一次向政府有关部门打报告、写申请,希望寻求政府的支持。但至今,没有人来真切地过问过。到底是谁存心在和益源庆过不去?关心益源庆的人们不禁疑问。截至目前,案件全部没有了下文,一个个成了“无头案”,不了了之。

  传统生产走到了十字路口

  “想做到传承历史,必须有先进的技术支持。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扩大生产。”

  曾有人说,“益源庆是不愿意接受现代化生产工艺的企业。”其理由是几百年来,它始终蜗居在宁化府,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经营规模上都不能与国内一些醋厂相比。谈起这个话题,厂长张留根有太多的无奈:资金、技术、人员……

  “这么多年,益源庆走的就是一条传统的手工工艺生产之路,事后这条路也被证明顺应了当今人们追求自然、健康的愿望,应该保留下去。但要想做到传承历史,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可由于近年国内真正研究酿醋工艺的专家少之又少,还没有十分有效的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扩大生产。”张留根有感而发。

  资金困难是又一个困难。醋业本身是一个微利行业,所赚的利润除纳税外所剩无几,银行贷款又很难获得。益源庆每年向国家上缴了185万元的税款后,年纯收入仅剩40万元。用张留根的话说,“每个益源庆人都承担着两万多元的税。”

  企业自省

  “当然,益源庆自身也存在种种问题。”张丽霞说。

  据介绍,目前益源庆在职80多名职工,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龄结构老化,但老人不退,岗位空不出来,年轻人便顶不上来。同时,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懒散作风时常表现在个别员工身上。员工生产积极性不高,最终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改制带来生机老店希望受保护

  “改制是件好事。但钱从哪来,人往哪去?”

  今年7月20日,太原市召开国企改革大会,将宁化府醋业作为第一批改制企业进行改制。

  “改制是件好事。但钱从哪来,人往哪去?”令张留根最担心的还是改制所需资金和职工的安置问题。其实,早在1997年,益源庆曾响应政府号召,力图从国有企业向股份合作制企业转变。让员工通过每股5000元的价格购买企业股份,实施改制。改制初期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快给益源庆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使得在困境之中的老字号又显示出了生机。可惜由于改制不彻底,如何使企业股东的长远利益和职工的短期利益有效结合,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

  “对我们来说,这次的改制必须要彻底,完善。”益源庆人承认,改制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大。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便是最大的难题。

  “现在职工一年能有2.6万元左右的收入,大家的日子过得不错。但按照40岁够内退标准的要求,让他们都回了家,收入就减少了,谁愿意啊?”

  “改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张丽霞说,对于像益源庆这样的企业,希望能在改制中,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老字号,传承好老字号的文化精髓!

  采写:本报记者 胡斌

  摄影:本报记者 寇宁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勾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