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缺资金是第一“拦路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9:57 河北日报

  ---百村千户调查凸显生产发展难点

  ■农民感到生产资金短缺,最根本的原因是家底儿薄,收入低

  ■支农资金急需改进中间环节多、"间接"作用到村的问题,这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

  灵寿县农民李玉军本想在今年冬闲时种几棚食用菌,但盘算盘算自己的家底,想想买菌种、支棚架等至少也要几千元的启动资金,心里不禁犯了难。他说,虽然现在致富的路子多了,种食用菌的技术也不难,但是家里这三四亩地的收入,刨了家里的开销,哪里还有多少投入的钱呢?

  不富裕的李玉军烦恼,康保县养殖大户郭树棠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以养殖小尾寒羊起家,郭树棠成立了树棠牧业有限公司,年收入逾百万。去年他看到羊的市场趋于饱和,就毅然改羊换牛,如今奶牛养殖规模达到200多头。今年他又投资30多万元,贷款90万元建起机械化挤奶大厅。谈起自己的计划,郭树棠不禁感叹:“养奶牛必须上规模上档次,我还想扩建养殖小区,吸收更多散户,可是资金紧张,只能明年再说了。”如此大的家底,竟然也缺资金?郭树棠说:“年年都感觉缺。要发展就要投入,连续投入资金哪儿够啊?”

  其实,生产资金短缺已经不是个别农民面临的问题。日前,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省范围按照农民生活水平好、一般、差3:4:3的比例,选取了11个县(市)、110个村中的1100户农民家庭,开展了一项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百村千户调查)。其中,在回答“您认为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37.8%的被调查农民选择了生产资金短缺,是占选择比例最大的一项。

  有关专家指出,农民感到生产资金短缺,最根本的原因是家底儿薄,收入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和差距仍呈扩大之势。相关资料显示,1978年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4.06元增加到3480元,增长30.5倍,年均增长13.5%。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83年的1.5:1扩大到2003年的2.5:1,再扩大到2005年的2.61:1,绝对额相差5626元。

  收入增长有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却不断上行,农民增收受到双重挤压,用钱时更感到捉襟见肘。百村千户调查显示,79.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物价很高或偏高。李玉军对此深有感触,他粗略地估算:今年种小麦一亩地大约施化肥需要110多元,比去年多花10元左右,增加开支约一成;农药大约需要7元多,比去年增加开支近两成;再加上油、电价格都很高,种小麦每亩成本需要将近310元,比去年270多元增加40元。虽然中央实施了“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但是成本的增加显然压缩了收益空间。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赵金平认为,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公共资源和要素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此,农民的选择与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百村千户调查中,58.8%的被调查者认为城市支持农村最主要、最可行的措施是“城市资金积极向农村投入,支持农村发展”。

  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中央和各级政府强化了一系列支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惠泽田野。今年国家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6月我省出台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专项事业费70%以上用于农村;调整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在确保国债资金用于“三农”比例不降低的同时,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

  虽然这些政策的指向都是农村,收益主体都是农民,但是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梁久丰认为,支农资金急需改进中间环节多、“间接”作用到村的问题,这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否则政策效应在“中梗阻”中层层递减,政策作用难到村、受益不到户,将与农民预期形成很大反差。

  本报记者 闫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