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进党:20年兴衰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15:16 世界知识杂志

  党朝胜

  台湾岛政坛近来波诡云谲。先是泛蓝国亲两党联手倒扁;继之亲绿学者跟进举行“促请陈水扁辞职下台”活动;8月 12日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更是发起“百万人倒扁运动”,一呼百应,十天内岛内百万民众用一亿新台币汇款表达了“参战” 决心……

  许多人一直以为民进党与陈水扁是“一身”,怎么现在反倒“窝里斗”了?要想搞清楚个中缘由,首先要认识民进党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

  “党外”运动催生

  “街头运动”成长

  民进党的成立是台湾“党外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党外势力”就是岛内的“一群对台湾现状不满,对国民党 不满,对台湾种种问题感到灰心,感到迫切需要改革

台湾问题的人”。

  上世纪60年代初,以雷震为首的“自由派”学者为反抗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曾试图组建所谓“中国民主党”,因受 国民党当局镇压而很快解体。1970年代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岛内中产阶级大幅增加,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纳税 有份,参政无份”的局面;加之蒋经国为寻求民众的认同,打出了“革新保台”的旗号,大大刺激了“党外势力”,他们纷纷 创办刊物宣传“党外”主张,当时岛内有名的杂志《大学杂志》、《台湾政论》、《八十年代》和《美丽岛》等都是“党外” 势力的重要舆论阵地。另一方面,国民党在岛内长期推行专制统治,也进一步加剧了岛内民众的对抗情绪,岛内不时发生重大 “群众运动”。这些“街头运动”成为“党外”势力宣传其政治理念的方式。如1977年11月,国民党当局为保证其提名 当选桃园县长而动用舞弊手段,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引发暴力冲突,是谓“中坜事件”。1979年12月,《美丽岛》杂志主 要成员黄信介等“党外”人士以庆祝“国际人权日”为由,不顾当局的阻挠组织集会。当局镇压,引发流血冲突,是谓“高雄 事件”(又称“美丽岛事件”)。“高雄事件”后,“党外势力”的头面人物多被收押入监,“党外”运动转趋温和,并寻求 “体制内”参与政治。经过不断努力,“党外势力”发展壮大。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党外势力”更加积极地投入各类选举之中,并开始筹组各种类似政党的组织。1982年 9月,“党外”人士更是首次公开提出12条“组党构想”,不仅在舆论上要求国民党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而 且在行动上公开组织“党外中央后援会”。1983年后,以从事理论宣传为主的“党外”势力成立了“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 ”(简称“编联会”),以热衷于“公职”选举的“党外”势力成立了“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简称“公政会”) 。这些组织为日后民进党的成立准备了人才,积累了民意。

  一夜之间仓促立党

  蒋经国网开一面

  随着“党外”势力不断高涨,以及国际形势特别是美国的压力,国民党当局被迫开始推行以解除“戒严”等为主体内 容的“政治革新”。

  1986年3月,台当局最高负责人蒋经国提出了“守宪、反共、反台独”的“组党三原则”,这为“党外势力”筹 组新的政党开了一扇门,“党外”势力加快组党步伐。当年9月28日,“党外势力”为迎战当年底的“中央民意代表选举” 齐聚台北圆山饭店。会议过程中,突然有人提出应乘机讨论组党问题,并宣称“(选举)后援会是过渡性质的组织,我们的目 标是要组党,组党的时机,大家认为今年最好,而今年又是今天最好”,并随即开始征集新党发起人签名。由于多数与会人士 在此情景下怕落他人之后,随之附和,民进党便这样在许多人都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出世了,并于当晚正式对外宣布民 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成立。

  民进党径自宣布成立,引起了台湾社会的广泛关注,更给国民党造成了激烈的震荡。次日,国民党高层专门召开会议 讨论对策。与会者多数认为,绝不能让步。有些保守派甚至主张以过去镇压“美丽岛事件”的严厉手段,将民进党的骨干“逮 捕法办”。但由于担心此举会加剧台湾动荡,甚至可能影响年底选举,蒋经国经过再三权衡,决定对民进党采取“宽容政策” 。10月5日,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发表讲话称,“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些变迁,执政党必须以新 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蒋经国的讲话,使民进党安然度过了可能面临的镇压。10月15 日,国民党中常会正式通过两项“政治革新”方案:一是准备取消“戒严令”,二是准备开放“党禁”。这样,民进党在国民 党既未承认其“合法”地位,也未采取任何制裁措施的情况下,正式开始了建党初期的各项工作。

