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徐州市委领导徐鸣在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11:24 中国徐州网

  全面奔小康 建设新徐州

  ———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徐鸣

  (2006年9月6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徐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推动全市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把中央精神、省委部署与徐州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聚精 会神搞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胜利实现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提前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序时进度,开启了“两个 率先”新征程,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跃升的五年。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2.2亿元,人均1.37万元 ,分别比2000年增长81.3%和76.8%;实现财政总收入145.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5.2亿元,分别是2 000年的3.1倍和2.5倍,财政集中度由7.7%提高到12%,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受到省政府表彰;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中国大陆城市第36位。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工业经济 总量迅速扩张,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 5.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党政机关和

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 进,行政审批制度和农村税费等各方面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占全 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5.1%。经济国际化开始提速,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外贸出口增幅居全省前列,徐州经济开发区 “二次创业”全面展开,5个市级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被海内外有关机构评为“大陆极力推荐投资 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成为国内外客商竞相投资的热土。

  过去的五年,是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五年。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并上报国家审批,徐州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和新 城区起步区建设开始启动,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市区五年累计投入242亿元,完成了100多项市政重点工 程,市、县(市)城区新增建成区面积76.5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10.6个百分点,成为历史上城市建设投入 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四城同创”取得重大成果,荣获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通过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省级调研,全市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秀的美好家园。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进步的五年。各级人大、政协在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 群众团体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资源环境 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创建深入推进,微山湖地区省际边界纠纷得到妥善处理,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 解决,全市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 11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43元,分别是2000年的1.56倍和1.37倍。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 较长时期低位增长的局面,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淮海经济区率先超过千亿元,五年 净增54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分别增加4.01和6.84平方米。就业再就业 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5.2万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万人。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增强,城乡困 难群众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每年为人民群众办好一批实事,使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得到切实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保持共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 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公推公选逐步扩大,竞争上岗全面推开,县镇党委换届圆满完成,一批 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不断加强。强基工程扎实推进,五年全市新发展党员 6.06万人,全市党员达到40.55万人,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发展到2242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焕发了 新的生机与活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果,有徐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行查办案件 “1+4”工作法和村干部“勤廉双月述”制度,在全省全国产生积极影响。连续三年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有力推动了机 关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在“两个率先”的成功实践中,我们探索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引领新的发展。我们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密联 系“两个率先”的实践,相继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跳出徐州看徐州、发展环境看徐州、人文 精神看徐州教育,提升全市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营造了学外地之长、创徐州之新的浓厚氛 围;通过创业、创新、创优教育,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新业绩,形成了干部会招商、群众 会创业的生动局面;通过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徐州、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教育,激发了经济工作争先进位、各项工作争创一流的 内生动力。实践证明,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按照“两个 率先”的需要解放思想,我们才能不断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不断开辟发展的新境界。

  ——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发展新路径。坚持以率先发展凝聚力量,确定了保持苏北领先、保持淮海经济区领先 、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目标定位,形成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工业化第一方略和改 革开放第一动力,制定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规划和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对事关全局发展的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 整、县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等提出了新思路、推出了新举措,使徐州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发展的成效更加显 著;坚持以和谐发展维护稳定,积极构建大普法、大防控、大调解体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安定。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能创造性地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才能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彰显新的发展特 色、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必须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 落实富民、惠民、亲民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力开展扶贫攻坚,创办爱心医院,实施经济 适用房工程,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努力使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切实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问题,让人民群众 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更加积极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实践表明,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成果惠及人民,就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我们的各项事业就无往而不胜。

  ——必须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发展保证。五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最根本的是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 强,各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部队伍开拓进取,广大党员奋发有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实践证明,保持和发展政治理论、思想 作风、组织基础和执政实践上的先进性,是事业繁荣兴旺之源,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之基。必须把

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推进党 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紧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 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立发展的潮头。

  过去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中央精神指引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 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徐部队、部省属单位和海内外的朋友们积极奉献和热情支 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徐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我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 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 放;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与科技结合不够紧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较多,维护稳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党 的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机关效能效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 实加以解决。

  二、新的形势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市总体上从工业化初期跨入工业化中期,迈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向3000美元过 渡的新阶段,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既面临众多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从国际 来看,既有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带来的机遇,又有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竞争日趋加 剧形成的挑战;从全国来看,既有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空间,又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 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压力;从全省来看,既有加快苏北振兴、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提供的发展契机,又有要 素供给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刚性约束;从区域来看,既有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发展的综合优势,又面临周边城市竞相发展的严峻挑 战,巩固和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任务十分紧迫;从徐州来看,我们既处于蓄势待发、提速增效的起飞期,又面临着发展 进程中的诸多矛盾和困难。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纵向 快进在横向比较中也可能是退,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紧紧抓住新机遇,主动应对新挑战,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 聚发展之力,把徐州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今后五年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 个率先”总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全面贯彻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 方针,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社会 体制,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把我市建成经济繁荣兴旺、文化特色鲜明、人民生 活殷实、社会安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充满发展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11年第十届市委任期之内,全市要在完成 “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战略目标:

