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征第一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52 河北日报

  传奇 长征 ①出发

  策划人语

  一个传奇 穿越时空

  长征,是一部民族的传奇;每一个走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也是一部传奇。

  他们曾经虎虎生风,他们曾经在铁与血中奋勇拼杀。现在,他们已经年至耄耋,岁月的风霜正在他们身上显示着自己的无情。

  他们会在历数自己征程的时候脱口而出:湘江、遵义、安顺场、泸定桥……他们会在回答关于"草地"问题的时候说"我的草鞋打得不好",在回答"喝没喝过茅台酒"时告诉我们"我没见过毛主席"。甚至,他们已经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只能靠辨认口型猜测你在说些什么。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即使躺在病床上也要为你讲述他们的磨难,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他们的信念,并不妨碍他们在讲述这一切时双眼洋溢出异样的光彩。

  因为,70年前他们经历的那一切,已经在他们心中打下永不磨灭的印迹,甚至已经成为他们生命本身。

  每当这个时候,在你面前的,已经不是沧桑老人,在他们眼里,在他们身上,你完全可以想象70年前的景象: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庞,一个个步履蹒跚的背影,把理想挥作引路的旗帜,让信念闪成前进的明灯。硝烟弥漫的炮火里,他们殊死对敌,抛尸大地,血染江河;万水千山的征程上,他们草根充饥,皮带果腹,踏遍草地茫茫,越过雪山重重……人类生命的壮举和奇迹,穿越时空,在今天与我们相会。

  毛泽东同志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慨叹:"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这样评价道:"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11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独立自主,奋发有为的重要精神源泉。

  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派出六人小组奔走在燕赵大地,寻访当年的红军战士。面对这些从生命的极限上挣扎而来、被特殊经历定格在特殊年代的老人,从他们风雕霜刻的面容上,从他们虔诚如诵的语气中,深深感受到那流淌在他们血液里、凝固于他们灵魂中的理想与精神。

  这是非同寻常的一天。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中央政府机关撤离瑞金,开始长征。但对于其他方面军来说,长征并不是同一天开始的。

  从每一个"第一天"起,一段悲壮豪迈的历史传奇在举世瞩目中,展开了它非凡的一卷。就在红军战士们还未意识到自己正走上远征的路途之时,他们的一生,连同中国革命,已共同走上了一条"伟大的道路"。

  但"第一天"并没有特别的不同。已经习惯于转移、运动、作战的红军战士们像往常一样出发,走上一条漫长、充满艰辛的征途。只是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他们才知道,从这一天开始的行军叫做"长征"。

  耄耋之年的老战士们,努力从脑海中搜索着所有关于出发的信息,讲述从长征的开始。

  1、别了,子弟兵的故乡

  ■"那几天站岗很平常,我们心里却不平静"

  在赶往石家庄警备区干休所的路上,我们拨通了张峰云老人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口齿清楚的张老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描述他家的详细住址。听语气,完全想象不出这是一位已94岁高龄的老人。

  张峰云老人清楚地记得,出发的那天是1934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当时,他是中央警卫连的一名战士,在梅坑---中央红军司令部所在地站岗,保卫党中央的安全。

  "毛主席、李德、周恩来、王稼祥……我们为他们站岗放哨。"张老说。出发的前几日,领导们仍像平常一样进进出出,一旁的张峰云并未觉察出什么异样。

  我们警卫员是两个钟头换一次班。那几天站岗很平常,没有什么情况,几位领导的表情并没有什么特别,我们心里却不平静。大家知道要转移了。但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次要到哪里去。警卫连的纪律要求少说话,少打听,我们也没敢多问。

  当时的我却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行军---每人都准备了大量粮食,当地群众送来了好多编得厚厚的新草鞋。

  走的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知道我们要走,热情的房东特意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蒸大米饭,炒空心菜,还有香甜的月饼,比平时的伙食都好。那天下午4时,接到转移的命令,我匆忙收拾起还没缝好的军装,背上一个行李包、一个脸盆,胸前挎一个葫芦,肩扛一杆大枪,跟着部队出发了。

  房东全家,还有好多乡亲一直送我们到村口。他们问我们啥时候回来,嘱咐我们要小心。我们不知该怎么回答,只是一个劲地点头,战士们都流下了眼泪。

  正如战士们隐隐感觉到的,这次被迫的突围转移,并不是在"最后一分钟才决定的。"根据时任李德翻译的伍修权的回忆,"长征的准备工作在长征之前半年就开始了。"

  1933年9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中央红军遭到重创,中央苏区岌岌可危。

  5月下旬,博古在瑞金主持召开了张闻天、周恩来、项英参加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认为红军在苏区内线打破第五次"围剿"已没有可能,决定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

  9月29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上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署名社论,暗示性地发出转移信号。

  一份国民党军将向中央苏区发起总攻的秘密情报将长征的计划提前了一个月。10月10日,中央红军拖着沉重的辎重撤离瑞金。

  ■"没人知道我们将走向何方"

