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自然保护区 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角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10:36 法制早报

  目前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情况严重 专家认为法律和补偿机制不可缺少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只要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稀有的自然资源 保护就成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旗幡,换来的是自然保护区遭遇“毁容”

  -据统计,全国22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仍有82个存在违规开发活动。专家指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必须考 虑周边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复合生态”,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专家认为法律和补偿机制不能缺失,在加强监督的同时还应注重 给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经济补偿,以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王寿臣

  这几天,岳麓山“赫曦台”成了湖南长沙市民们关注议论最多的话题。据报道,这个承载着“长沙市标志”、“促进 旅游经济增长”重任的 “赫曦台”景点,占地总面积2.06公顷,主体建筑通高47.5米。建成后,游客登临赫曦台, 可将长沙美景尽收眼底,而付出的代价是素有“城市之肺”美誉的岳麓山景区会有大片林木遭到砍伐。所幸由于工程建设曝出 存在逃避环境评估、超规模建设等违法违规行为,湖南省环保局已经下发了停工通知单。

  据湖南省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人讲,类似建设作环评有严格的程序:出具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征求公 众意见—综合

政策法规考虑后,再决定是否批准。其中,珍稀物种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都得考虑。而像赫曦台这样 的历史文化景观,则更为慎重。

  “赫曦台”工程暂时“搁浅”了,但关于自然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却远没有结束。8月29日,国家 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在环保总局最近一次的检查中,全国仍有25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存在旅游开发活动。

  破坏之手

  伸进自然保护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山川河流、林木植被, 遭到了几千年来最严重的破坏——“有雨则洪,无雨则旱”。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大自然已经多次发出严厉警告:对环境 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将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危及人们正常生活。

  今年以来,云南香格里拉深山 “圣湖”——碧沽天池,被《无极》剧组“毁容”的事实被媒体曝光之后,立刻成为 震动世界的新闻。当你为电影《无极》的秀美风光而陶醉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在拍摄者的脚下有多少奇花异草在呻吟。影片中 那片令人惊艳的高山杜鹃花海将永久被银幕定格,难以再现本原的宏阔与烂漫。一座破败的木桥粗暴地将天池劈成两半;高1 3米全钢架结构的“海棠金舍”弃置湖边,面目狰狞地俯瞰着湖面……

  不难想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与生态保护格格不入的画面,全是因为“经济”两个字作怪。有评论认为,碧沽湖的灾 难是地方政府官员的无知和《无极》剧组人员的愚蠢联手制造出来的。在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框架下,只要能够促进经济 的发展,稀有的自然资源保护就成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旗幡,经济数字的饥渴者和环保意识淡漠的外来者一拍即合。可是, 接下来,就是一场生态灾难的从天而降。

  我们无权指责一些地方政府对旅游开发的冲动和热情,也无法阻止类似《无极》剧组这样无视环保的单位进入自然保 护区拍摄,但是开发与建设、使用与保护,必须环环相扣。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韩永伟指出:“如果不 能做到开发与环保同步,那么,其后果的严重性将不堪设想。而且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仅仅是当代。”

  轰动一时的香格里拉碧沽湖“毁容”案,虽然在上个月《无极》剧组被罚款9万元之后已经尘埃落地。但是,微薄的 处罚与巨大的破坏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依然是一个不尽的话题。

  违法开发竭泽而渔

  自1956年广东肇庆首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至今,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 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然而,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少地方政府目光短浅,一味追 求经济利益,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过差,认为自然保护是国家的事。甚至有些人知法犯法,开发之手已经延展到自然保护 区的核心地带,明目张胆地偷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在大兴安岭山区,每年冬天都有人偷猎松鸡、榛鸡和环颈雉;东北林蛙 也在冬眠期屡遭灭顶之灾。

  自然保护的原则是维护其原生态,像草地、湿地、稀有林木等。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地方却把这些天赐资源,作为开 发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招牌,未经国家批准即进行无序开发,结果导致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永远都无法恢复本 来面貌。

  近日,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在四川联合召开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透露, 全国22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仍有82个存在违规开发活动,有25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有旅游开发活动。

