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面镜子 降服百年旱魔没饿死渴死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5:50 重庆商报

  明朝旱灾,重庆“民掘草根、削树皮充饥,死者无数。”清朝顺治年间大旱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今年重庆发生的旱灾,百年不遇,但政府积极应对,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全民众志成城协力抗旱,没有饿死一人,没有渴死一人,最终战胜了旱魔!

  市委党史研究室“重庆旱灾研究报告”昨天新鲜出炉,提出3条重要建议,授权本报独家刊登。本报请重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环境资源法博士生导师黄锡生,对此进行解读。

  解读一 出台灾害救助细则很有必要

  课题组设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二处。课题组查询了浩若烟海的重庆数百年旱灾资料、十多天昼夜疾书,对今年旱灾提出3条重要建议,其中最核心的建议是-“立法是抵御灾害最安全保险箱”。让灾害防治、救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课题指出,灾害具有社会性,制定有关灾害防治的法律条例势在必行。灾害立法,应当是对灾害防治的全过程。包括灾害的预测、预报、抗御、灾后救济与恢复工作进行立法。还应立法规定财政对农业的稳定性投入。

  黄锡生解读:国家现已有自然灾害防治法律,包括预警机制、灾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等都有规定;今年重庆百年旱灾证明细则出台很有必要;另外,国家关于自然灾害防治立法还应与时俱进,可增补灾害等级、灾害发生后募捐渠道等规定,地方出台配套法规,保障大小自然灾害能在法规中寻到责任人和义务人。

  解读二 让灾害保险惠及千万农民

  我市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年轻直辖市,农民是自然灾害的最大承受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受灾人数达2100万,大部分灾民为农民。

  课题组提出,灾害保险对我市无疑是一种有偿救灾手段,能让广大农民朋友从中分解风险,政府应尽可能在保险公司和农民朋友之间架起桥梁,让他们在灾害保险中获得抵抗灾害风险的生活质量。

  黄锡生解读:老百姓对自然灾害险不很热情,屈指可数的保单也只是停留在房屋、机器等固定资产上,对于农作物收成等将来时态的对象,老百姓很少下单,旱灾能让他们在自然灾害险中寻找安全感,这是机遇;另外,农作物收成等纳入自然灾害险,需要建立新的评估体系,比如灾害程度、粮食价格等,这是挑战;第三,建议自然灾害险参照农村合作医疗险模式,突破“合作险”思维,开展“整体险”。

  解读三 未来城建应考虑环境容量

  百年一遇旱灾的特点是,旱魔阴影笼罩重庆都市、县城、乡村。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提高,人口向城市拥挤,旱灾中资源紧张,今年重庆城市地表最高温度达53℃。

  课题组就此建议,未来的城镇建设,应该考虑到城镇面临有限水资源、空气资源、绿地资源的同步建设,以应对灾害带给膨胀的城镇人口的压力。

  黄锡生解读:都市、城镇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今年主城遭遇了高温考验,防空洞、公共汽车、电力等都共同挺了过来,但居高不下的气温与绿化缺失有较大的关系,未来的城市、集镇建设应有严格的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让郁郁绿树环绕城市集镇水泥森林”。

  记者 冉家祥 实习生 龚力理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