  来到老将军曾美家时,老人正坐在一台笔记本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鼠标。"平时没事我也上上网,90多的人了,要不就跟不上形势喽!"曾老站起身跟我们打着招呼。

  92岁的曾老是我们本次采访到的老红军中级别最高的一位,离休前任河北省军区政委。听说我们来采访长征故事,老人显得格外兴奋。儿子曾江兴告诉我们,老人现在记忆力减退,但对过去的事,比现在刚发生的事,记得要清楚。那个年代已深深烙在他脑中了。

  70多年前的一天,时任红军总司令部参谋的曾美趁夜色从梅坑村出发时并没有想到,与家乡一别,直到全国解放,再也没有回去过。长征第一天对他而言,夹杂着几分对故土依依不舍的深情。

  那时,我们的行动不叫长征,叫转移。尽管工作在总司令部,但谁也没有想到要进行一次跨越11个省的万里长征;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转回来。

  那天傍晚,瑞金城好多老乡赶来送行,个个阴沉着脸,有的还在暗暗落泪。他们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不住地说:"你们千万要回来啊!"直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些红军战士才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真的要离开中央苏区了,特别是我们江西籍的战士,真舍不得离开家乡啊。

  我们告别老乡,默默地跟着队伍走,经过了几个熟悉的村子,这时炊烟已经升起。有的农家妇女在门口倚着门,好像在为我们送行。几个小孩子在路边站着,指手画脚,大概在议论着这支队伍往哪里去。

  "从长征离开江西到全国解放,我一直没回过家乡。"曾老不无遗憾地说。多年以后,曾美为出生的儿子取名"曾江兴",以此表达对老家江西省兴国县的怀念。

  1934年10月16日傍晚,月明风清。夜幕下的于都河畔,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河面架起了几座浮桥。曾美和战士们一个接一个,静静地穿过河流,不住地回望着对岸,看万家灯火渐渐凝成一个点。

  2、同一个方向

  ■“勇敢的小旗兵”

  走进秦光老人的家,目光所及,尽是秦老一生荣耀的记载:客厅悬挂着中央组织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共十五大特邀代表列席同志合影等巨幅照片;书柜中摆放着一摞摞红彤彤的荣誉证书;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旧军装上,别满了大大小小的勋章、奖章。

  89岁的秦老英姿不减当年,思路敏捷,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有过这么多的荣誉,长征路上‘勇敢的小旗兵’仍然是我最喜欢的称呼。”

  我走在连队的最前面,扛着红旗。红旗上方绣着一颗金黄色五角星和镰刀斧头交织组成的图案,庄严美丽。紧靠旗杆的一边,竖着一条白布,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二二三团五连”几个字。旗子中下方绣着“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九个大字。

  11月16日,我们从何家冲附近一片白杨林中出发,开始了后来被称作“长征”的转移。

  1934年11月上旬,我们红二十五军离开斛山寨战场,中旬来到光山县的花山寨,省委在这儿开会,听程子华同志传达中央指示,讨论执行指示的办法,决定立即进行战略转移。部队在花山寨休息了三天,就转移了。几天以后,再次来到罗山县的何家冲、段家湾一带,精简整编队伍。

  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只有2980人。由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当时我在部队里比较年轻,是一名打旗兵,作战勇敢,跑得快,战友们都亲切地叫我“勇敢的小旗兵”。

  那天的雨很大,天空灰蒙蒙的。

  和其他同志一样,我也没穿雨衣,也没有斗笠,雨水顺着旗子往下流,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打透了,冷风吹过来不禁打起了寒颤。

  这是第二支踏上长征之路的红军。

  ■“激战嘉陵江,我们胜利了!”

  见到95岁的老红军魏传递时,老人还躺在石家庄国际和平医院的病床上。床头摆着一本装订精美的蓝皮册子,名称是《魏传递红军及长征时期革命经历的部分回顾》。“他写过好多回忆录,足有厚厚一摞,这是今年4月重新整理出来的最新版本。”老伴高续清告诉我们。

  翻开回忆录第17页,一行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激战嘉陵江,迎中央红军北上。”

  “嘉陵江战役是长征的开始吗?”我们问道。

  “对。那一战,我们胜利了!”此刻,魏老因患白内障而几乎看不清东西的眼睛,闪出了异样的光彩。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总部接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要求四方面军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的电令后决定:发展根据地,北上策应中央红军。他们集中兵力,先后发动了广绍战役,陕南战役,并于3月底在苍溪县城南的塔子山,强行渡过嘉陵江,全面展开了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的嘉陵江战役。