  “我觉得可能不止25个。”韩永伟直言不讳地说。他认为,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搞旅游,主要存在两个原 因,一是国家在保护和开发问题上,关系没有理顺;二是保护区和周边的关系也没有理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以前 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突然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了,他们怎么办?”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必须考虑周边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复合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在其他自然保护 区同样存在。环保专家指出,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是一对矛盾,关系不理顺,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从全国范围看,在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中,较为严重的是未经审批私自建设小型水电站。海南省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内的南流河上,有一座小型水电站未经水务、建设、国土和环保部门审批便擅自动工兴建。水电站的建设不仅对保护区内 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在水电站建成后,附近的珍贵历史文物———清代摩崖石刻群将被河水淹没。自然保护区水 电站项目开发所造成的最直接损害就是对天然林的大量破坏。

  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为借口,私自对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违规开发。在风景区外围或者核心区、 缓冲区大兴土木,致使不少百年树龄的古树被砍伐。而不伦不类的新开发景观和建筑,像一块块贴着膏药的疮疤,非常刺目。

  自然保护区得不到有力的保护,焦点在于利益分配的问题。保护之后所获得的旅游等收入,分配给谁,怎么分法?韩 永伟通过这些年的观察分析后发现,旅游开发的成果,除了缴纳部分税之外,旅游门票和旅游产品的收入,绝大部分将入了一 少部分人的腰包。有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旅游收入用于生态环境维护和修复的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据他了解,大部分景区被有关系的人承包了,只要上缴了承包费,打点好了有关部门, 在保护不是太离谱状况下,一般不会有人过问。有关部门的漠视,是某些自然保护区过度开发、竭泽而渔的症结所在。

  法律和补偿机制

  不能缺失

  今年世界环境日期间,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对外发布的《中国生态保护》报告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 到有效遏制,生态保护还面临不少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1/3的国土生态环境处于差或较差水平 ;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过度采伐等问题;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3,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快 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

  尽管我国早已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但是仍然挡不住少数人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的侵扰 。吴晓青认为,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生态旅游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缺位造成的。违规开发现象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 及相关管理机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知法犯法,建立保护区不是为保护而是为了开发的错误思想。

  “中国生态旅游将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吴晓青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生态 旅游必须依赖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能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如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保护和管 理,使森林覆盖率达到96.3%,生态环境保持优良,促进了生态旅游快速有序的发展。当地居民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生活 条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让韩永伟感到困惑的是,环境保护部门在实施环境监督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一个自然保护区常常涉及到 水利、国土、海洋、土地等部门,协调起来很困难。他认为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相应的统一管理权力,这样 才能消除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自然保护区一般都是在山区,实行保护之后,当地老百姓失去了利益,就没有了参与保护的积极性。韩永伟看到云南 景洪地区有个保护区搞得比较好,居民和农民就在保护区里面,他们从中分享了保护区开发带来的收益,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 意识便大大提高。

  生态环境能否得到充分的保护,关键在于是否给予保护者一定的经济补偿。韩永伟指出,长江上游的长江源保护好了 ,下游肯定会受益。但是,他们在保护的过程中,必然会牺牲某些唾手可得的利益,那么,下游受益者就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 。“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提高上游地方政府和老百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只是喊口号强调保护的作用,没有实际性的补偿机 制,那只是空谈。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具体动作不大,“补偿多少怎么补偿还没有一定标准。”韩永伟说。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必要的法律规范之外,还在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在我国,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看, 也有许多良好的传统习俗。西双版纳的傣族爱护野象,藏族爱护梅花鹿,巴音布鲁克的蒙古族爱护天鹅,海南岛的黎族爱护长 臂猿……正是因为有这些好的传统,帮助生活在那里的珍稀动物延续了下来。

  当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思维,迫使人们改变亘古千年的信仰的时候,这些优良的传统很可能被颠覆。果真如此, 厄运就会很快降临。其实,我们已经觉察到,大自然早就开始报复了。近几年,台风、沙尘暴、

龙卷风、洪水、干旱、瘟疫等 灾害的频繁来袭,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人与自然是鱼水关系。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殆尽,人类也就不能生活下去了。”专家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