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们的天空一样蓝———走进合肥“SOS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1:14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合肥长丰县三十头乡吕面坊村的孩子,比一般的村子要多出一倍来。因为村里的28户人家,有21户都寄养了残障儿童,村里寄养的残障儿童有50多个。而在三十头乡像吕面坊村这样的村庄有很多,寄养的孩子有250多人。那些寄养家庭,有的已经有30多年的寄养史,有的同时寄养三四个儿童,有的一家母女婆媳几代都寄养儿童……这些村庄因此被人们称为“SOS村”。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SOS村”。

  吕面坊村56岁的杜奶奶自己只生了两个孩子,但是由她带大的孩子却有几十个。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杜奶奶就作为该村的第一批寄养户养了好几个孩子,此后的几十年里,每当老一批的孩子长大回福利院、被别人领养或者独立后离开自己家,她就会再寄养一批新的孩子。这些孩子到她家的时候,最小的只有几天,最大的也不过五六岁;最短的在家里呆了一两年,最长的七八年……虽然眼睛已经开始发花,但是杜奶奶至今仍然能够一个个清晰地叫出这些孩子的名字:“养了那么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忘得了?这些孩子身世多叫人伤心哪,再不好好照顾就更可怜了……”

  杜奶奶说她最想念盲童何春彬,“这个孩子虽然看不见,但是可聪明呢,她用耳朵就能听别人在吃馒头还是饺子,通过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还会唱女驸马的选段……现在有时候想起她来都想得睡不着觉……”

  窦大姐家里现在寄养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患有严重脑瘫,连路都不能走。女孩韩爽倒是经常一脸灿烂的笑容,可惜智障并且口齿不清。当记者见到这对母女时,窦大姐正给韩爽穿鞋子,韩爽穿上鞋子后十分开心,手舞足蹈地给我们唱了个歌。

  窦大姐说,小爽其实非常乖巧,她经常在爸爸出门前给他系鞋带,说话不清楚就用丰富的手势与人交流。她的模仿能力很强,经常模仿电视上的人跳舞唱歌,家里一放音乐她就跟着拍子手舞足蹈……窦大姐的婆婆和两个妯娌都在寄养孩子,这个大家庭里现在有近十个寄养的智障儿童。“我寄养孩子是受我婆婆影响,我婆婆家是村里最早开始寄养孩子的家庭,至今已经有20多人了……在我们这里,寄养孩子已经成为家庭传统了。”

  寄养在这里的孩子,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在三十头中心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残障儿童,这些孩子都是来自附近村庄的寄养儿童。残障孩子们和正常孩子一起上课和玩耍,虽然不能完全跟上趟,但是也已经融入了这个大集体。

  15岁的蒋玉梅今年5年级,几年的寄养家庭和寄养学校生活以及适当的康复治疗,让她恢复得很好,甚至学习成绩在班级也是中上等了。蒋玉梅是两年前从合肥儿童福利院转到吕面坊的寄养家庭的。她现在白天在课堂上课,晚上回去还可以帮助妈妈做家务,并经常照顾家里不能走路的妹妹吃饭睡觉。她告诉记者,自己想不起来以前的事情了,也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但是觉得现在过得挺开心的,“爸爸妈妈都对我很好,老师同学也很好……”“我很喜欢并珍惜现在的生活!”

  合肥市福利院寄养办负责人周建琴告诉我们,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合肥市福利院就在三十头乡选择了首批试点进行残障儿童的家庭寄养,将孩子寄养在农户家里,每个月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其他的实物资助。后来又与英国儿童救助基金会合作进行推广,现在在三十头乡的很多村庄都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寄养风气。在这里,只要是能力所及,大部分人家都会主动申请寄养。村民之间还相互攀比谁家的孩子养得更好,残障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也相互关爱,得以健康地成长。

  本报记者 安雨 王俊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