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好方法遭遇推广难题:《治碱改草初见绿》系列报道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02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贾红路

  “我省治碱改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多年的治理过程中,科技人员创造、发明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但是,受到了自然条件、资金、观念、体制等多方面问题困扰。过去,我们对于盐碱化土壤的改造速度始终赶不上其发展速度。直到近几年,由于实施了草原承包、休禁牧等积极政策,人工治理面积才与土壤的盐碱化发展进度
勉强持平。因此,真正根治土地盐碱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日,多年倾情于草原盐碱化治理的省草原饲料中心试验站研究员张鹏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他的感受。

  双重因素导致松嫩平原盐碱化

  ■松嫩平原本身特点和气候干旱的影响■畜牧业迅猛发展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省盐碱化土壤的总面积为1769万亩,主要集中在我省西部的松嫩平原。那么导致松嫩平原发生大面积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鹏咏认为,客观条件的影响和人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索取是造成松嫩平原盐碱化的两大主要因素。由于松嫩平原闭流区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多年来气候干旱的影响,当土壤中的水分被蒸发后,剩余的盐就在土壤表层逐步积累并危害植物生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地表植被再被人为破坏,土地的盐碱化就会随之发生。同时近年来,我省西部地区畜牧业迅猛发展也使当地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统计表明,目前西部地区的牛羊存栏总数已经超过草原可承载能力的3.9倍。

  张鹏咏告诉记者,我省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盐碱化土壤进行大面积治理,每年的治理面积都达到上百万亩,但是,在1996年以前,全省每年新发生的盐碱化土壤面积都要超过治理面积。土地的盐碱化一直处于继续扩展的态势。直到1996年,我省出台草原承包政策,近两年,安达等主要牧区先后还实施了草原轮牧、休禁牧等有利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措施,目前,我省每年盐碱化土壤的新发生面积与治理面积基本持平。

  新技术行之有效但推广遇阻

  ■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瓶颈■建设人工草场至关重要

  在二十多年来的治碱改草过程中,科技人员发明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除了在安达、青冈、肇东等地试验并取得成功的振动深松集成技术外,由省草原饲料中心试验站研发的《松嫩草地综合治理项目》和《黑龙江省高产高蛋白高抗性苜蓿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等技术还先后在2002年和2005年获得省长特别贡献奖。

  可以说,这些新技术在治碱改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他们的推广却并非一帆风顺。据了解,目前我省治碱改草工作的投资主体依然是政府部门,资金不足成为制约该项工作的瓶颈。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松嫩地区盐碱草地治理现场会上,省农业开发办今年初步安排资金1400万元,用于对9万亩盐碱地改草工作。显然对于西部地区每年百万亩新发生的盐碱化土壤来说,9万亩并不是一个让人乐观的数字。

  采访中,科研人员一直认为,发动农民主动治理盐碱地,建设人工草场至关重要。但是,即便是采取成本最低的生物措施,每治理、发展一亩人工草场的成本大约为100元左右,那么治理一片1000亩左右的盐碱地,一次性投入就需要10万元,这已经远远超过普通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一些农民虽然愿意改变环境但往往因资金不足而作罢。

  根治盐碱化有待机制再创新

  ■小规模生产导致对草原投入不足■企业化管理加快盐碱化改良进程

  “单从生产力角度看,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往往只及人工草场的四分之一至七分之一。很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人工草场是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草、饲料的必要保证。在法国,人工草场占草原总面积的80%;在国土面积广阔的美国,人工草场的比例也占到20%。而我国目前的人工草场面积还不足草原总面积的4%。”张鹏咏认为,观念和体制的落后是导致人工草场面积不足、草原退化、盐碱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我省草原承包者的承包面积大多不足百亩,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导致承包者对草原投入不足,对草场退化、盐碱化重视不够。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这种由于运行机制的不畅通而导致盐碱化土壤治理不力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在青冈、安达等地,已经开始有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思路开展治碱改草的先例,像青冈县就建立了草场改良机制。通过采取集体经营、个人承包、社会拍卖等多种形式,对新村乡、中和镇、农场三队等地原本分散的小块草场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后,草场的经营管理效益显著增强,业主运用先进技术改造草场的积极性提高了,草场的盐碱化改良进程随之加快。应该说,像这样的成功经验值得相关地区和部门借鉴。

  

好方法遭遇推广难题:《治碱改草初见绿》系列报道③

  图为省草原饲料中心试验站工作人员在试验区内检查饲草长势。本报记者 贾红路 摄

  

好方法遭遇推广难题:《治碱改草初见绿》系列报道③

  图为安达项目区治碱改草前,土壤盐碱化程度严重。黄彦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