  建设小康徐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人均3500美元(按现行汇率),经济总量和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五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省定四大类18项全面小康指标确保有17项达标,农民人均 纯收入力争达到全面小康要求,全市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为苏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区。

  建设实力徐州。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使徐州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排序位次不断前移,成为全国发展潜力大、增长 速度快、综合实力强的城市之一;强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功能 明显优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特大城市集聚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积极推进徐州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促进徐州都市圈和徐州 城市群迅速崛起。

  建设和谐徐州。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就业机会相对充分,消 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建成平安徐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 尚。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努力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把徐州打造成为 人居环境、商务环境优良的城市。

  实现上述目标,事关全市人民的福祉,事关徐州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徐州在全省和区域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我 们有中央精神的指引和省委的正确领导,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有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广大人民群 众,有历经艰辛打下的良好基础,经过艰苦的努力,完全能够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各条战线 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在徐州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三、又快又好地推进“两个率先”

  今后五年,我们要紧紧围绕新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 部署,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合力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农村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农村面貌呈现新变化。加快农村 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以县(市)和贾汪区为单位,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壮大龙头企业, 培育农产品市场,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坚持外输内转创业并举,加大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力度,鼓励更多有技术、有能力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逐步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使工资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推进文明新村建设,努力改变农村面貌。文明新村建设要从科学规划入手,从试 点示范做起。加快全市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步伐,五年内有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试点示范任务,深入开展创业 杯、小康杯、新风杯、家园杯、和谐杯“五杯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强化村级民主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 谐。重点推行村干部“勤廉双月述”,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带 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牢固树立县区强则徐州强的观念,坚持工业立县 、开放活县、科教兴县、特色富县,发挥自身优势,实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工业、特色农业,以县域经济的 快速崛起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把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方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 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强机械、食品、建材、化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新材料、新能源、新 医药等新兴产业,使徐州产业发展的重点更加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工业产业体系,把徐州建成淮海 经济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推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上实现新突破。滚动实施千项工程,重点推进亿元项目,支持 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运行质量、提升产业层次,力争每个县(市)形成几个营业收入30亿 至50亿元的骨干企业,全市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引导民营企业扩 大规模、壮大实力,重点培育一批成长型的民营企业集团,形成民营大企业群体。全面落实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不断扩大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影响,积极争取产业带扶持政策,全方位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使产业带逐步成为企业集群、产业 集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的重要基地。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和区位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市服务业总量五年翻一番,努力 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之都。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二三产业的衔接融合,以先进制造业拓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 业提升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民营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物 流中心;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把徐州中心商业圈和新城区商务区建成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商贸、商务 中心。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区域性金融市场,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到徐州设立分支机构 。加快发展旅游业,做精做响两汉文化等特色旅游品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有序、稳定、繁荣。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科技服务和会展业,使现 代服务业成为徐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信心,不失时机地把改革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努力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要加快政府管理高效化,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 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效能、法治、清廉的政府。加快公共事务社会化,鼓励民资、外资投向社会事业公共 设施,发展非义务教育、医疗服务、文化产业,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加快经济运行市场化,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全面推进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重点培育资本市场和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中 介组织,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商务环境国际化,基本形成与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型 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法规和惯例接轨的经济运行规则体系。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统 筹兼顾,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坚持以外资促外贸带外经,大力倡导干部会招商、群众会创业 ,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升项目引进层次和水平,更多地吸引国际国内资本向我市转移,更多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向 我市转移。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确保对外贸易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较快增长。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 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发展空间。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开发区。到2011年,全市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 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为我市对外开放和新一轮经济跃升的重要增长极。徐州经济开发区要深入推进“二次创业 ”,兴办一批高水平的新项目、大项目,建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园,积极申办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迈进全省一流经 济开发区行列,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其他省级开发区要围绕五年翻两番制定规划,扩大经济规模,强化功能建设,提升 发展水平。积极营造对外开放的大环境。加快公路、铁路陆路口岸建设,积极争取观音机场开通国际航线和建立航空口岸。完 善海关、商检、外贸、交通等部门协作机制,实现对外贸易大通关。充分利用连云港港口和新亚欧大陆桥,东出西进,扩大对 外经贸合作的空间。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服务体系,努力降低商务成本,形成徐州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以做大做强徐州中心城市为主导,促进市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布局集中 、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努力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力争到2011 年市区人口规模达到220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5%。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要统筹建设老城区、新城区、徐州经济开 发区、贾汪区、铜山新区五大组团,构筑空间形态科学、功能结构优化、内在联系密切的城市发展框架。努力改造老城区,逐 步实施空间梳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老城区进行全面改造,重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使老城区空间轮廓清晰、人口聚 集适度、经济繁荣发达、环境优美宜人。积极建设新城区,基本建成14平方公里起步区,初步形成商务政务高效、现代产业 集聚、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配套的现代化新城区。科学确定徐州经济开发区、贾汪区和铜山新区功能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 建设,高水准管理,使之主动融入主城区,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徐州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徐州市区为中心 ,规划建设新沂、邳州、丰县、沛县、睢宁五个中小城市和1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促进徐州城市群的崛起。紧紧抓住京沪高 速铁路和徐兰客运专线开工建设的机遇,以实现交通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促进圈内城市的文化交流、资源共享、产业互动等 全方位的合作,不断扩大徐州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影响,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呼应环渤海,为徐 州未来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舞台。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取向,充分依托我市的科教和产业优势,走出具有徐州特色 的科技创新之路,力争到2011年,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6%和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 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构建区 域创新体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向应用开发转型,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体和科技应用的主体。 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大学科技园、国家火炬计划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基地,鼓励和引导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自有品牌。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 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让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有荣誉、有地位、有实惠。坚持把教育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基础教育,重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建设,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办 人民满意的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优化提升高等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 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把徐州打造成学习型社会。

