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庞大外资“涉水”法务盲区待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10:55 法制早报

  全球500强之一公司投资的上海化工区中法水务有限公司与上海化工区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工业供水及废水处理 研发机构,被视为世界水务巨头在华投资升级的一个“征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规范管理的问题。

  “我赞成有限地开放水务市场,因此特许经营是有必要的,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毕竟水是不可替代的生存必需 品。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进入水市场,一定会为市场带来
经济增长点,这肯定既有利又有弊,但开放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加 强监管是水市场更加规范的必然。”

  ——清华大学水利系王忠静教授

  “外企水务公司成立时间长,并且他们的法律意识强。在他们涉足中国水务实践中,要切实加强监管,我国相关法律 应及时完善,万万不可使之进入我国有关水务方面的法务盲区。”

  ——北京安众律师事务所王清明律师

  □见习记者 许兰武

  实习生 张 英

  9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将举办“第五届世界水大会”,重点研讨世界各国城市水管理策略,这是该会首次在亚洲 召开。据有关专家推测,中国水务发展将因此而发生重大调整。未来争夺中国水务市场的

蛋糕的各方势力将要展开没有声音的 厮杀,可谓山雨欲来。

  巨型蛋糕如何分?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要由全世界来参与。”8月22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据建设部规划,“十一五”期间 ,全国各省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将新建污水处理厂1000多座,总投资将超过一万亿 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投入,仅靠国家和地方财力显然无法承担。今年以来,各地接连酝酿的水价调整机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 的国内外投资者进入水务投资领域。据预测,至今年下半年,外资参与经营的供水能力将达到20%。

  上海地处长江和太湖流域下游的平原三角洲河网地区,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水污染较为严重, 城市供水水源地也受到污染的影响,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作为中国最大金融中心的上海,必然会引起国外超强水务企业 的关注。

  近日,全球500强之70强——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作为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先行者之一,已和上海化工区签下 50年的水务服务合同,成立上海化工区中法水务有限公司,处理所有用户排放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总投资8657万美 元。中法水务还于去年底拿下重庆水务项目,并持有60%的股份,突破了“外资进入水务组建合资公司不得超过50%”的 限制。今年初,苏伊士将亚洲总部移至上海。上个月,该公司与上海化工区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工业供水及废水处理研发机 构,被视为世界水务巨头在华投资升级的一个“征兆”。

  除了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进军上海以外,另一“大

水怪”法国威立雅与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合资经营浦东威 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在成都,威立雅水务与日本的丸红株式会社,全自动化生产向全市320万市民供水。据悉,威立雅已 在中国16个城市投资了18个水务项目。

  英国泰晤士水务也早早就埋伏在中国。早在1995年,泰晤士以BOT方式投资7300万美元进军中国水务市场 ,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水务市场“吃螃蟹”的外资水务企业。此后,泰晤士始终没有停止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步伐。

  以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和法国威立雅等为代表的国外水务巨头正大举进军中国水务的同时,国内的水务集团也闻风 而动,更多的投资主体转向了水务行业。

  以深圳水务集团为例:8月17日,深圳水务集团以一次性现金(9000万)的转让价格获得了山东滕州市污水处 理厂30年的特许经营权。滕州市污水处理工程是国家

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和山东省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之一,设计 规模为日处理污水8万方,整个工程占地152.48亩,总投资21,475万元。目前,全厂设备联动调试工作已全面完 成,正常运行,水量水质达到设计要求,出水水质达到国家GB8978-88二级标准。

  “边改革边提价”

  水价上涨成为必然,但是在川渝大旱中,有时有钱也是买不到水的。

  今夏,重庆市遭受了总体上一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是189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据重庆市副市长陈 光国介绍,共有2100万人受灾,2/3的乡镇、街道计795万人、735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全市直接经济损失6 3.75亿元。目前,重庆已有2/3的溪河断流,275座水库处于死水,缺水将加剧,缺水地区送水任务将加剧。重庆市 政府已紧急安排29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打井。