  “台独”成为“票房毒药”

  高层曾一度转型

  民进党早在“党外”时期,便有“统派”与“独派”的区别,但他们基于反国民党的共同理念走到一起。特别是那些 热衷于“公职”选举的人士,多数都无浓烈的“台独”意识,只不过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民进党成立时还在监狱中,因此,这导 致了民进党的早期纲领便打上了浓厚的“台独”烙印。

  1986年11月10日,民进党召开第一届全代会。由于带有浓厚“台独”色彩的“编联会”(“新潮流系”前身 )成为权力机构之中的多数,民进党在其党纲中明确提出,“台湾的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 又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并把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列入“外交”项目。此后,民进党接连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文,一步步坠 入“台独”泥淖。1987年,民进党第二届“全代会”通过民进党支持“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的决议文;1988 年民进党临时“全代会”又通过使“台湾独立主张更形凸显,台湾独立的内涵更为深入,思维更为周延”的“417决议文” ;1990年,民进党第四届二次“全代会”又通过了宣扬“台湾事实主权独立”的“1007决议文”。1991年10月 ,民进党第五届“全代会”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民进党将“建立台湾共和国”条款列入党纲并获通过,民进党成为地地道道 的“台独党”。

  然而,事后的选举事实证明,只要民进党内的“台独”声浪高涨,民进党便会惨败,“台独党纲”成为民进党的“票 房毒药”。因此民进党内的“务实派”多次要求修改“台独党纲”,民进党高层也开始思考“台独”转型,包括当时先后任党 主席的施明德、许信良都先后明确宣布,民进党即使执政也不会宣布“台独”,“台独党纲”是历史文献等。民进党内的青壮 派更在1996年发起所谓“新台独运动”,明确宣布“台独”运动不能统慑一切社会与政治运动,“国旗、国号、国歌”的 变更不是“台独”运动的目标。1999年,迫于岛内外形势的变化,民进党通过了“台湾前途决议文”,正式接受“中华民 国国号”。

  李登辉明帮暗助

  民进党终成气候

  民进党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李登辉的暗助。岛内早有媒体指出,李登辉“白天是国民党主席,晚上是民进党主席”,李 登辉正在用“奶水”喂大民进党。现在的公开资料更显示,李登辉曾用公款,甚至国民党的党产暗助民进党。更严重的是,李 登辉一次又一次地在关键时刻保护民进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民进党一系列赤裸裸的“台独”决议文出台的过程中,李登辉便以“保护民主”为由,一次 次袒护民进党。后来,李又让那些长期因鼓吹“台独”而滞留海外的“台独”分子先后入岛,不仅导致“台独”势力的“土洋 合流”,岛内“台独”浊浪更为高涨,而且也间接拉抬了民进党的声势。1991年10月,民进党公然通过所谓“台独党纲 ”,国民党内部及普通民众纷纷要求台当局“依法”解散民进党,部分民进党党员甚至也已做好了被取缔的心理准备。然而, 李登辉辩称,民进党的“台独党纲”是“5岁的小孩”所做的“鲁莽而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以“谈统一不如彻底民主化”的 谬论阻止外界要求处理民进党的声音,不仅令民进党又一次安然过关,而且此后再也无人敢提解散民进党了。1994年,在 台北市长选举时,李登辉不顾党内反对,强行提名民意支持度不高的人参选台北市长,导致“泛蓝”阵营两组人马与民进党的 陈水扁同台竞争的局面。选举过程中,李登辉暗中操作“弃保效应”,让他的部分支持者转而支持陈水扁,最终导致民进党的 陈水扁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获胜,从此改变了岛内政治生态格局。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李登辉又坚决不让宋楚瑜与 连战搭档参选,再次造成国民党的重大分裂。正是由于李登辉的再次暗中相助,陈水扁当选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民进党成 为台湾的执政党。民进党上台执政之初,由于陈水扁仅以不到40%得票的相对多数当选,权力基础脆弱,又是李登辉对陈水 扁“扶上马再送一程”,一方面让自己的亲信人马投入扁政权,帮陈顺利完成政权的“平衡过渡”,另一方面加紧分裂国民党 ,组成所谓台联党。2004年陈水扁竞选连任时,李登辉不仅与陈水扁一道推动一波波“台独”浊浪,混淆岛内民众的认同 ,而且还亲上第一线为陈水扁拉票助选,为陈水扁最终连任充当了重要角色。

