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堰发展走向思考录⑥]乡与城的对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4:34 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记者 雷刚 熊家余 张培铁 梁晓莹

  位于十堰市茅箭区的万向通达工业园,工地上如火如荼。

  与它一路相隔,飘扬的彩旗间,几家“农家乐”正翘首待客。

  工业园和“农家乐”,隔路相望,似乎表示着某种诉求。

  十堰的农民,用新鲜的果菜茶蔬,换取工业建设者在餐桌上的“埋单”。难道,工农城乡间的“关联”,就浓缩在了这个瞬间吗?

  50多平方公里的十堰城区,将怎样兑现它带动2.368万平方公里的承诺呢?

  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如果说,二元结构是目前湖北经济形态的重要特征,那么,这种特征在十堰表现得尤其典型。

  典型到什么程度?记者在十堰城区打听,竟然很难找到一家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企业。原因很简单,十堰是一座车城,整个产业结构的动向,大都跟着汽车的方向盘在打转。而汽车“吃”的是钢铁,它不吃粮,也不穿棉。

  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就这么对望着。牵个手的缘分,飘落在半空中。

  典型的二元结构,制约显而易见。2005年,十堰市区以外的五县一市实现的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37.6%。

  这五县一市,均为国家重点贫困县,行政建制村的一半以上为重点贫困村。全市贫困人口仍有90多万。

  同年,该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6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2000年,与全国、全省相比较,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少652元、664元。到2005年,则分别低至1265元和1192元。

  目前,十堰市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全国1996年的水平。10年的差距,令人揪心。

  科学发展观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这个“反哺”和“带动”,在十堰显得尤为迫切,又尤为艰辛。

  梯度转移的战略选择

  打开十堰市地图,粗粗一看,山高水远,地大物博。细细分析,“大”的是山场面积,可耕地少得可怜。全市人均耕地0.6亩,比全省平均水平少0.49亩。就是这个人均0.6亩,也是一半以上为旱坡地。不远的将来,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12.46万亩土地要沉入水底;正在建设中的十漫高速公路和襄渝铁路复线,也要占用2万多亩土地。

  怎样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堰市委、市政府几年以前就提出,以发展打工经济为抓手,实施梯度转移战略。

  鄂陕交界处的竹山县竹坪乡,有一条长达1公里的新街,一长溜风格别致的小洋楼,绿荫掩映,庭院吐芳。街上100多户人家,全是附近农村的农民。

  几年前,这里的农民走南闯北,或靠一把瓦刀起家,或以贩卖山货为业。历经千辛万苦,一批农民腰缠万贯,荣光返乡。他们从偏远的山村搬进集镇,于是,便有了这“山中小香港”的繁华。

  据介绍,26000余人的竹坪乡,常年在外打工的达8000余人。每年务工收入40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3%。到去年底,资本积累在100万元以上的,已超过100户。

  打工经济,带活了一方百姓。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步向城镇转移。仅竹坪乡,在十堰城区购房定居的农民已有30余户,在竹山县城定居的有50余户。

  目前,十堰市打工经济已基本走上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的道路。2005年,全市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次,外出务工人数达50余万,打工收入23.5亿元。

  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农民迁进城镇。十堰市房产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城区近几年出售商品房年均1万套,其中20%以上的购房者来自县市。

  就连市区的高端楼盘,也住进了不少“洗脚上岸”的农民。

  木瓜的启示

  在郧县吃午饭,服务员拿出一种酒,就要斟上。记者接过酒瓶一看,原来是木瓜酿就,厂家是郧县白泉酒业。

  端杯一品,甘洌中显醇厚,绵甜中透隽永,宜人的馨香在舌尖打转。

  这里有木瓜?“不仅有,而且面积不小。”郧县县长柳长毅答道。

  其实,木瓜在十堰山区早已有之。只是零零落落,不成规模。当地农民,将木瓜切片晒干,作药材卖。到2000年,郧县五峰乡有农民大片种植木瓜,且卖出了好价钱,引得其他农户纷纷效仿。

  这个现象引起县领导关注。他们决定在五峰乡试点推广。两年后,成片木瓜发展到2万多亩。县里请同济医大和华中农大的专家前来鉴定,发现木瓜药用价值很高,且全身是宝。于是,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全县木瓜面积发展到10多万亩。

  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展,产业形态也在不断拉升。不久,木瓜酒出来了,木瓜酣出来了,木瓜口含片出来了,木瓜黄酮软胶囊也出来了。产业的链条向前延伸一步,木瓜的附加值就以倍数、甚至乘数的效应上升一截。

  有两个动向值得关注。其一是该县大趋势生物制品公司正在解决木瓜药理工业化的路径;其二是引进澳大利亚客商建厂生产木瓜浓缩汁的项目已进入实际操作。

  与此同时,在丹江口、竹山、竹溪等地,木瓜产业也开始萌芽。

  也许,十堰人未曾想过,散落在农家房前屋后的木瓜树,会引出一条充满活力的产业链。但它给人们的启示是实在的:农产品,只有走进工业的链条,才能实现价值的不断提升。

  农夫山泉的三条生产线

  然而,十堰地区的农产品,眼下大都和工业无缘。

  在丹江口水库边的农夫山泉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一副颇具典型意义的场景。

  这里有三条生产线,分别是水线、果线和茶线。水线自然是畅通无比。水库中25米深处的纯净水,通过浮动取水装置,在工业化的链条里溜达一趟,马上就身价百倍地走向市场。

  今年,这个基地销售收入预计达3.5亿元,创税3000万元。可见,一库清水,价值连城。

  另外两条生产线咋样呢?据介绍,果线的主要原料是柑橘,茶线的原料自然就是茶叶。

  这下可好哇!十堰五县一市,满山遍野,多的是柑橘和茶叶。然而,尴尬就在这里。本地的柑橘,品质不符合要求,农夫山泉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外地甚至国外寻求资源。茶叶呢?人家要的是经过碎取的茶粉,你生产不了。

  大自然造就的一泓碧水,能在工业的链条中升值;而人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柑橘和茶叶,却无法走进工业的链条。出现在农夫山泉生产线上的尴尬,像“点穴”一般地点中了十堰经济发展的“软肋”。工农之间,要么毫无关联,横竖搭不上手;要么有些关联,又因为没有“接口”,两者衔接不上。

  好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丹江口市浪河镇,一个以茶产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已付诸实施,茶粉厂的建设也在酝酿之中。

  在郧县,在竹溪,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已开始建设。

  工与农,城与乡,正在从对望中走向对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