  四、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任务,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全面建设,深入推进,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注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大力弘扬“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 放、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徐州精神,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为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唱响主旋律,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 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认真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道德新风 尚。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从社区抓起、农村从村组抓起、行业从单位抓起、社会从家庭抓起,提倡人人讲 文明、事事讲文明,让文明新风吹遍彭城大地。着力打造徐州人文精神,培育广大市民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和法 治意识,引导人们在大气中求精致、在豪放中见温情、在开放中重诚信,塑造新时期徐州人的新形象。加快建设文化名市,组 建文化产业集团,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标志性现代文化设施,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城、名镇、名馆、名 园,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密切军 政军民关系,把双拥模范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密 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作用,推进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 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加强对台工作,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 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密切地联系群众,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城乡 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建设法治徐州,将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贯穿构建和谐 社会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大普法体系,深入开展“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司法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努力使人民富裕安康。坚持富民优先的方针,千方百计推动创业富民、就业富民、培训富民和保障富民,不断提高工 资性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注重促进利益的和谐,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 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 力缓解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 善事业,使最困难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社会平均收入增长水平,让每一个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基本医疗条件都能得 到保障,子女不因贫而辍学、失学。积极推行廉租房制度,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宅供应量。坚定不移地深化医 疗卫生体制改革,放大优质医疗资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建立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每年办好一 批直接惠及百姓的实事好事,使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年年都有新提高。深入推进平安徐州创建,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使人民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正当权益得到切实维护。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力度,有效预 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继续下大力气稳定低生育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发展老龄事业、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推 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 放、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确保今后五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以上。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切实抓好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让徐州的天 更蓝、水变清、地增绿,让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享受社会和谐。

  五、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要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精神为动力,切实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 的伟大工程,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大力推进新的思想解放,激发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两个率先”的实践,把学习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学习党章、《江泽民文选》不断引向深入,在思想解放上达到新高度,在指 导实践上取得新成效。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摒弃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弊 端,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思想上生根、在实践中落实。要围绕先进 性的要求解放思想,推动广大党员增强先进性意识,高标准要求自己、剖析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 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面旗帜。要围绕弘扬“三创”精神解放 思想,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激发发展的锐气和热情,进一步形成地区争先进位、行业争先创优、企业争先超越的浓 厚氛围,为加快“两个率先”提供不竭的动力。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各级党委要积极适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新形势 ,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党代表大会和全委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决策职能,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方式和途径。明确市委和县(市)区委全 委会、常委会工作分工,完善常委会集体领导制度,发挥好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干部“四化” 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干部素质为根本,重点选好配强一把手,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知识、专业和能力结构,把各级领导 班子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加强党政机关效能、效率建设,继续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以机关效 能、效率的提高带动和促进软环境建设上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严格执行领导干 部任期、交流、回避有关规定。加快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好广大群众对干部工作 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真正让想 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干部考察失真、“带病 提拔”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继续做好老干部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干部教育条例》,认真组织实施“百千万”领导干部培训工程, 推动广大干部自觉追求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以更宽的胸襟、更高的眼界、更新的思路聚人心、谋大事、创新业 。

  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 求,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夯实党的建设的基础。农村党的建设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深 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基层党组织不断强化组织管理功能、教育引导功能和服务协调功能,善于通过启发教育、民主 协商、示范引导等方法开展工作,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解决农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基 层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社区党建要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增 强领导、组织和协调功能,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加快党 组织组建步伐,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更好地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文件精神,通过完善保 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的先进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激励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 基本要求,切实做到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工作 作为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 、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和民主监督,努力铲除腐败现 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实行领导干部诺廉、述廉、评廉、考廉和勤廉公示制度,切实 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党员领导干部权力失控、决 策失误和行为失范,最大限度地使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真正把崇廉尚廉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上,让廉洁的阳光照 耀彭城大地。继续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特别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 职渎职等方面的案件,绝不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有藏身之地。各级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贯彻“两个务必”和“八 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把才干用在促发展上,把功 夫下在抓落实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富有成效,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

  同志们,未来的五年,是徐州“两个率先”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五年,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面临的任务紧迫而 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合力创造徐 州更加美好的明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