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济增长方式5年变出发展新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2:53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2001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为1218.51亿元;2005年,这个数字变成2413亿元。

  2001年,南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5.1%、44.7%、50.2%;2005年,这3个数字分别变成3.3%、50.4%、46.3%。数字增减所带来的直接影响,《长三角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中的概括颇为精当:5年来,南京不仅经济
总量变大了,而且“经济结构最合理,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围绕5年来南京经济的发展变化,记者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教授展开了对话。

  经济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

  记者:您长期从事产业聚集、城市经济和竞争力研究,一直关注研究着南京经济发展的一举一动,南京是您近距离研究的一个范本,能不能分析一下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经济发展的态势?

  徐康宁:南京产业结构大调整开始得比较早,可以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南京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较大、逐步走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道路的重要的5年,由此带来的变化也非常大。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城市经济体量的进一步扩大,南京在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具备特大型城市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特征: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地位愈加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许多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跨国公司看好南京、落户南京,并在南京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突出,特大城市的风貌进一步呈现,等等。

  从总体上讲,南京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城市形象比5年前有了巨大提升,变得更为丰满和更有活力。我经常接待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其中有些早几年来过南京,他们告诉我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南京这几年的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直接的印象是变得更大、更美、更有人文情怀。

  呈现出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并驾齐驱的态势

  记者:面对城市发展的资源压力、环境压力、竞争压力,南京作为传统的重化工业城市,早在几年前就感到了内有可持续发展的隐忧,外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模式转变的倒逼,因此比较早地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谋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此才会出现您上面提到的这些变化,您认为这几年南京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徐康宁: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看,南京通过多年的努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一是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二是呈现出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

  南京是国内同类型城市中不多见的具有较为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城市,既有非常强大的重化工业,也有具有明显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也有相当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提升以及在全省的独特位置,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中心城市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南京的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物流业等,对周边城市都有相当大的辐射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充分体现了南京的综合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南京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得到体现,如石化产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发展得比较快。与此同时,南京又形成一批新兴的先导性产业,特别是一些科技文化含量比较高、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得更为迅速。

  单就服务业而言,南京的科教服务产业、商贸流通业、物流交通运输业等,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好,也一直是南京的独特优势;随着新街口、大行宫、河西等区域商务中心功能的加快发展,南京聚集了一些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营运机构等,使得整个南京的商务功能进一步突出,商务产业发展明显加快。这些都是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取得的突出成绩。

  同时,经过几年的发展,南京的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原先在市中心的制造业逐步迁移到市郊,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这既是生产力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也是产业结构的一种升级,使得中心城区更加适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有利于集聚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而原先的一些工业和制造业迁移到郊县以后,给郊县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很大促进作用。

  为新一轮城市发展打造重要的产业支撑

  记者:通过这5年的调整,南京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已经体现出一定的优势,这会给南京下一个5年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

  徐康宁:经过上一轮的发展,南京的综合优势已经越来越突出,凭借现有产业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集聚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加上区位、历史文化的积淀,放在今后的长远发展的全国坐标中,可以说南京是国内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南京的综合优势还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南京的科教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与国内同类城市的竞争态势越来越看好。也就是说,南京经过这5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全国城市发展版图上已经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从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今后南京还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尤其要进一步加快代表城市竞争力未来方向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构筑一个更为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如,应该进一步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打造软件名城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南京城市的国际化形象。这样,再经过5到10年努力,就能形成南京作为国际性重要经济和文化城市的产业支撑。 本报记者陈曦宋广玉

  (编辑草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