  派系斗争运作常态

  山头文化根深蒂固

  民进党本由两股最主要的“党外”势力——“公政会”和“编联会”组成,因此,自其成立之日起,派系政治便成为 民进党内政治运作的基本模式,无论是党内权力分配还是路线争论,其背后都离不开各派系的影子。

  成立之初,民进党内便呈现出新潮流系、谢长廷的“谢系”、康宁祥的“康系”、林正杰的“前进系”等多派竞争的 局面。1987年,国民党当局基于冲淡民进党内“台独”声势过高的考虑,将因“美丽岛事件”入狱的黄信介、张俊宏假释 出狱。黄、张等人出狱后,集结旧部,在民进党第二届“全代会”上夺得近半数中执委和中常委席位,“康系”则开始衰退。 1988年,美丽岛系与新潮流系为取得党主席主导权,全力分化吸收中间势力,“泛美丽岛系”与“泛新潮流系”两派对决 的局势更为明朗。1988年民进党“三大”时,黄信介当选为党主席,泛美系取得党中央的主控权。其间,美新两系在对国 民党政权的认知、抗争的路线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认知差距,甚至简化为“民主”与“台独”孰先孰后的争论,而泛美系明确主 张前者优先。后来,大量流亡海外的“台独”及其他反对势力先后返台,而海外“激进台独组织”、“台独联盟”更是全盘入 岛投入民进党。与此同时,旧有泛美、泛新的派系结构开始重组。1992年“立委”选举时,依附于“泛美系”的陈水扁等 成立“正义连线”,依附于“泛新系”的谢长廷等成立“福利国联线”。由此,民进党内形成了美丽岛系、新潮流系、福利国 连线、正义连线和“台独联盟”等“五派共治”的局面。

  1996年初,民进党为扩大族群基础,开始推动“台独”转型,与新党喝“和解咖啡”,寻求结成“在野联盟”, 结果引起“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强烈反弹。“总统”选举之后,“台独基本教义派”另组“建国党”。与此同时,美丽岛系的 两巨头许信良、张俊宏在民进党“七大”上为争夺党主席之位而反目。张俊宏自组“新世纪办公室”,一度主宰民进党的美丽 岛系因分裂而逐步衰落。2000年之后,正义连线因陈水扁当权而不断扩大,成为民进党内最强大的势力。目前,民进党内 主要派系是正义连线、新潮流系与福利国连线。2006年第十二届“全代会”时,民进党虽做出解散派系的决议,但由于派 系文化已在民进党内根深蒂固,岛内舆论认为,这只不过是让民进党内的派系“地下化”而已。

  陈水扁成“票房毒药”

  一人拖垮一个党

  陈水扁上台之初,普通民众对其充满了期待,希望他能给台湾带来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因此,其上台之初的民意支 持度一度达到80%,民进党也跟着成为最受欢迎的政党。然而,时间不长,陈水扁一系列的措政无能便开始逐步消耗民进党 。

  2000年7月,在嘉义县八掌溪施工工地发生所谓“八掌溪事件”,由于救援迟迟不到导致两人死亡,民众对新当 局效能观感大打折扣;10月,陈水扁不顾各方反对,悍然宣布停建“核四”电厂,不仅影响台湾经济发展,而且立即带来岛 内政局动荡。与此同时,受陈水扁热衷“拼台独”的冲击,台湾社会严重分裂,族群对立加剧,统独矛盾激烈,岛内经济全面 下滑。2001年台湾更是出现了50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2001年底“立委”选举时,民进党席次虽有所增长,但即使 加上李登辉的台联党“立委”,“泛绿”仅有102席,远未达到“立法院”总席次225席的半数,“朝小野大”状况依旧 。在无法分化泛蓝基本群众、吸引更多中间选民的情况下,已将精力集中在争取连任上的陈水扁采取了“激进”做法,一方面 ,在2002年8月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2003年9月抛出“台独时间表”,不断激化统独矛盾,撕裂族群关系;另 一方面,强力推动所谓“公投立法”,并不顾各方反对强行在2004年“总统”选举投票日同时举办两项“台独”公投,以 求转移选民关注焦点。“总统”选举投票日前夕又发生蹊跷的“3.19枪击案”,结果,陈水扁以两万余票的微弱优势击败 连战获连任,为民进党保住了执政权。