  魏老亲身参与了这场战役。

  1935年春,我所在的红31团部队,在攻克中坝以后,昼夜急行顺着涪江沿岸而下,打算趁敌不备时,抢占浮桥,突过涪江,攻取绵州。

  一天夜晚,我部赶到双合场浮桥渡口时,浮桥中段已被敌人拆掉。原来,敌人屡次在夜间遭到红军攻击,为防止夜晚袭击,连自己还没有撤过江的部队也顾不上,天一黑就拆断了浮桥。桥头聚集了好多等着过江的老百姓。就在这时,人群中挤过来一个人,伸出手拦住了我营的教导员李金锁,问:“这里有这么多人等着过江,为什么把浮桥拆断了?什么时候才能接上?”李教导员借着星光,看到了这人头顶上青天白日的帽徽,就机智地靠上前去,口中随声应和着。突然,教导员一把擒住他,将他摔倒在地。经询问,我们得知他是国民党军队重机枪连的传令兵,听说我军已经占领了中坝和江油,就不再前进,准备撤到涪江西岸防守。这天,他奉命来江边联络部队今天过江的时间。

  李教导员马上叫他给部队引路,来到了双合场镇外一个小山包上的庙里。我们先捉住了敌人的哨兵,然后一拥而入,大喊着“缴枪不杀”,没费一枪一弹就俘虏了睡梦中的敌人,还有大量枪械、骡马和粮食。其他几股没过江的敌人,也都被我军俘虏了。

  至此,嘉陵江战役取得全面胜利,为四方面军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希望的征程

  ■“参加红军第一天,就开始了长征”

  在廊坊,老红军陈绍清是个名气响当当的人物。当地的不少干部群众听过他的革命传统课。

  在廊坊市军分区第一干休所,我们见到了陈老。94岁的他步履轻快,精神矍铄,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嘛!”陈老风趣地说。

  他的长征,始于参加红军的第一天。

  “我生在一个山区小村里,家里很穷,一无房,二无地,父亲给有钱人家放牛,当短工、长工。12岁那年,天遇大旱,不到三个月,奶奶、母亲和一个弟弟先后病饿而死。为摆脱地主的剥削,1934年10月,我逃离家乡来到了湘鄂边境。

  1934年12月,红军打到了我住的那个村子。那时,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红军个个红眉毛、绿眼睛,是吃人的怪兽。所以,百姓们一听红军要来,吓得都躲到了山上。我很好奇,没有逃走,就躲在了一棵大树后面,偷偷看着红军进村。村里有个老太太年迈体弱,实在没力气跑上山,也留了下来。没想到,红军见到了老太太,不仅没有伤害她,还和和气气地问话,做好了饭以后,亲自端到她面前。

  这些我都看在了眼里,红军是穷人的好队伍。当天,我主动报名参了军。就这样,我成了一名红军,高高兴兴地跟着队伍出发了。长征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参军后,陈绍清参加了多次著名的战斗和战役,立下赫赫战功。1969年,陈绍清从廊坊军分区副司令员离职后,坚持义务宣传革命传统,30多年来,足迹遍及河北、天津、四川的25个市县,机关、工厂、学校、军营、警营等250多个单位,授课1800多场,直接听众30多万人次。细心的人给他算了笔账,这些年讲革命传统课走过的路程,远远超过了二万五千里。

  □文/本报记者 解丽达 汤润清 徐国栋 本报实习生 李敏 李娟

  档案揭秘

  中央红军出发时兵力装备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有多少人?他们的武器装备、弹药供给如何?记者从解放军档案馆了解到,1934年10月8日,即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两天,红军曾制订过一份《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详细记录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兵力装备情况。

  “野战军”是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时使用的番号,分为1、3、5、8、9军团和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共86859人。其中5个作战军团共72313人,有步、马枪25317支,短枪2804支,重机枪333挺,轻机枪285挺,自动枪28支,共29016支(挺),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

  整个中央红军共33244支枪,共有子弹1858156发,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整个中央红军拥有迫击炮38门。

  此外,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还有梭镖6101支,马刀882把。可以看出,多数红军战士是赤手空拳踏上长征路的。

  这份统计表显示,红军出发时共携冬衣83100件,平均每人不足一件。另外,红军还携带了盐34826斤,钱164.2万元,药714担;整支大军共有338匹马。

  参加长征的5个军团中,兵力最多的是1军团,有19880人;兵力最少的是新组建不久的8军团,仅10922人。

  在冀红星谱 ①

  曾美92岁

  曾美,原名曾昭泰,1914年3月出生,江西兴国县茶园乡人,现居石家庄市平安大街某干休所,是目前河北省内健在的级别最高的老将军。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离休前任河北省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秦光89岁

  秦光,原名秦昌银,1917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的一个佃农家庭。1931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2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经历了红军长征,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屡立战功。曾荣获勋章三枚,奖章多枚。1983年离休前任河北省储备局局长。

  链接

  红军长征出发地知多少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中央政府机关撤离瑞金,于10月17日傍晚在于都率领8.6万名中央红军主力和军委野战纵队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第二支踏上长征的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全线突破嘉陵江,主攻部队就是从苍溪县城3公里外的塔山湾渡江的。也有专家认为,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是一次扩展苏区的进攻行动,真正开始长征应从5月初撤出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分路向岷江地区西进时算起。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撤离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其中红2军团从桑植县刘家坪村干田坝出发,红6军团从瑞塔铺乡北的枫树塔出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