  “我们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发达国家市场是不一样的,就价格来说,我们就是边改革边提价。”建设部副部长仇保 兴说。“中国的水价改革是在水价体系没有形成的基础上开展的,原来的供水基本上是建立在福利型供水的基础上。原来的水 价只包括了水的处理价格,而没有包括水资源的价格,也没有包括污水处理的价格,更没有包括整个水生态的代价,都没有包 括。”

  长期以来,我国水务企业存在严重的成本倒挂问题,水价一直偏低,很多地方的水务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随着水 市场逐渐开放,外资、民营等资本进入,各地区水价也不断提高。据发改委资料显示,我国水价正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

  边改革边提价,就是在把水务充分地纳入市场环境中来,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使污水处理成饮用水成为现实。近日 ,国家副总理曾培炎在新加坡考察时,就曾喝下污水处理后的可饮用水,中国污水处理的路子还很漫长。

  把污水看作是一种商品,才能考虑到经济效益,才能寻找污水处理厂的效益来源。实际上处理过的污水即是商品(产 品),而且处理后的水补充了供水能力的不足,补充了环境水资源,水的消费者也可以享用了污水(商品)使用价值,使城市 供水和污水处理的运行有机的结合协调发展。

  就水市场开放以及外资进入问题,清华大学水利系王忠静教授说:“我赞成有限地开放水务市场,因此特许经营是有 必要的,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毕竟水是不可替代的生存必需品。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进入水市场,一定会为市场带来经 济增长点,这肯定是既有利又有弊,但开放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加强监管是水市场更加规范的必然。”

  苏伊士驻北京代表处前中国首席代表高中说,水是和石油一样重要的资源,水务赚钱更没什么奇怪的,关键是管理的 方法。无论中外,传统的管水模式是: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建设水设施并负责运营。但伴随的是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导致亏 损。新的模式是私有化和特许经营。在水设施无法私有化的地方,所有权不变,把经营权交给私营企业。这样,可以引入竞争 ,提高效率。

  外企进入

  当心中国法务盲区

  “流域管理与地方管理有交叉,权限不清晰,甚至还有空白;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上,初始水权分配还不明确…… ”某流域委主任说。“《水土保持法》出台时间已经很长了,一些条款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以后,今 天执行已经有些尴尬……”

  其实在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有关中国水务的法规得到了很大的完善。《水法》的修订以全新的理念把新时期中 央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法律化;《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出台、《防汛条例》的修订也是在人水和 谐、给洪水以出路和洪水管理的理念指引下形成的规范;水利依法行政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执法理念上实现了从主要用 法去管理行政相对人到依法管理与依法规范、约束自身执法行为并重的转变。

  但是考问现实,法规的刚性规范与人们的柔性认识不相称,执行操作出现错位,依法治水与依法行政中碰到了种种不 适应……要化解这些难题,规范与创新又成为两个必然选项。

  随着大批国内外水务集团的大举进入,节水意识、用水规范、污水处理意识等必然会大大提高。由于各大公司的利益 体不同,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竞争。从立法层面说,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通过立法保护自身的权益有了 越来越多的利益诉求和关切,导致利益协调和利益平衡十分困难,日新月异的治水实践与本来就显滞后的法规制定出台之间的 矛盾更为突出,水利立法的难度在不断加大。

  “外企水务公司成立时间长,并且他们的法律意识强。在他们涉足中国水务实践中,要切实加强监管,我国相关法律 应及时完善,万万不可使之进入我国有关水务方面的法务盲区。”北京安众律师事务所的王清明律师介绍。就现实情况而言, 法治政府的推进与执法环境的矛盾处在越来越接近实质性突破的艰难时期,认识上的、习惯上的、人为的等等一系列因素必将 与法规的刚性规范展开深层次的博弈与碰撞。

  从执法的层面说,随着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行政执法制度的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始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行 政处罚权工作深入实施,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手段日益完善,这些都给水行政执法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透露,目前,从水利政策研究层面来说,大规模的、丰富的水利改革实践中所提出来的 深层次问题亟待新的政策法规加以解决。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决策对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 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针对性、灵活性、适用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