  但由于“枪击案”真相扑朔迷离,“公投绑大选”,以及“作票传言”不断,大批民众走上街头,包围“总统府”抗 议,要求追查真相,抗议人数最多时达到50余万,台湾社会被进一步撕裂,台湾政局持续动荡,台湾经济也难逃池鱼之殃而 持续低迷。即使在如此形势下,陈水扁仍不顾岛内主流民意,持续推动“急独”路线,甚至企图推动所谓“第二阶段宪改”。 不过,由于大陆适时在两岸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国亲两党主席连战与宋楚瑜先后成功参访大陆,打破两岸同胞心中超过半世 纪的蕃篱,使台湾同胞看清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光明前景,陈水扁及民进党当局借挑起两岸对抗与族群冲突捞取一己一党之 私的阴谋逐步被岛内民众看清。自此,民进党及陈水扁个人的民意支持度便开始逐步下降,并首度出现自2000年政党轮替 以来国民党与连战的民意支持度双双高于民进党与陈水扁的局面。

  特别是自2005年8月“高雄捷运弊案”被揭露之后,陈水扁的亲信及诸多民进党高层都被扯入弊案。随着弊案越 挖越深、越滚越大,民进党与陈水扁的“清廉”、“改革”招牌被彻底清除,陈水扁更被党内称为“票房毒药”。受弊案冲击 影响,民进党在2005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中惨遭滑铁卢,23个县市中仅在南部六县市执政。2006年以来,一系列围绕 陈水扁家族的弊案又相继被揭露,陈本人也难逃干系。目前,陈水扁的民意支持已跌破10%,深受拖累的民进党的民意支持 度也仅10余个百分点。民进党内不少人士也只能无奈地表示,陈水扁一人拖垮了民进党一个党,“陈水扁活了,民进党死了 ”。许多人甚至自认,民进党今后将一路败下去,很难东山再起。

  阅读背景

  中坜事件

  1977年11月19日,台湾省省议员、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及乡镇市代表等五项地方公职人员选举时, 国民党当局的舞弊行为被桃园县中坜镇的民众当场发现。在“党外”人士带领下,上万群众包围了中坜警察分局,冲突导致一 名大学生和一名工人死亡。事后,国民党当局迫于压力,不得不改组中央党部。

  美丽岛事件

  1979年11月至12月初,“党外”人士黄信介的住处及“党外”杂志《美丽岛》在全台多处的分社和服务处相 继遭到一些不明身份者的破坏。12月14日,黄信介等人以庆祝“国际人权日”为由,向国民党当局申请在高雄市举行集会 游行被拒。黄等不顾军警阻挠,组织集会,公开喊出“争自由、争民主、争权利”的口号,要求台当局“开放党禁、报禁”, “取消戒严令”。当局出动大批军警镇压,游行者伤亡超过200人。尔后,《美丽岛》及其他“党外”杂志均遭封杀,黄信 介等160余人被逮捕判刑。

  八掌溪事件

  2000年7月22日傍晚,八名工人在嘉义县八掌溪下游进行河床固体工程时,突遇山洪,其中三男一女被困,有 关当局相互踢皮球延误了救援时间,被困人最终溺死。由于当时电视媒体在场,整个不幸事件“现场直播”至全岛各地,引起 极大愤慨,是为“八掌溪事件”。

  “核四”风暴

  为解决岛内经济发展所需电力,台湾电力公司在经过多年论证后,于1999年投入上千亿新台币,兴建第四核电厂 。但陈水扁上台后,基于民进党的一贯“反核”立场,坚持要求立即停止核四电厂建设,引来国民党及工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 ,“行政院长”唐飞也被迫请辞,陈水扁上台之初所标榜的“全民政府”正式破产。10月27日,继任“行政院长”张俊雄 悍然宣布停建第四核电厂,进而引爆“超级政治核弹”。国民党联合亲民党、新党,发起罢免陈水扁的活动,台湾股市也因此 受到严重冲击,10月30日台股重挫146余点,131档电子股几乎全面跌停。

  高捷弊案

  2005年8月21日晚,高雄捷运工地宿舍发生1700余名泰国劳工因不满管理过严,集体进行长达17小时暴 动的事件,民进党诸多政商勾结的黑幕被展现在全台民众面前。但在司法单位处理“泰劳暴动”等弊案时,民进党当局却一再 利用行政权阻碍查案进程,涉案人也在证据面前一味抵赖,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在当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惨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